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东平忠宪王安童碑”

 澗雲風子 2022-12-27 发布于河北
图片

谁家村落半疏篱,丞相高碑迹尚遗。欲问东平旧事业,荒烟蔓草共迷离。”这是清代诗人李邺写的高碑店诗,诗中提到的丞相高碑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当年坐落在高碑店老街的“东平忠宪王安童碑。”

图片

高碑店村始建于辽宋时期,有千年历史。在元代以前该村古槐众多,因此被称为槐荫店。由于南北和东西驿道交汇于此,辽金时期运粮河漕从村西穿过,发达的水陆交通使槐荫店迅速形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商贸重镇。元代建立后,忽必烈建都于北京,槐荫店地处京南保北,驿道四通八达,是名副其实的京畿要冲、九省通衢之地,再加之风调雨顺,物产丰富,被誉为京南福地。

忽必烈时期的中书右丞相安童

安童(1245年--1293年),元初四杰之一木华黎四世孙,霸都鲁之子,母弘吉剌代是世祖昭睿皇后之妹,忽必烈为安童姨夫,可谓是名门之后,天子内亲。

中统初年(1260年)世祖忽必烈追录元勋时,召安童入宫,掌管宿卫军,时年十六岁,而爵位在百官之上。中统四年(1264年)朝廷将惩处阿里不哥党徒千余人,世祖问安童:“朕欲把他们处以死刑,你以为如何?”安童回答:“人各为其主,陛下刚平定大难,立即以个人恩怨而杀这些人将何以使未归附者臣服?”世祖闻言大惊:“卿年少,为何说话如此老成,这话正合朕意。”因此对安童十分器重。至元二年(1265年)八月拜为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加供其赋税的农户至四千户,并赐封地于范阳康庄通达之地。据考证,安童封地东至雄霸,西至太行,北至良乡,南至遂城(今徐水),新城县槐荫店为封地中心位置。安童在相十年,积极推行汉制,重用儒臣,惩处阿合马等贪腐之臣。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安童以行中书省枢密掌官职,随太子北平王去镇守边疆。在边疆十年,至元十一年(1284年)三月随北平王回朝廷,世祖召见并加慰劳,并把安童留在寝殿,谈到四更天。十一月复拜中书右丞相,加金紫光禄大夫。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安童因立尚书省一事,多次劝谏世祖,“不宜设尚书省,用贤者为相,以免害民误国”,世祖未采纳。因此辞职罢相。仍旧掌管宿卫事。至元三十年(1293年)正月病逝于京师,享年四十九岁,世祖十分哀痛,诏令大臣监主丧事,并在封地新城县槐荫店敕建享堂,官以祭之。

安童在世祖忽必烈时期前后二十年任相,是元朝最富有盛名的蒙古中书右丞相之一,在任相期间,功绩显著,政治清明,但天性厚重,不善圆滑,在与阿合马桑哥的斗争中遭到忽必烈猜忌,造成命运多舛。

图片

东平忠宪王安童“碑”考证

大德七年(1303年)成宗铁穆尔追赠安童,推忠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三司,上柱国,东平忠宪王,在其封地新城县通达之地槐荫店为之树碑,曰:《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

对于此碑清康熙版《新城县志》提到“大德七年(1303年)成宗铁穆尔下诏建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于良乡。”经过反复查考历史资料,并多次与拜住家族后人拜啸霖沟通查证,确定元成宗大德七年下诏决定的《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并没有付诸实施。主要原因,一是政局不稳。在元成宗下诏敕立安童碑后不久,便于1307年去世,因皇帝无嗣,便埋下了元朝中期皇位争夺战的隐患,在不到十四年的时间里又有两位皇帝(武宗、仁宗)相继驾崩,朝中无人顾及此事;二是后继乏人。安童之子兀都带于大德六年(1302年)先于元成宗离世,年仅三十一岁,其孙拜住时年五岁,安童家族后人,在这一时期默默无闻,自然引不起朝廷的重视。1320年十八岁的元英宗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把长自己五岁的拜住任命中书左丞相。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为了拉拢拜住,对拜住列祖进行追封。在至治元年十一月英宗下诏,重新敕立“东平忠宪王碑”,碑额曰《元勋世德别赐忠宪王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由翰林侍讲大学士元明善篆写碑铭。《元史》卷二十七英宗卷记载“十一月丙申敕立故丞相安童碑于保定新城县”,另有《元史·拜住传》记载:拜住奉旨亲往范阳新城县,敕立故丞相安童碑时在至治元年(1321年)十一月。

元孛术鲁翀所写《驻跸颂》,对“安童碑”的敕建过程和元英宗驻跸槐荫店进行了详细记述。其中提到,元英宗至治元年十一月,拜住奉旨在范阳新城县安童封地敕建东平忠宪王碑,工程持续一个多月,到十二月底完工,拜住亲自到碑所犒劳民工,皇帝还赏赐了酒食。至治二年正月元英宗驾临新城县,并到忠宪王安童碑之地看碑很久。秋九月,英宗从易州游猎回京,又到碑所瞻仰,并在碑以南附近驻跸。英宗在休息时走到碑前,抚碑追忆安童的功绩,并对安童的孙子拜住说:“汝祖考功绩之盛,世代帝室,惟朕不忘”。第二日,英宗出帐散步,在石碑右侧小坐,拜住献万寿觞,以示感恩之情,君臣呆了好久才离去。

