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孤独的一首唐诗,仅22字响彻千古,30岁后才能读懂

 桂香书屋A 2022-12-27 发布于山西

来源:诗词世界

孤独是什么?

林语堂先生说:

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

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人生而孤独,无一幸免。

它也许不是一种常态,但一定有那么几个瞬间,身边灯红酒绿,人声鼎沸,但你站在人群中,却会被孤独击中。

年岁越长,内心越平静,越不从众,越能感受到孤独。

在诗词中,孤独也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曾有那么一个人,他并不足够出名,人生经历也没有那么惹眼。

但他站在时光的洪流中,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喊,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记住了他内心汹涌的的情感。

那就是陈子昂和他的《登幽州台歌》。

Image

公元696年,那是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掌权的时代。

边境有些不太平。

契丹起兵,一路攻城掠池,营州沦陷。

女皇重用武氏家族,她那毫无谋略的侄子武攸宜临危受命,率军平叛。

当时陈子昂作为幕僚,也一同前往。

在他看来,这无疑是一个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好机会。

奈何武攸宜刚愎自用,对他的良策嗤之以鼻,大军惨败。

一次战争的失败对于将领来说也许无足轻重,但背后却要赔上无数人的性命。

陈子昂挺身而出,立下生死状,愿带一万士兵突围。

但即使如此,心胸狭窄的武攸宜非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将他贬职,晾在一边。

上天给了他不凡的谋略,亦给了他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却没有给他一次机运。

英雄失路,壮志难酬。

Image

在一个风沙飞扬的黄昏,陈子昂登上幽州台。

天地之大,众生芸芸,渺小的个人命运,如何撼动权力的大山?

百感交集下,他写下了那首响彻千古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仅有22个字,却说透了人间的孤独。

回望前路,那些懂得识人用人的明君,早已故去。

遥看未来,却寻不到半点希望。

天大地大,无论是江湖还是庙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连一个懂自己的人,都没有。

那些独自怅惘的时刻,安静地如同这世界只有我一个人。

何人能诉说,又有何人能懂得?

这种心情,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体会。

世间不如意十有八九,能与人言却无二三,说出来可能还会被嘲笑、不解,受到冷遇。

Image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首诗写得“太大”了。

我们不是陈子昂,也不是岳飞,没有那样崇高的理想。

有的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面对生活的鸡毛蒜皮时,烦扰无奈的心情。

这也能吟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吗?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你一定读懂了。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但这句话其实是极矛盾的。

我们无法对别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但却总能找到共鸣。

我们未曾经历贬谪,但却能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中找到人生迷惘时的慰藉。

我们不是诗仙,但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也会想到一人独酌的寂寥。

同样,当读到这首《登幽州台歌》时,也会想起那些不被人理解的时刻。

Image

也许是坚持要填一个并不热门的志愿,要选择一份不那么赚钱的职业,娶一个并不门当户对的人。

甚至是染一个小众的发色,有一个冷门的爱好,秉承一个不符合主流的观点。

怎么去说呢?怎么去辩解呢?

无从开口。

因为最懂你的人,只有自己。

能懂得三分,便是知己;懂得五分,就可称为灵魂伴侣。

作家廖一梅说:

人这一生,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表达欲总是很旺盛,甚至碰到一个陌生人也能够侃侃而谈。

谈人生理想,舆论时事,谈脑子忽然蹦出来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可是30岁以后,人就逐渐沉默下来。

因为我们发现,倾诉好像并没有什么用。

对一个不懂的人剖白自己,是一种自取其辱的孤独。

我想陈子昂一定明白了这个道理。

所以他把孤独放进一首诗里。

1300年后,读到这22个字时,他的孤独,你的孤独,突然无声地碰撞在一起。

这就是共鸣。

Image

感到孤独,有时并不是一件坏事。

周围人的不理解,感情的无处抒发,反而逼迫着我们,沉下心来与自己对话。

学会和孤独和平相处,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

因为它教会我们,如何在随波逐流的大海中,守住自己那一叶扁舟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