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食 | 简单午餐

 盐心Jaffe 2022-12-27 发布于四川

对于上班族,午饭是快乐,也是麻烦。下馆子,总要邀约几个人才好,若只是一个人,一个菜,一碗饭,看着就不那么顺眼,没有下馆子的架势,馆子里的小妹也不高兴。

盖浇饭,乃是煲仔饭的简化版

二十年前情形如此,现在就不同了,餐馆对食客有了细分,对上班族够体贴,创新了就餐模式,可专司单人就餐。这样的食店又多在陋巷,我等上班族大有“一箪食,一瓢饮”之乐。

年轻人很忙,去馆子的时间都省去了,他们叫外卖,送到即食。食毕,餐盒筷子勺,一并扔进垃圾桶,餐馆省事,食者亦省事。但这不够 “绿色”,一次性餐具较之传统的碗筷,是一种浪费,也算得上是污染。

除非不得已,我不会叫外卖。外卖餐的那股子香味,虽然很诱人,但充满了人工的化学的气息,让人疑窦丛生。此外,塑料餐具会降低我的食欲。美食要瓷器盛,相得益彰,方有美感。匆忙的时代,这份儿讲究不免矫情,但请原谅我这个美食散人。我以为人类进食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不但要充饥,还要满足美感。所以,人间之食才有数之不尽的花样,进餐的环境也才会五花八门,顺带催生出美食家来,致使从古至今,美食文章汗牛充栋。

一言以蔽之,曰美食文化。可不是么,吃饭事小,文化事大呀!

说午餐,自然想到了午餐肉,意为方便午餐之食品。此物二战时一炮而红,但午餐肉并非战争的产物,也不为方便而生,而是美国大萧条时代的发明,让人产生“假装吃肉”的感觉。午餐肉里可不都是肉,这个肠那个肠的,也如此。不如索性自己买了肉,去专门的加工店做火腿肠,那真是肉芯满满。这真材实料的“午餐肉”是我九岁女儿的最爱,也是我妻子应付她们母女二人午餐的好食材。

1970年代,父母都在国营工厂工作,他们用铝制的饭盒带餐上班,解决那顿午饭。朝八晚六工作制,加上来回一个多小时的徒步上班,该有多辛苦?思之唏嘘。

2020年之前,数十年的工作中,我从未带过午餐,是疫情改变了我的午餐习惯,我开始带午餐上班,为此,我或在早上,或在头天晚上,在厨房一阵忙活,还经佑(四川方言,服侍、照顾的意思)起泡菜坛子来。

看过一部印度电影《午餐盒》,方知工作中的印度男人也有午餐问题,那厢的解决方式是不上班的妻子在家中做好午餐,装在特制的午餐盒(多为桶装、内分层)里,由专门的送餐公司收拢,然后分送到丈夫的办公点。形式上有点像外卖,但有本质区别(先生的午餐出自妻子而不是外人之手)。电影里女人的丈夫不爱她,也不在乎她做的午餐;但她坚持做,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后来,她的午餐被错送,另一个男人吃到了她做的午餐,于是产生了爱的故事。这是一部完全摒弃了歌舞的细腻有味的印度好电影,但不知印度家庭妇女的手艺如何。

三年了,病毒仍在,凶猛程度却大大降低,成都的餐饮再现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时不时又可以进馆子了。要方便,吃碗面。这也是以前的概念,现在卤肉饭、猪脚饭,以及各种盖浇饭应有尽有,与吃一碗面一样方便。工作日的午餐,我常选盖浇饭。青椒肉丝、苦瓜肉片、韭黄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红烧肉等等,挨个选,轮番吃,美得很。一菜一饭,有滋有味,吃得饱也吃得好,并无缺憾。   

宋代富弼、文彦博发起,司马光等共十二人参与的洛阳耆英会,可谓千年来最著名的聚餐会。司马光在《会约》中说:“朝夕食不过五味,菜果脯醢之类共不过二十器”,也就是说十二人的餐,鸡鸭鱼等肉类菜肴也就五盘,蔬菜水果搞点小吃之类二十小碟而已。坐庄者备餐,若是超过五味,要受罚。以他们的身份地位(多位宰相),珍馐美馔皆可网罗,什么吃不到?但他们最忌大吃大喝,以简约为美。

贪婪导致败坏,专注才有品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吃鱼时是鱼,吃熊掌时是熊掌,别拈着这个又想着那个,整多了串味儿,等于白干。胡吃海塞,就是个俗。

北方人说好吃不过饺子,南方人说好吃不过汤泡饭。广东有煲仔饭,就是饭菜汤一锅煮,味道好极了。上个世纪末,成都东通顺街有家名为瓦煲饭的餐馆,其实经营的就是广东的煲仔饭,可惜当时不温不火,坚持了十来年,终于消失了,没有等到盖浇饭兴盛的时代。盖浇饭者,煲仔饭的简化版而已。

美食也怕生不逢时。E


审 | 周春伦

排 | 彭运康

图 | 凯瑟尔

END

2022年/第116期2022/12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订阅《新教育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