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为人力车夫义演 在一九一八年的冬天,梅先生在北京联合了欧美慈善家,借东城的平安电影院举行一次公演,目的是筹款给北京城里的许多人力车夫建筑休息所,以避严寒的风雪。这一件事颇有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意义,而于京戏向外推展的运动也颇有协力之处。他的动机自应加以叙述。 从前欧美人都看不起中国人,更不屑看中国戏。自从民国初年,总统府或外交部常有招待外宾的堂会戏,梅先生的戏开始被东西洋人所注意,他们才知道中国戏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种形象,尤其是梅先生的戏,更博得他们的赞美。而且都很希望梅先生能到东西各国去表演,好让各国人对于中国戏也有新的认识。经他们这样揄扬以后,梅先生每次登台,东西洋人也常去看戏。外国的戏曲家、音乐家和新闻记者也常去访问梅先生,梅先生也开始和外国人有了社交上的接触。 在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间,侨寓北京的外国人,虽对梅先生的戏已有认识,而在中国以外的外国人,则仍多隔膜。那时,伦敦的中国使馆里有一位曹君——我的一个朋友——寄给我一本sketch杂志,内中刊登梅先生和姚先生合演《天女散花》的照片。我看见照片底下的说明,除了叙述梅先生所扮的是“散花”的天女,歌舞怎样美妙而外,竟硬说姚先生扮的花奴是一只小脚。我当时曾马上写封信寄给曹君,请他转告,加以更正。可见外国人对于中国戏是怎样的曲解了。 在一次宴会席上,大家谈到北京的社会情形,有几位外国太太说起北京城里许多人力车夫的生活状况,梅先生就提议说:这些劳苦大众,在冬天严寒风雪之中,或夏天烈日炎威之下,流浪街头,没有地方歇脚,最是痛苦。我们大家想法子筹些款,替他们在马路上建筑几处休息所,让他们可以稍得便利,好吗?那些太太小姐们,大都是北京城里许多外国资本家们的眷属,外国资本家到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目的无非是再怎样博取利润,企图侵略。而他们的眷属却多闲居无事,也都想在社会上做一点事,出出风头,听见梅先生这样说,大家附和。决定合组一个中外慈善会,借东城的平安电影院,演中外戏剧各一出,所卖座款全数提充人力车夫休息所的建筑费用。 梅兰芳、姚玉芙《天女散花》 就在一九一八年的一个冬夜,这一件中外合办的义务公演在平安电影院实现了。外国人所演一个戏叫做《棕色糖》,我去看时已快演完,叽里咕噜,不知所云。大概是那些“马丹姆”和“尖头□”等新排的一个话剧,登台的角色都是阿玛特(非职业的演员,相当于我国的票友),在他们看来当然是精心结撰的佳作。接下来就是梅先生的《天女散花》。梅先生一出台帘,台下的中外观众掌声轰雷,表示非常热烈的欢迎。那时东长安街的平安电影院是外侨的一所高等娱乐场,平日除放映欧美电影外,只演欧美的戏剧或舞蹈,看客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侨寓北京的欧美资产阶级(日本也有),中国人很难得去光顾。中国的戏曲在那儿出演,更是破天荒的一件事,而梅先生的戏在那儿受到那样的欢迎。梅先生那天晚上除义演外,还捐了现洋一百元。 这一夜还有一个小插曲。慈善会的一位委员,也是一位“马丹姆”,请梅先生送给他一张本装照片以作纪念。梅先生就派了一位工友去到家里拿照片,等拿来之后,却是一张扮演《天女散花》的戏装像。梅先生只好对那位委员说,改天给他送去,而把这一张戏照托旁边一位朋友题了款式,上款是“中外慈善会纪念”,下款是“梅兰芳”三字,题好后交给会里另一位委员,当场拍卖。于是,散戏后就有一个人拿着照片上台,向大家说道:这是今晚梅兰芳先生所演《天女散花》的一张照片,现在拿出来拍卖冲捐。台下的观众顿时五块钱、十块钱、十五块钱,纷纷喊出了价目,最后一直喊到五十块钱成交。这样,又多出一笔捐款,出五十元卖这张照片的是比国公使馆里的一个职员。他买到之后非常得意,他说这张照片我是志在必得。原想预备以五百元来竞争的,没想到只花五十元就已到手,真是幸运。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一张照片,到前门外太芳照相馆去买,只要花八毛钱。他花了五十元买来,已经增加了好几十倍的价钱了。 这一次公演以后,侨京的外国人对梅先生的戏,更有了良好的印象,因而对于中国戏也不再轻视,梅先生每次露演,外国人(包括日本人在内)去看的也更多了。至于因这次公演而建筑起来的好几处人力车夫休息所,给一般社会一个新鲜的观感。东城王府井大街是中外人常常经过的要道,那儿一座人力车夫休息所,中外人走过时,都不免看上一眼,而想到梅先生创办的热心。 梅兰芳《游园惊梦》 又过了一年,到了一九一九年秋冬之交,人力车夫休息所,有的地方需加修理,有的地方需加添筑。梅先生又于这一年的十一月,联合余叔岩妍、王凤卿、陈德霖、俞振庭、程砚秋、姚玉芙、姜妙香、钱金福、裘桂仙、王长林等好几十位著名艺人,在新明戏院义演一晚。梅先生自己除演昆曲《游园惊梦》外,还反串了一出小生戏《辕门射戟》,余叔岩先生演《托兆碰碑》,陈德霖、王凤卿、裘桂仙三先生合演《二进宫》,程砚秋、姚玉芙两先生合演昆曲《琴挑》。他们许多人先期在报纸上刊布启事一则,说明这一次义演是为了援助北京城里的人力车夫。人力车夫到了冬天没有休息所,往往在街头露宿,风劲天寒,竟有冻死的,所以筹款给他们添筑休息所。又这一次的义演不但登台的许多好角都是纯尽义务,就是场面上吹笛子的陈嘉樑先生、拉胡琴的如茹莱卿先生、王少卿先生、打鼓的杭子和先生等,也都是一个钱也不拿,都向梅先生等看齐,这的确是梨园行为劳动人民服务的一件事,而也是由梅先生首先提倡起来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