分享

资治通鉴:凡事先认清形势,不要过早暴露自己的目的

 鉴史悟道 2022-05-12

《资治通鉴》周纪 威烈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403年

【原文】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

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

任章曰:“何故弗与?”

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

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译文】

智襄子向韩康子强行索要土地,然而韩康子却不想给他。

韩康子的谋臣段规对韩康子说:智襄子这个人本性是贪财好利,为人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那么他肯定会派兵来讨伐我们,目前我们没有这个实力跟他硬杠,现在还不如姑且给他,等他拿到地后会更加狂妄,一定又向别的国家索要;别人如果不给,到时候肯定要打起来,到那时咱们就可以避其锋芒然后见机行事了。

韩康子挺好感觉很有道理,说:“好主意”,于是便派使者给智襄子献上拥有万户居民的城池。

智伯见到地图户籍册后,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索地,魏桓子也想不给。

魏桓子家相任章问道:“为什么不给?”

魏桓子说:“他无缘无故索要土地,凭什么给他,所以不想给。”

任章说:“智襄子无故到处索要土地,一定会引起晋国其他大夫的高度警觉,我们给他土地,智襄子肯定会骄傲自大,他骄傲就会轻敌,我们警惕便同仇敌忾,到时候用精兵来对付这个狂妄的智襄子。这样智家的命运不久矣。《周书》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您现在不如先把地给智襄子,让他骄傲到目空一切,到时候再联合同样被智襄子欺负过的家族,一起联合歼灭智氏,何必以用魏国弱小的力量跟智氏单挑呢。”

魏桓子感叹道:“妙啊!”于是派人也给了智襄子一座一万户的城池。

智襄子得寸进尺后,便又向赵襄子索要蔡、狼皋这两个地方,赵襄子听到后断然拒绝,智襄子恼羞成怒,胁迫韩国和魏国一起出兵讨伐赵国。

【解析】

一、最后的结局

这个是著名的三家分晋前夕的故事,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智伯大败,智氏家族被赵韩魏三家瓜分,最后导致晋国彻底灭亡:

当时赵襄子拒绝智襄子无礼要求后,智襄子以不给东西为理由联合韩魏两家对赵氏家族发起猛烈攻击。最后赵襄子被逼到赵氏家族旧都晋阳。三家军队包围晋阳城,引水灌城。就在攻破城池之际,赵襄子灵机一动,于是连夜派使臣到韩魏军营进行游说。跟韩魏两家说明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后三家达成一致,里应外合。赵襄子派人人杀掉守堤之吏,开决河堤,使河水倒灌进入智襄子军营。智襄子的军队被水淹,大家为了逃命,变成一团乱麻。韩、魏两家军队趁机两翼夹攻智襄子的军队,赵襄子率领士卒从正面痛击智军,逐渐杀智襄子。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二、史料背景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为了巩固政权,提高军队作战素质,于是便对军队进行全方面改革。首先是将晋国军队分别建立三军,然后每军设将、佐各一名,接着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晋国在晋文公的军事改革后,国力大幅度提高,之后这种制度便一直延续下去。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权夺利,后来六卿就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轮流把持。

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十一世族开始轮流执政。这六卿出将入相,连续10代人都在晋国大旗之下,“尊王攘夷”,捍卫着华夏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正源,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到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诸卿之间因为利益分配不均,于是开始互相兼并,最后由六卿变为四卿,即智氏、韩、赵、魏。当时智氏掌门人智宣子和赵氏掌门人赵鞅共同处理晋国政务,赵鞅为人机灵诡诈,所以经常联合其他两家攻击智家,智世家族势力岌岌可危,赵家开始慢慢崛起。后来赵鞅和智宣子去世后,作为四家老大的智氏便独立掌管晋国国政,智氏家族在智襄子的带领下,实力也雄起过,所以在四家军事战斗力中智氏是最牛的,单打独斗其他三家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但是如果三家联合起来就不分伯仲了。

三、智伯失败的根源

1、桀骜不驯,为人刚愎自用

智襄子这个人本身能力特别强,性格上刚愎自用,再加上老爹智宣子给他留下了很厚的家底,这两者的加持下做任何事情都肆无忌惮,总以为自己实力强,只有欺骗别人的份,没有别人欺负他的份,所以养成目中无人的性子。

2、没认清形势,打击面太广

一开始智襄子作为晋国执政者,南征北战,使得日薄西山的晋国声望大大提高。然而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而传统霸主晋国因为卿大夫相互争权内耗,大权旁落,无力对外争雄。丧失霸主之位,这对于晋国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耻辱。智伯心里很清楚,晋国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增强晋国国君实力,才能主导晋国一致对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智襄子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实际上智襄子名义上是想借用恢复晋国往日霸业之名来逐步吞并另外三家。结果激起三家家族的强烈反抗,韩赵魏三家被迫联合起来对付他,最后身首异处。

3、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

智襄子太高看自己,于是在没有认清形势的情况下,又在没有征求赵韩魏三家同意时,便草率行动,强行向他们索要土地,不仅理由很牵强还拿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最后导致赵韩魏联合起来。

其实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拉拢韩魏,稳住两家,然后联合起来先打败实力最强的赵国,然而智襄子太急功近利,他过早地暴露了自己要吞并三晋的野心,使韩魏两国认清了自己吃处境。

最终在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韩魏倒戈一击,赵氏、韩氏、魏氏三家联手消灭执政的智氏,为最终实现“三家分晋”奠定基础。

毛主席曾经说过,搞政治就是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而智襄子却犯了树敌太多嚼不烂的错误,最后被其他人联合捧杀。

【启发】

1、做任何事情,不可过早暴露自己的目的

要想做大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权衡利弊,要拉拢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实力派,打击敌对派,不要在事情还没有明显翻转时,切不可急于暴露自己。不然中间派就容易倒戈相向,最后会前功尽弃。

比如后世明朝朱允炆削藩,他在同样犯了智襄子那样的错误,多线作战,最后让自己彻底被孤立,自己的目的被暴露后,先知先觉的藩王便开始做反击的准备。其实当时削藩不可以从最弱的开始削,因为那样会暴露自己的意图,而是应该拉拢比较弱的,打击比较强的。

2、面对困难,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当智襄子提出无礼要求时,向三家索要土地时,韩康子、魏恒子、赵襄子三位掌门人都毅然决然给予拒绝,因为世家土地是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在外浴血奋战拼回来的,凭什么拱手让于他人。但是在强劲对手面前,有时候不得不低头先委曲求全,韩康子和魏恒子听了臣子的分析后,毅然决然同意了智襄子的要求,以大局为重。可赵襄子,性格就很刚,就是不同意,结果最后要不是急中生智联合其他家,赵家差点被灭。

所以当我们面对困难,处于不利处境时,一定要保持清醒,该低头时要低头,有建设性的意见该听还是要听,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3、面对强劲对手不要硬杠,要学会借力。

一件事情如果特别困难时,我们不要硬撑,而是想办法借用别人的力量一起对付。韩康子大臣段规就建议他好汉不吃眼前亏,先暂时顺从智襄子,等他再向其他人提出无礼要求时,就可以联合其他势力共同对付他。也许单打独斗打不过,但是三打一还是绰绰有余的。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