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古博物院三大镇馆之宝

 与春天同行 2022-12-27 发布于青海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原内蒙古博物馆作为1957年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大庆的重点项目,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列入世界建筑史。2008年,内蒙古博物馆改称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主体建筑面积六万四千平方米,展览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院。今天就来看看它的镇馆之宝吧!

文章图片1

一、鹰顶金冠饰

文章图片2

1972年冬,一个叫王美子的七十六岁老人在内蒙古的杭锦旗阿鲁柴登挖龙骨,然后再卖给中药铺。在挖龙骨的同时,王美子还发现了一些金片,消息走漏后,挖的人就更多了。后来,这现象引起了文物部门的注意,过来调查才知道这里是个匈奴的墓葬群。通过发掘以及收缴之前被拿走的文物,专家们还发现了大量的金银器,其中金器二百一十八件,银器五件。后经专家鉴定这些都是两千年前的遗物,多是以鸟、兽纹为主的各式金饰牌,其中以鹰顶金冠饰最为突出。

此金冠通高7.3厘米、带长30厘米、重1394克。由冠饰和冠带组成,冠顶为半球面形,饰浅浮雕四狼吃羊图案。冠顶中央站立一只展翅雄鹰,鹰首、颈用绿松石作成,尾部用金丝与鹰体连接,走路时鹰首可以活动。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冠带由黄金铸成,冠带前部有上下两条,中间及其末端之间有榫卯插合连接,两端有榫卯与冠带前部相连接,组成圆形。

冠带左右两边靠近人耳部分,每条的两端分别作成卧虎,盘角羊和卧马的浮雕图案,其他的主体部分饰绳索纹。

文章图片6

金冠饰亦称“胡冠”。“胡冠”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效胡服骑射以后传入中原。《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武冠,一日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胡冠传入中原后,将冠上的雄鹰改为赤雉的长尾,成为当时达官贵族喜好之物,而这种冠饰应是武官所有。

经考古专家鉴别,这件金冠饰有可能就是匈奴最高统治者匈奴单于的王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胡冠”实物和“胡冠”标本,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其制作方法包括锤 、镌镂、抽丝、编索、镶嵌等多种工艺,反映出战国时期匈奴族的手工业生产,除了青铜制作和铁器制造业外,金细工艺也相当发达。

这件战国时期的鹰顶金冠饰,是匈奴文物最有代表性的稀世珍品,是迄今所见的唯一的“胡冠”。它造型奇特,制作精湛,不仅是艺术的结晶,而且是权力的象征,被人们叫做“草原瑰宝”,同时鹰顶金冠饰也是契丹与汉代文化交流的见证。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馆,为其镇馆之宝之一。

二、钧窑“小宋自造”铜香炉

文章图片7

1970年12月,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们在呼和浩特东郊白塔东南500米处参加生产劳动时,无意间发现了窖藏文物,令人惊奇的是,两个大瓮中竟还藏着六件瓷器。据考证,这批瓷器属于元代窖藏,它们代表了元代瓷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而这个钧窑'小宋自造'香炉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

钧窑“小宋自造”铜香炉高42.7厘米、口径25.5厘米,香炉为直口,圆鼓腹,圜底上饰三兽足,口沿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直耳,口沿至肩部两侧装饰有兽形耳。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颈部雕刻三个麒麟,其间为一方形题记,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的楷书铭文。

'己酉年'为元武宗至大二(1309年),属于元代时期。'小宋'可能就是这个工匠,也可能是当时出资烧造香炉的人。

文章图片10

背面一只麒麟行走于颈部。腹部饰四个兽面铺首衔环纹与兽面纹,因浓釉垂流经过,局部轮廓略显模糊,虚实相映。

文章图片11

通体施天青色釉,因施釉较厚,以致烧制时纵横流于器表,形成天青釉面与土黄色露胎处的强烈对比,具有铜器的金属质感,由于积釉浓淡不一,色彩如水墨画般晕染开来,颇有水流凝滞之感,其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具有荧光一般优雅的蓝色光泽。

