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全科化(第16期) | 鼻腔五度辨证

 8838 2022-12-27 发布于福建
中医经典全科化专题


中医经典承载着中医药博大精深的理论和先贤大医宝贵的诊疗经验,对于坚定中医药自信、建立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是“三经传承”战略的重要内容。

根据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山东省公立中医医院“五个全科化”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卫中西医指导字[2021]5号)要求,即墨区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全部开展读经典、学经典、背经典、用经典等活动,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中医经典学习氛围,提高全院经典学习积极性,现推出中医经典全科化专题。

图片

中医经典全科化专题(第16期)

图片

鼻腔五度辨证

谢亭亭

中医眼耳鼻喉科经典教研室

鼻腔“五度辨证”是中医耳鼻喉大家熊大经教授根据《内经》中阴阳无限可分的原则、五行与五脏的联系,将鼻腔局部检查可见的鼻的结构赋予辨证的内涵,用以指导鼻病的中医治疗:外鼻(鼻尖、鼻翼)及鼻前庭应脾系属肉度,下鼻甲、下鼻道应肺属气度;中鼻甲、中鼻道应肝胆属枢度;上鼻甲、鼻顶、鼻骨应肾系属髓度;鼻中隔应心系属血度。

图片

鼻是个孔小、洞深、狭窄,不容易直接窥视的器官。而鼻病患者很多时候全身症状并不明显,故传统的中医学整体辨证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中医耳鼻喉科的临床需求。随着鼻内窥镜的应用,扩展了中医 “望诊”的范围,使 “司外揣内” 之 “外” 的范围更加广泛,也就提高了辨证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五度辨证的具体内容:

一、外鼻以及鼻前庭应脾系,属肉度。鼻居面之中央,从五行方位而言,中央属土,鼻与脾相应。脾主升发清阳,鼻为清窍,乃清阳交会之所,由于脾的升发作用,使清气上达于鼻窍,鼻窍得以通利。而脾胃发生病变,可循经反映于外鼻、鼻尖及鼻前庭,如 《素问·刺热论》中说到“脾热病者,鼻先赤”,说的是若饮食不节,嗜好食辛辣炙博、肥甘之品,脾胃积热,上犯鼻窍,则可见鼻尖、鼻翼或鼻前庭红肿、生疮。

二、下鼻甲、下鼻道,应肺,属气度。肺主气,司呼吸,是气体交换的器官,而下鼻甲位于鼻腔的下方,是三个鼻甲中最大的,其大小变化对通气程度的影响最大,这与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密切相关。入肺之气依靠下鼻甲的润泽、加温、过滤。《灵枢·脉度》中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香臭矣”(肺开窍于鼻,肺气宣降功能正常则鼻可分辨气味)。所以说下鼻甲、下鼻道应肺属气度。

三、中鼻甲、中鼻道,应肝胆,属枢度。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中鼻甲中鼻道包括窦口鼻道复合体在鼻腔中有通气和引流的作用,这与肝主疏泄相似。另《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頦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胆移热于脑,则会出现前额酸痛、鼻流浊涕、量多不止的症状),鼻渊即我们所说的鼻窦炎,主要病变累及中鼻甲、中鼻道,所以说中鼻甲、中鼻道应肝胆属枢度。

四、上鼻甲、鼻顶及鼻骨,应肾,属髓度。肾主骨,藏精,肾主生髓,充养于脑,脑为髓海,髓海之下为鼻顶,从现代解剖学来看,鼻顶毗邻颅底,颅底前窝与颅底中窝上方为脑脊液及脑组织,另外,督脉循行自后项上顶,循头向下经鼻梁至鼻尖之正中,肾之经脉交会于督脉。

五、鼻中隔(包括利氏区),应心,属血度。心为君主之官,藏神主血,鼻为“多气多血之窍”,心之气血贯注于鼻,鼻得濡养,则鼻窍通利。心血充沛,奉养于鼻,则嗅觉灵敏。鉴于“鼻内脆骨空虚处内藏中血堂”的理论,“中血堂”颇类今之利氏区,此处血管丰富,表浅,吻合支多,易受外伤或干燥空气刺激,且其下即为软骨,当黏膜受损时易发生血管破裂,这充分表明鼻中隔特别是利氏区与心的密切关系。

图片

鼻作为局部官窍,能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鼻腔局部的一切变化都是脏腑功能变化的结果。因此,诊察鼻腔局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脏腑之变化。在传统“四诊”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五度辨证”目的在于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辑:于明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