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Q&A│临床针灸问对(2):顺经为补逆经为泻?错!

 微明坊 2022-12-26 发布于江苏

Q2:临床针灸治疗中是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吗?

A2:个人认为“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理论在临床中意义不大,临床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但考试时还是按照这个来)

延伸:

(一)迎随补泻之误----经脉循行方向存在矛盾

两种典型的经脉流注模式:

①肺—肝流注(十二经脉 如环无端)

②井荥输经合流注(五输穴 向心流注)

两种模式在《内经》中同时存在,说明循行流注不是唯一的,并且是正好相反的两种,存在矛盾。

换句话说:按照哪种经脉流注方式去顺经和逆经迎随?

单纯从这个角度就可以忽略经脉迎随补泻。

(二)迎随补泻出处

课本:迎随补泻是主要依据针刺方向与经脉气血运行方向的顺逆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灵枢·终始》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难经·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后世医家多据此演化成迎随补泻方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补法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泻法。

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从上至下

其五输穴井荥输经合,自下而上

迎随 个人理解的

迎--迎面--对抗--对制

随--随同--顺势--协同

另:一般情况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但是在推拿手法摩腹操作中又相反

顺时针为泻(升降结肠,促进大便排出)

逆时针为补(“虚性”腹泻用此法)

所以迎随逆顺,并无绝对意义,均是人为规定

(三)针刺补泻概念之误----与顺/逆经脉关系不大

课本上说:针刺补泻是针刺治病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针刺补泻理论的建立源于《黄帝内经》

《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言:“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灵枢·终始》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

针刺补泻的概念

针刺补泻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恢复人体健康的针刺方法。

“补虚泻实”则通过特定的针刺操作手法完成。

其中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机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手法,即为“补法”;

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手法,即为“泻法”。

补虚泻实即扶正祛邪。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其中,“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

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气。

疾病有虚实,针灸分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以上《刺法灸法学》教材关于补泻概念论述较多,可详细阅读。

总结

补:修补,补益,需要增/兴奋,即从低下-->正常/强大

泻:倾泻,消散,需要减/抑制,即从亢奋-->正常

综上,补泻概念中无顺经逆经描述

(四)针灸补泻细说

灸法补泻

一般认为:灸偏于补

个人认为偏补是因为给予了热量/能量“补给”,即温补(热辐射--远红外、近红外光谱光波)(人—恒温动物,正常体温是新陈代谢,生命机能正常的前提)

“阳虚证”、“虚寒证””给予艾灸、TDP,针刺(热补法/烧山火),蜡疗等可感觉舒适——外界热量输入(长时间舒适热刺激)

灸法也有泻法:吹火加速燃烧(短时间内热刺激,应该与温觉感受器有关)

针刺补泻

相对于灸法,针刺偏泻,但也有相对补法

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提插,捻转,开阖,徐疾、呼吸、迎随(也包括顺时针逆时针)等

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热补法、凉泻法(郑魁山郑氏手法简化烧山火透天凉手法)

针刺补法

提插补法,捻转补法,烧山火,出针急按针孔等手法,共同的操作是向下向里加压

(甚至为了附会阴阳、男女、左右、上下半身、操作左右手更改捻转补法方向)

(自行把三个补法的操作罗列在一起看,用右手操作示范,就会明白向下向里)

常用穴位:足三里、关元、气海、膏肓俞等

是否与这些腧穴在促进新陈代谢,提升人体脏腑器官功能有关?

针刺泻法

提插泻法,捻转泻法,透天凉,出针摇大针孔放血等,共同特点是向外趋势,不加压

常用穴位:十宣、井穴多放血,刺激强度大

侧证:

针对皮肤的机械变形和加热或电流的作用会导致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细胞释放大量的三磷酸腺苷;三磷酸腺苷随后占据皮肤和舌头感觉神经末梢表达的特定受体亚型;感觉神经发送冲动。通过神经节到达脊髓、脑干、下丘脑和更高的中枢;脑干和下丘脑包含控制自主功能的神经元,包括心血管、胃肠、呼吸、排尿和肌肉骨骼活动。皮肤感觉纤维产生的脉冲与神经元间连接,以调节(抑制或促进)脑干和下丘脑中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特别是通过神经元间激活的感觉神经,也抑制了通向皮层疼痛中心的神经通路———嘌呤信号针刺镇痛研究相关论文观点

知识点:

①针刺/针灸的核心不是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可能是锦上添花的操作,或者说通过针或灸/不同操作达到预想的刺激效果,调整人体机能。即针灸的核心应该是产生 针灸对腧穴对人体产生 超过感觉阈值或形成有效的刺激,刺激达到一定量,人体对其作出反应、反馈与调节。

②逆顺补泻意义不大

“扶正”——增加,尤其是增加功能

(虚则补之,寒者热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气血阴阳俱不足,而调之以甘药)

“祛邪”——减少,以排邪

(盛则泻之,热则疾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③其他补泻手法或多或少也存在问题,需斟酌使用。

④例证:世界非遗产人针灸代表传承人--张缙教授针刺手法

闭其下气开其上气---针尖朝向病所---气至病所

(气至病所,“循经感传”--并不把这一针刺方法称之为“逆手阳明大肠经为针刺泻法”一说)

以合谷为例操作分解:

闭其下气---左手拇指加压关闭合谷远心端(二间三间处),减少食指远端感觉传导

开启上气---针尖朝肘关节/头部,使得针感向上传导

此处也不需要使用迎随补泻概念。

故文章认为“顺经为补逆经为泻”是错误的。

临床针灸问对系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