元代钧瓷出土较多,以小器型居多,由于大器型在烧制中要避免胎裂、烧坏等问题,对工匠的工艺水平是一个很大考验。'小宋自造”香炉体现出了极高的工艺水准,打破了唐宋代民间“钧不过尺”的旧框。这件香炉在元代钧瓷中脱颖而出,目前尚无超越,是元代钧窑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它上面篆刻的铭文使其更加弥足珍贵,现为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制作最精湛的钧窑香炉。

钧窑,始于唐盛于宋,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附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位列五大名窑之首。 它是世界上唯一的高温窑变瓷,价值连城,自古就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说法。其中宋钧更属奇珍异宝,是宋代帝王御用贡瓷之一,传世甚少。历代钧瓷各有特点,但总的来说,基本都是窑变成色,釉色为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乳光釉。纯粹匀净的釉色,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有“雨过天青”之美名。经过了宋的兴盛,钧窑在靖康之变中,因战乱停烧,金大定后恢复并进一步发展。金、元时期,除今河南很多窑场烧钧瓷外,邻近各省的一些窑场也都在仿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1309年,元朝统一全国日久,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包括瓷器制作业在内,手工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的钧瓷已远远比不上宋代,胎骨厚重,釉厚欠匀,已由官用转换为民用,在民间普及,成为盘、碗、瓶、炉、盆之类的生活用瓷。但是,钧瓷的价格还是会比其他日用瓷器要高。

三、查干诺尔龙

文章图片12

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要在锡林郭勒盟的查干诺尔建设一个大的化工厂。在建设工地上,人们发现了一副恐龙骨架。

一名中年男子来到内蒙古博物馆,用夹杂着的汉语的蒙古语说,他看到一条巨龙的尼古恩耶素(脊梁骨)躺在山坡上,有几百米长,内蒙古博物馆当即派人进行发掘采集。

这条恐龙全身骨骼的70%均保存良好,经鉴定,这是一具从未发现过的巨大恐龙化石,属蜥脚龙类,圆顶龙科中的新属种。它填补了我国华北和内蒙古地区没有该属种记录的空白。它被称为查干诺尔龙。

查干诺尔龙化石的出土是研究恐龙家族系统演化、分布范围、适应特性、个体发育、比较解剖、确定地质年代,揭开地球变迁奥秘,以及再现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等方面难得的实物依据。

1987年,修复装架成功地查干诺尔龙与世人见面。装架后它从头到尾长26米,高7.7米,肩背部高6米,胸阔3.3米,抬起头来有12米高(相当于现代的四层楼高)。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查干诺尔龙的体长可排到40位,几乎可以与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马门溪龙相媲美了。

如此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的头比其他蜥脚类龙要大得多;腰带(骨盆)上的肠骨、耻骨与坐骨愈合紧密;大腿骨长达1.8米,上面有许多凹穴,使肌肉附着十分有力。它的肩胛骨长达1.5米,显得细长,这在其他蜥脚类恐龙是很少见的。虽然它的体重可达23吨以上,但是这些结构说明,查干诺尔龙的行动并不迟缓和笨重。

文章图片13

查干诺尔龙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中国,是亚洲的植食性恐龙中体形最长、体重可能也最重的恐龙之一。在它生活的世界中,再没有任何恐龙的身材能与它匹敌。

可以想象:在一亿多前的锡林郭勒盟一带,植物葱郁,查干诺尔龙成群结队地在那里遨游。它们用集体的力量抵御肉食性恐龙的袭击,奏出了一曲高亢的生命之歌。难怪这条恐龙赴日本及美国展出时,虽然这两个国家的观众曾经见过许多奇异的恐龙,但还是为查干诺尔龙的雄姿所倾倒,不由得为这远古的内蒙古浩瀚草原的生命奇迹而万分感叹。

查干诺尔龙标本现存放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博物院一层远古世界展厅中,它占据着一二层展厅中央,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文章图片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