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7℃不再是人体标准体温?体温高和体温低,哪个好?

 文明苑 2022-12-26 发布于山西

近段时间相信大家不是被感染成了“小阳人”居家自行治疗,就是在即将变阳的路上忧心忡忡。看着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发烧、头痛、身体乏力,身处“决赛圈”的“天选之子”们也不免开始担忧。

众所周知,“阳了”的标志性表现就是体温异常,只要超过一定温度,管它是不是真的感染了新冠,按“阳了”的标准进行治疗准不会错。于是,近段时间体温就成了大家判断自己是否“阳了”的主要特征。

文章图片1

说起量体温,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我们从高烧状态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时,判定体温是否正常的标准,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人们普遍认为,37℃是个分水岭,而现在却会被当成发热的基准线。

包括疫情三年我们出入各种场所测体温,也会以37℃以下为健康线、正常线。为什么人们的体温不再是以37℃为标准了呢?这背后或许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化有直接关系。

文章图片2

一、研究指出,37℃不再是标准体温

体温是用于判断人体健康的重要生命体征。该数值的波动关系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结蹄组织、甲状腺等功能的正常运行,一旦超过或低于某一标准,则说明机体存在异常,是反映健康程度的直接标准。

在经历了数百万次的体温测量之后,相关研究人员最终得出结论,37℃是人体正常体温的平均值。于是该温度便被作为一项重要的,用于评估健康生命体征的数值出现,并常年应用于医疗领域。

文章图片3

然而近几年,37℃这一标准体温数值却发生了变化。美国相关医疗团队经过长期调查发现,人的体温在不到200年的时间跨度内,下降了0.4℃,且男性体温下降的速度,比女性更加明显。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大家测量体温的方式不同,体温有温差,测出来的数据不具有代表性。比如有些人习惯测量腋温,有些人习惯测量口腔温度,有些人习惯测脑门,还有些习惯测耳温、肛温等。

文章图片4

为了缩小不同测量方式之间的误差,研究者针对不同方式对人体温度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人体温度下降是具有普遍性的。比如口腔温度,在20万次测试中得出结果为36.6℃,足以证实体温下降的结论。

二、体温下降,主要与这些因素有关!

1. 能量消耗减少

当代人生活在一个充满着现代文明产物的社会,生活中需要付出的体力劳动正在大幅减少。过去人们为了生存,需要农耕、放牧,在那个缺乏工具的时代,还需要借助步行来完成物品的运输工作。

文章图片5

体力劳动造成的消耗较大,人体就需要补充更多的能量来满足消耗,而在消耗过程中,营养通过转化就会产生热量。换句话来说,过去人们对营养的需求较高,机体代谢率较高,机体产生的热量也就越多。

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明显改善,各种工具广泛应用,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大家无需再为劳作消耗大量的体力,运动量大幅减少,代谢速率变慢,那么机体产生的热量就会减少。

文章图片6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的体温不断下降,与现代生活方式有着一定的关联。生活水平提高,体力劳动减少,基础代谢变慢,机体产热就会下降,继而体现在体温的降低上。

2. 医疗物资丰富

体温变化与机体状态有着一定的关联,当机体受到炎症影响时,机体状态异常就会激发免疫系统开始工作。其中发热,就是免疫系统对抗炎症的主要表现。

文章图片7

过去医疗资源稀缺,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根本不知道如何治疗,也找不到对症的药物。为了对抗各种疾病,人体首先能依赖的就是自身的免疫力。免疫机制持续发挥作用,人的体温就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

现在则不同,我国医疗体系已经相对健全,针对不同病症也有了对症的治疗药物,包括一些流行病、传染病,也有了疫苗这种预防方式。简单来说,现在的人比起过去,更不容易生病了。

文章图片8

在健全的医疗体系保护下,人们不仅可以依靠自身免疫力来减轻疾病的影响,同时还能借助药物发挥作用,辅助对抗疾病。人的健康获得了更多保障,便不那么容易因为炎症而引起发热现象。

相关疾病包括炎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大家的体温自然会保持在稳定水平,甚至呈现出逐渐走低的趋势。所以从医疗环境的变化来看,人体温度逐渐下降也是必然的。

文章图片9

3. 环境变化有限

人的体温除了会随着体力劳动、患病等因素发生波动,环境温度变化有时候也会促使体温发生变化。比如夏季相对炎热,人体为了散热,体温就容易呈现出升高的趋势。

然而现阶段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致使环境温度波动的范围被大幅压缩,继而导致人体温度变得更加稳定。人体对于环境温度变化是可以进行自主调节的,夏季高温,人体散热,冬季低温,人体则会保暖。

文章图片10

随着机体的自我调节,人体温度也会保持在一定区间范围内,以满足机体运作的基本需求。不过现阶段人们生活环境中的保暖、降温措施随处可见,比如暖气、空调等,随时可以辅助调节环境温度。

而环境温度波动的范围被逐步压缩,机体对于温度变化就会越发不敏感。体温调节机制常年保持在稳定范围内,感应不出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人体温度自然会趋于稳定,甚至呈现出逐渐走低的趋势。

文章图片11

三、体温是高点好还是低点好呢?