图片

清道光版《新城县志》:“东平忠宪王安童碑,英宗至治元年十二月敕立,在新城西北三十里高碑店,元明善撰并书篆,乾隆中期制府裁为他用,今无存。”

民国版《新城县志》记载:至治年间,英宗巡游打猎至此,在碑所驻跸,称此地为驻跸庄。另载“东平忠宪王安童碑”在新城县城西北之三十里。

图片

以上这些记载都从不同侧面证明“东平忠宪王碑”在本邑敕立的事实,也明确了是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十一月敕立的。当时的大学士元明善所篆碑文曰:皇帝(元英宗)嗣主,历御寰极,拜大司徒柏柱(拜住)为中书左丞相,明年(1321年)制赠乃祖孔温兀答(即孔温窟答)推忠效节保大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东鲁王),缢忠宣。木华黎体仁开国辅世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缢忠武,并赐碑额曰“元勋世德”,庙食东平。赐故中书右丞相安童赠宣忠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东平忠宪王,敕立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于大都良乡康庄之通达。猗欤(啊)盛哉是举也,其思烈祖创业之艰功臣宣忠之亟 ,勉励丞相奋庸之慕,欤臣承诏,猥当执笔:谨按东平王世家……”碑文洋洋洒洒3600余言,记述了从木华黎到安童家族为元朝所做的功绩,勉励当朝的拜住丞相效仿先祖,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为本朝创立新的业绩。文中提到的“大都良乡康庄之通达”,特指村民朴实,乡风良好,道路通达,谓之良乡康庄之地,即东平忠宪王安童的食邑封地。

《元史》记载,元顺帝后至元二年(1336年)下诏,在东平忠宪王碑碑所,复建丞相安童祠庙,官为致祭,并诏令,所有进京路过此地的官员、贡生必须到东平忠宪王碑以及安童祠庙祭拜,方可进京。自此,丞相高碑名扬四方。

明初(1368年)徐达、常遇春率领明军北伐路过高碑店时,看到在官道高岗之处,矗立着元朝丞相功德碑,遂令军士把碑推倒损毁,并且火烧了拜住庄园。残碑一直在高碑店南阁外驿道沟旁,躺了三百余年,直到清乾隆时期,直隶总督方观承进京,寄宿高碑店驿站时看到大碑荒废在乱草之中,已断两截。因为碑刻古朴,雕刻精湛,非常惋惜,遂令新城县令把此碑,截成几段,运往保定,裁做他用,此地只留下碑座。

悠悠数百年,风雨几度秋,安童碑虽然遗失,但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尚存。清道光时代进士任丘人边裕礼诗曰:“东平碑已踣,村墅剩空名。”同时期的新城县知县李廷启《高碑店诗》:“先朝勋伐山邺重,三世君臣遇合奇。驻跸庄头望巡幸,五云高拥相童碑。”

三、安童“碑”的形制、规格

从史料上分析,东平忠宪王碑高大巍峨,但碑的尺寸目前没有发现文字记载。为了考证高碑店元代安童碑的尺寸,本人同历史研究爱好者赵新洪、贾贺祥两次赴满城县,考察大元蔡国公张公(张柔)神道碑。此碑与高碑店安童碑同为大元开国元勋碑,形制应该是一样的。张柔家族神道碑立于大德四年(1300年),与东平忠宪王碑敕立仅差22年,为同一时代。张柔家族神道碑碑身高3.8米,碑额高1.2米,厚0.42米,宽1.5米;赑屃碑座身长3.35米,宽1.5米,高1.2米;石碑总高6.2米。张柔家族神道碑规格是元蔡国公碑,而东平忠宪王碑,规制等级要高于张柔神道碑。

按照张柔家族神道碑比例计算,和高碑店现存的安童碑座长度宽度推算,东平忠宪王碑碑身高为4.5米,碑额高1.5米,厚0.45米,宽1.8米;赑屃碑座身长3.8米,宽1.8米,高1.5米;石碑总高7.5米,总重为20吨左右。

图片
东平忠宪王安童碑座

碑材质为房山汉白玉。碑首是双面精心雕刻的六条蟠龙盘绕,雕工精细,造型优美,舒展流畅,碑首两侧刻有螭龙水云形纹,碑身厚重高大,碑文字迹工整。碑座是趴伏于地面的赑屃,四足撑地,头向前伸出,微微向上昂起,背覆龟纹,大碑整体高耸硕大,庄重威严,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此文是本人对家乡历史文化传承和整理,属于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宋濂,《元史·安童传》

[2]宋濂,《元史·拜住传》

[3]宋濂,《元史》

[4]元孛术鲁翀,《驻跸颂》

[5]康熙版《新城县志》

[6]道光版《新城县志》

[7]民国版《新城县志》

图片
图片

图片

撰  文:董洪军

责任编辑:尹建新

编  辑:黄   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