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道[100]-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

 赵站长的博客 2022-12-27 发布于北京

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

孝是道,是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则。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个不孝之子,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是缺德。一个人的福报是前世和今生所修的总和,是一个变量。前世的福报大,今生做了缺德的事情当下还没有显现,是还有福报,一旦福报用尽,祸事自然现前。他取得的成就是他前世修修来的并不代表他现在做的对,因为他不孝就没有德,就在减损他的福报。

教育因孝道而产生,教育的目的是转人们的习性为天性,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字是由“孝”和“文”组成,孝是孝道,文是文化,文明的教化,是孝道的传承。教育是通过老师来完成的,老师的本职是“传道、授业、解惑”,首先是传“道”,传孝道,因为这是做人的根本。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人做人,其次才是做事。没有了传道的基础,解惑也不得究竟,只是传授知识就失去了作为老师的本分,就是不务正业。

我们的天性就是五常,就是德,而孝道正是德的根本。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孝道文明的教化与传承。教育一定是从孝道文明的教化开始,我们只有先学会如何做人,做出来的事才叫人事,

反之,做出来的事就不一定是人事了,所以,不孝之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是缺德。

要盖一幢高楼,最重要的也是最先的就是要打好地基,地基如果打不好,楼盖的越高,越不稳当,越容易倒塌,一幢楼如此,同样,做人亦是如此,必须要先打好基础,扎好根,这样人生才稳当,那什么是我们做人的根呢?就是孝道,我们能长大成人,来源于父母的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更何况,父母还要倾尽心血,将我们抚养长大,没有父母的养育,我们连活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谈什么理想抱负了,试问,我们怎么可以不去孝顺父母亲,所以说,孝顺父母就是我们做人的根。那么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就好比一个没打好地基的楼,盖的越高,越不稳,越容易倒塌,而且,那就是迟早的事,盖的越高,倒的越惨。

我们讲孝顺有四个层面,孝父母之身,让他们衣食无忧,孝父母之心,让他们不为儿女操心,孝父母之志,帮他们完成志愿,孝父母之性,带父母走上解脱大道。一个人如若通了孝道,这些都得做到,我们讲修行要修自己的慈悲心,那我们对父母生起这样的心,推及众生,我们也就能生起慈悲心,谁都希望同胞衣食无忧,也都希望同胞内心无有忧虑,也都希望他们都能完成他们的志愿,也都希望他们能走上解脱大道,离苦得乐,这就是我理解的教就是孝道文明的传承,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对父母的孝心通达了,对众生的慈悲心也就自然生起了,事实上,无量劫来,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

一个人按照道来做人做事就称为德。做人需要遵循“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孝放在第一位,是德行的基础——“夫孝,德者本也。”一个不孝的人,八德的其他方面也做不好,即使凭着才能取得成绩也是缺德。

教育的根本孝道文明的教化。作为最伟大教育家的孔子,在《论语》有关于教育内容和次第的陈述:“弟子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把孝放在教育首位,重点是教做人,有剩余的时间精力再学知识技能。

教=孝+文,教育的产生与首要任务,就应该是孝道文明的教化。教育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要达到此目的,唯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孝道文明的教化。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如果教育不把传承孝道文明放在首位,教育就走偏了,教育本身也缺德。缺失了孝道文明,没有传承!

华夏文明讲道德伦理,注重的是长幼尊卑。今天,人们崇尚的是自由、民主、公平的西方文化并把此当作主流意识,于是我们看到,越是社会精英阶层,这种思想观念就越加根深蒂固。

又由于今天的教育重点放在教做事——则学文,学生不学做人,加之西方文化影响,年龄小的表现为“代沟”和“青春期逆反”,成人了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都是孝道文明教化缺失后的产物。

  《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必须要把传承孝道文明放在第一要务!如果偏离了大方向,教育真的就是不务正业了。

我是一位70岁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学习体验与分享(其中会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话并结合我的一生体会与经验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谢!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与我联系,我会妥善处理,谢谢!)我写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应注意的事儿!退休后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广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