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立寒:《小狗钱钱》给我的启发

 郑立寒 2022-12-27 发布于北京
作者:郑立寒
微博/小红书/抖音:郑立寒
来源:了不起的郑立寒(ID:zheng-li-han)

01
什么时候开始探索金钱呢?

我发现,虽然每次我把钱挂在嘴边,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

所以,我特意去观察过头脑中的念头,看看注意力都放在什么东西上面了。

结果发现:抱怨和怀疑消耗了我很多注意力和能量。

上一次参加正萍组织的「平等成长对话心理小组」,忘了芳群说了什么,也是跟金钱有关,然后我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动荡。

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关于钱的事情?

于是,我抽空把《小狗钱钱》看完了。

整理一下我的收获:

《小狗钱钱1》讲的是如何赚钱与如何理财。

我们以为,赚钱一定很辛苦。

小狗钱钱告诉我:只有做让自己开心的事,赚的钱也会越来越多。

我们以为,赚钱的多少跟一个人的能力有关系。

其实,赚钱跟自信程度有关系。如果你越相信自己能赚钱,那么你就能赚到钱。

那么该怎么赚钱呢?

  • 首先,赚钱需要内驱力。而唤醒内驱力的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目标与渴望。


比如书里吉雅制定了3个目标:帮助父母缓解经济压力,拥有一台电脑,去美国学习。

当她唤醒了目标和渴望后,她就有充足的动力去赚钱了。

  • 其次,我们需要把关注点放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我们能为别人提供什么帮助。


有个误区是,我们常常看见别人做什么赚钱,然后我们就跟着做。至于这个事我们是不是擅长,就很少去思考。

比如,看见别人拍vlog上传抖音赚钱,我们就学习怎么去拍视频。可能我们更擅长写文章之类的。

  • 最后,挖掘别人的需求,并满足它。


有句话说得好,「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只有先满足别人的需求,别人才有可能付费。

那该怎么理财呢?

书里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农夫养了一只鹅。某一天这个鹅下了一只金蛋。

刚开始农夫非常开心,因为每天都有一个金蛋。没过多久,农夫开始抱怨,为什么每天只能产生一个金蛋?如果把鹅杀了,它的肚子里是不是有很多金蛋?

结果,农夫剖开鹅的肚子,一个金蛋都没有。

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杀鸡取卵,要让钱生钱。当我们每次收到一笔钱后,我们需要存入50%的钱用来养鹅,把鹅养肥,让它产生更多的金蛋。

《小狗钱钱2》主要讲的是甜甜圈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内外兼修。

我们很多人都会关注外在的名声、地位、金钱,很容易忽略自己的内在。

但是,内在却决定了你的幸福。

那如何提高内在品格呢?书里主要讲了7点:
不抱怨,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

与人为善;

给予别人帮助,人际关系相当于一个银行,当你每帮助别人一次,就相当于存钱,当你需要帮助,或者不小心伤害了别人就相当于取钱,只要还有余额,人际关系就不会破损;

勤学不辍,自我成长是一辈子的功课;

抱有感恩之心;

让别人信任你;

鼓励他人,多看见别人的优点……

这些观点有点类似禅学,布施爱与善,常怀感恩慈悲之心,我感觉很受益匪浅。

02
当我开始梳理跟金钱有关的事情后,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

1.每次我给家里买东西,我妈第一句话就是「你又花了不少钱吧?」

刚开始我都会说「没花多少钱」,有时就不说。

2.感觉我爸妈很爱钱,虽然嘴上不说。

比如说,我每次提到买房或者花多少钱,我妈立马条件反射,「别跟我提钱,我没钱」。

这个极力否认的背后会不会是这种意思:「你没钱不是我的责任,你没钱不是我的问题,这个不是我的错,你不能指责我。」可能是我妈妈的一种防御机制。

3.我妈非常在意电费,其他需要花钱的东西。

比如说,我在卧室,然后就一定会把客厅里的灯熄掉。晚上在卧室看电视或者玩手机,从来不点灯。

有一次我说,我在北京每天都用热水器洗澡,我妈有点意外,「你每天都用热水器洗澡啊?」

4.记得有一次我弟弟拿东西,把东西弄撒了。

不知道是面粉还是其他的,然后我妈就很愤怒,指责他,「你怎么把这些东西弄撒了?」

我弟弟当时很委屈,「如果是姐姐做的,你肯定不会说她?」

我妈当时没说话,我感觉是因为我学习成绩好,可能以后有出息,会赚钱,所以我妈对我包容性大一点。包括我爸初中时对我的示好,我感觉也是因为成绩好的原因。

5.我妈非常在意钱,经常计算钱。当手里没钱时,比如之前做生意情况不好,她就很紧张,然后对我说话都阴阳怪气。

后来跟我说,因为房租每个月都在涨,然后她每天晚上睡不好觉。

她是反向形成,明明很在意钱,但每次都跟我说,「有钱但没有家庭没有孩子有什么用呢?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喜欢~」

她好像也不相信自己能赚大钱。

每次都说,「都是你爸在赚钱,我什么事都没做,我又没啥用。」

所以,在家她都很少满足自己的需求,买菜买东西都是优先考虑我爸的需求。

我妈的看法是,我爸在赚钱,很辛苦,所以需要先满足他。

所以,我感觉我妈的自我价值感非常低,这个之前也影响到我。好像自己不配得拥有美好的东西。

比如,在买一件商品时,我头脑中计算器出来了:那个东西到底值不值那个价?

☞我不值得花那么多钱。
☞我觉得,自己也赚不了那么多钱。
☞我配不上那些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生活。
☞我的价值就在这儿,所以我只配得上这些东西。

6.在人际关系里,我经常会冒出一种想法,「你也没什么了不起嘛」。

比如说,看见有些人对另一个人很「吹捧」很「尊重」,我心里都会这么想,「她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啊」。

我们一起聊天,有个人夸别人是天选的心理咨询师,当时我就在想,「自我稳定也不一定好啊,错过了很多体验,如果从自我不稳定到稳定,说不定能共情到更多的人」

感觉我像是特意把别人(本身位置很高)拉低,与自己在同一个水平线,不知道背后心理是什么?

7.这个东西我亏了,这个东西我赚了。

其实,好像潜意识里,对自己也有一个定价和标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