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军炮火太暴虐,毛主席派“雷公”助战,志愿军防御力陡增二百倍

 爱历史 2022-12-27 发布于贵州

1951年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朝鲜战场形势有一些不利我方的趋势发展,首先,经过多次交锋,美军已经非常熟悉我军的战略战术规律性,更摸清了我军的短柄软肋。

早期利用美军不熟悉不了解,我军屡屡发起大规模的运动战取胜,现在已经被美军更加机动灵活的机械化、立体化运动战所破解。第五次战役的失利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相反美军非常清楚中国军队最大短板就是“火力匮乏症”,这却正是它们的强项,于是更加突出本来就已经无比暴虐的炮火打击。

以至于出现了世界军事史上都有名的“范弗里特弹药量”这种极端野蛮的炮火打击烈度,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伤亡数字直线上升。

志愿军不得不停止大规模运动战,转变战略战术,那么志愿军又要向什么方向转变呢?

很自然,这种情况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所雷同,也是在前期的进攻战遭受现代化火力高度杀伤之后,双方不约而同修筑防御工事,进行堑壕战。

志愿军苦于美军暴虐炮火,也想到了“坑道战”。

就是在坚硬的山体内开凿挖掘出纵深很长的坑道,既能躲避敌人炮火,又能借此为基地,主动出击,打击敌人。“上甘岭战役”就是这种典范战例。

朝鲜半岛地质大多都是异常坚硬的花岗岩地质,志愿军仅凭双手在这样的山体内部开凿坑道是无比困难的,必须要有专业化的工兵帮助。

毛主席于是想起一人,此人正是我军中素有“雷公”绰号的工兵大王——王耀南。

王耀南,1911年出生于江西萍乡县一户鞭炮世家,几代人都是做炸药的。因此自幼精通此道。青年时期,王耀南在煤矿中放炮挖掘坑道,有幸亲耳听到毛泽东的革命宣传,明白了革命的道理,于是就跟随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

凭着自己独特手艺绝技,王耀南成为红军中屈指可数的爆炸大王和工兵之王。长征中最激烈的湘江战役中,正是王耀南的工兵部队冒着敌人炮火,在湘江上铺架一座大桥,才使红军没有全军覆没。以至于刘伯承称赞:“只要王耀南在,红军就没有过不去的坡”。

抗战时期,王耀南又把爆炸和工兵技术发挥出新的战略高度,他开创出“地雷战”和“地道战”两大战术,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正是由于这些光辉历史,毛主席首先想到了王耀南,于是就派他立即赴朝参战。

王耀南到朝鲜后,就立即四处查看地形,他将抗战时期华北的地道战战术做了适应朝鲜地形地质的改造,设计出内部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坑道体系,里面不仅有战斗堡垒,而且还有官兵休息室、弹药库、储备库、医疗室……可谓别有洞天。

可是要在花岗岩山体开凿出这些工事,可不是简单的事。幸好,抗美援朝时期,由于苏联的援助,我军物质条件比起以往革命战争年代有了巨大飞跃。

工兵部队也配备了许多机械,尤其是我国用一列列火车的蔬菜水果等土特产,从苏联手里换来了几百部空气压缩机,以此可以为工兵部队提供强大的动力。工兵很快就在花岗岩山体内开挖出上下纵横的坑道体系。这些坑道无不深厚坚固,足以抗击美军原子弹轰击也安然无恙,战士兴高采烈地形容:“破开山腹筑长城,挖空岭心安我家”。

很快检验王耀南心血成果的机会就来了,1951年10月3日,美军发起对马良山216高地志愿军阵地发起进攻,美军进攻前,又是祭出它们的“王炸”,狂暴地持续轰炸,觉得中国阵地上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时,他们开始进攻。

谁知志愿军早就躲进厚厚的花岗岩山体内部坑道,毫发无损,美军炮火一停,志愿军立即打开坑道口,推出重机枪和迫击炮,对着进攻的美军就是猛烈还击!

美军重新炮火覆盖时,我军再一次缩回坑道。

如此下来,216高地志愿军一天击退美军26次进攻。仅以21人伤亡代价,就毙伤美军七百多人!

美军无法接受这样的战损比,又多次进攻多日,最终伤亡增加到四千人,还损毁战机十一架,坦克六辆,依然只能眼望216高地兴叹。

志愿军的坑道战巅峰之作无疑是“上甘岭战役”,美军向上甘岭两座小山头倾泻了足足197万发炮弹!炮火竟然把花岗岩山体足足削平两米!地上随手一抓都是一大把弹片!

可是志愿军凭借坚固坑道,却打退敌人九百次进攻,毙伤美韩军队25000多人!而志愿军的伤亡则比起以前显著下降,这都是归功于坑道的保护,志愿军防御力提高200多倍!

美军也东施效颦,也想开挖坑道,与志愿军长期对峙,可是他们那里有愚公移山的毅力,只是开来一部部大型挖掘机,挖掘出一些浅浅的沟槽,而后在外表用钢筋混凝土修筑出工事就以为万事大吉了。

这些偷工减料的东西根本不能和志愿军地下长城相提并论,我113师仅用14分钟,就一举全歼躲藏在美式坑道里的美军,美军再也没兴趣模仿了。

据统计,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一共修筑出的上万条坑道,总长度竟达1250公里!俨然在朝鲜的花岗岩山体里建立起一座地下长城,志愿军官兵不仅创造出战争奇迹,而且也创造了军事工程史上的奇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