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到内心,止于至善

 百年张裕88 2022-12-27 发布于湖北


#

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本我都是良善的,人生来就有一种大智慧、大善良,我们要找到它,然后升华它。
止于至善中的善,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这个人很善良”“这个人有善心”;止于至善中的善,应该是一种致良知的智慧。
那么,什么是“致良知”呢?
“致良知”是“知行合一”里面的“一”。
知行合一,一是什么?一是王阳明讲的“致良知”,致良知是知和行的价值归宿。

《传习录》里有这么一段话。
先生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良知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但是它很容易被遮盖住,所以阳明先生就是教导我们必须通过自我的努力把遮蔽在我们良知上的那些“私意障碍”一层一层地剥掉,使良知显现它本有的光辉。
我们要把遮蔽在我们本心上面的,各种各样的贪欲、私利、私欲等等除掉,这就是格物致知,这就是修身养性,这就是恢复本体,这就是“致良知”。

阳明心学里的这个致良知,出自孟子。
孟子说:“不学而能为之良能,不虑而知为之良知”。
就是说知天理、知人间大道,是一个人内心本来就有的,但是因为现实的缘故,人被各种欲望、情绪和不良习性蒙蔽了良知。因此,我们要找到这个良知。
那么,怎么才能致良知呢?

#

二|事上练才能致良知

致良知的智慧每个人本来都有,只是以前没有遇到事情,良知没有被激发出来。
但是如果已经发现了自己的良知,那么,当朝廷把王阳明放到知县的位置上,相对应的那个良知就被激发出来了。因此,平时要做的就是修心,找到这个良知良能;事上练,练的就是这个良知。

今年有段时间被困在了每日单调重复的工作中,为了文章日更而日更,为了更新价投圈而更新每日图文,为了上课而上课。当时每天疲于应付,一点都不快乐。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偏离了自己做这份工作的初心。
做这份工作的最大动力来自于兴趣、好奇心和正反馈,但是当为了完成每天既定的工作量而去更新的时候,这份工作就失去了它的兴趣点;为了文章数量没有时间深度研究,它也让我失去了好奇心。再加上看不到其它的正反馈,于是整个人就麻木了。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在做利益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
一旦偏离了自己的初心,就会做利益判断,就会在工作身上添加太多的个人私欲。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工作中总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王阳明说,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

“患得患失”是人的常态,但是如果总是这样做利益判断,就会偏离了自己的初心,越来越疲惫。
境随心转。工作全靠自己调节。问问自己那些工作到底想不想做;如果不想做就不要勉强;千万不要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去做什么;不放下还怎么腾出手来拿得起。

调整了工作节奏以后,现在整个人都顺畅了不少。

#

三|   致良知是回归强大的内心

因为疫情影响,今年冬天感觉到了从没有过的不确定性,因此,人就会变得焦虑;因为很多想做的事情都没法做,想去的地方也没法去,躺平成了常态。过了很长时间才调整过来,是因为听到王明夫先生讲课时说的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
只要你能行,放在什么环境里都能行,放在深山老林里也不妨碍你成圣成佛。

2017年听王先生讲王阳明的时候,他说有个内蒙古的同学在课后作业里写到:“听完这堂课,无论此生境况如何,我都有信心过好这一生了。”
这份作业是让王先生印象最深刻的一份作业。
为什么呢?

我现在的理解是,阳明心学是一门回到内心强大内心的学问,只要内心足够强大,外界风云变化又能如何呢。
只要找到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找到那个“以不变应万变”的“不变”,管它什么新冠、封控和隔离,我的内心是岿然不动的,再多的变动、再大的不确定性,都不能妨碍我做想做的事情。

遇到困境的时候,就想想,如果那些圣人处在自己的处境里会怎样选择,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了。除了死生,无大事。


图片

球分享

图片

球点赞

图片

球在看

图片

你们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