有研究指出,人的体温与免疫力呈正相关,体温每降低1℃,免疫力就会下降30%。特别是癌细胞的繁殖,在35.5℃的条件下,繁殖速度会大幅提升,反之如果体温达到39.6℃,癌细胞则没有了繁殖环境。

另外,临床观察发现,体温较低者,出现心血管疾病、心理疾病的概率往往更高。且在低体温状态下,基础代谢过低,免疫系统的工作效率会大幅降低,不容易发现细菌、病毒等异常物质。

文章图片12

由此可见,体温偏低并不是好事,该现象会直接影响到机体运行,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会直接妨碍其工作,十分不利于健康。那么体温高一点是不是对健康更有好处呢?不一定。

大家都有过发烧的经历,当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人体的感受就会发生变化。比如有些人发烧会觉得头痛、反胃、精神不振、肌肉酸痛等,其实就是体温异常飙高带来的副作用。

文章图片13

机体运作需要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一旦超过正常区间,那么高温就会成为机体运作的负担。当大量的营养物质、能量被高温环境过度消耗,各种机体不适就会随之而来。

因此,体温过高、过低都不符合机体运作的需求,唯有保持在正常区间范围内,机体才能稳定运行,免疫系统才会发挥作用(临床上一般认为,腋下温度36℃至37℃为正常体温,若超过37.3℃则为低烧)。

文章图片14

四、体温偏低怎么办?

生活中有些人,比如部分女性,秋冬季节体温会呈现出比较低的水平。虽说也在36℃至37℃的正常范围,但每次量体温都会保持在低温区间,比如36℃至36.3℃。

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体温偏低对于免疫系统的运作会产生一定阻碍,免疫功能减退,人的健康程度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部分女性秋冬季节体质较差、小病不断的原因。如何改善体温偏低的问题呢?

文章图片15

1. 注意保暖

受大众审美等因素影响,生活中不少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会在秋冬季节忽视保暖。要知道,体寒很大程度上与长期保持错误的生活习惯有关,而忽视保暖,恰恰是导致体寒的一大元凶。

长期忽视保暖,会导致机体运行速度变慢,热量传递不充分,人就会觉得冷。有些女性秋冬季节手脚冰凉,就是因为体寒导致的,通过合理的保暖手段将寒冷被拒之门外,体温才会保持在正常水平。

文章图片16

2. 适当锻炼

机体循环速度慢,会影响到热量传递,换句话来说,人越不爱动,越容易觉得冷,体温水平也会越低。建议体温偏低者平时加强锻炼,这样既可以提高免疫力,又能通过运动获得温暖,调节体温偏低的问题。

3. 稳定作息

生活作息不规律,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人体温度变化。如果一个人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生活节奏被打破,那么其机体运作规律就会越发混乱,睡眠时间不足,最终则会体现在体温的现异常波动上。

文章图片17

建议大家保持稳定的作息,特别是秋冬季节,睡眠时间一定要充足。这么做即可以满足保暖需求,又能给予身体合理的休息,身体在休息过程中得到恢复,体温也会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4. 拒绝贪凉

体寒之症可通过内部影响也可通过外部影响,而贪凉其实就是双向性影响最直接的一种方式。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吃生冷食物,夏季喜欢吹空调,这些都会妨碍到机体的正常运行,继而引发体温的异常波动。

文章图片18

为了避免体寒造成体温偏低,建议少吃生冷食物,夏季少吹空调。机体受到的寒凉刺激变少,体温调节机制恢复敏感,人体温度就会保持在正常区间范围内,体寒的问题也会获得改善。

5. 辅助外调

有些人表示,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太紧张,没有时间通过运动调理自己的身体,那么对于这类人群,辅助性质的外调就显得格外重要。针对体温偏低,平时空闲时间又有限的人群,可以尝试睡前多泡泡脚。

文章图片19

泡脚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能通过热水刺激足底多个反射区,促进体内循环,同时加快热量传递。每天泡脚半小时,即可实现从外到内的调理,长期坚持方可改善体寒之症,体温偏低的问题也会获得改善。

总结:

人体温度标准正在逐渐下降,是社会环境改变的结果。随着生活条件变好、医疗资源更加丰富,人体温度小幅走低必将成为趋势。不过,站在健康角度,我们仍不能忽视温度异常波动的意义。

各位朋友,你的体温是多少?你觉得体温是高点好还是低点好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