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大学书法研究生培养中古文字学课程的设置

 阿胜的艺术世界 2022-12-28 发布于山东

【摘  要】中国文字与书法艺术紧密相连,大部分高校在书法人才培养中都设有文字学课程,但因教学目的与教学对象不同,文字学课程体系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试图以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为例,将书法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文字学课程予以研究,以期健全高校书法研究生人才培养中文字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校书法  文字学  课程  西南大学

弁 言 

我国当代书法热潮促进了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中国书法正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逐步壮大,书法在当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书法艺术繁荣的背后离不开高校书法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国有七十余所高校招收书法专业的研究生,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书法人才,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让人担忧,值得深思。比如,缺乏相应的文字学知识修养,书法作品中错字别字时有出现,这是不懂文字学而随意用字的结果。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校的文字学课程设置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在高校书法人才培养文字学教学体系中选择什么样的教材,必读书目有哪些,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目前书法专业的文字学课程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西南大学于一九八七年开始招收书法研究生,导师为徐无闻、荀运昌、秦效侃等先生。西南大学书法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从徐无闻先生开始就一直重视文字学的教育,一直延续至今。二一三年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书法本科生,专业老师有胡长春、陈航、张一农、傅吉鸿、李阳洪等;二一四年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为胡长春、陈航教授。二一四年三月,报经教育部批准,在西南大学设置『中国文字与书画艺术』交叉学科博士点,美术学院为交叉学科博士点牵头单位,胡长春教授为『中国文字与书画艺术』交叉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目前已有三名古文字方向的博士毕业,一名书法艺术方向的博士生在读。

植根篆籀,坚持书法依存文字的教学理念 

徐无闻先生作为西南大学书法硕士点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他饱读诗书,高瞻远瞩,他以他的实践和睿智告诫学生:『有品德、有学问、有过硬的临池功夫,三者具备可望成家,现在到处都是书法家,哪会有那么多?年轻时立志要高远,持之以恒,久而久之,自然有心得』。[1]徐先生的话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为当代中国书法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这种『重品德』『重学问』『重技法』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西南大学逐渐确立。

众所周知,世界上古文明的文字最早都曾采用图像形式,但为时不久就归于消亡而代之以字母,其中只有汉字独树一帜,维持图形不变,使用了几千年至今。汉字本身自具美感,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字、文学、艺术(书法)三者的连锁关系,造成世界文明中独一无二的、风华独绝的『汉字树』。一个个渊源悠久的文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在当代文化学术界,有一个很流行的提法,叫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像李政道先生、李学勤先生,或提倡或践行这一思想。中国文字的一个特色,就是从文字产生起,就与书法密切结合,而且文字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着与该阶段相对应的书法风格。比如殷商甲骨文的书法,西周至春秋早期的书法,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的书法,秦汉的书法,各有明显的不同。书法是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形式,起源于汉字的契刻书写,当其创始之初,就不仅能够表现人们对各种事物感受的美,而且能够发挥先民高妙的艺术审美灵性,遂形成了这种特有的艺术形式。春秋以来,应用滋繁,笔软生奇,字体孳乳繁衍,其后而成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之变,书写体式层出不穷,风格变化多方,于是成为士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翰墨之道于焉以生。从此历晋唐、越宋元而迄于明清,名家辈出,佳作迭见。既传承有序,又历久弥新,构成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灿烂景观。总之,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离开了汉字就不能称之为书法。所以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文字学的课程放到重要位置,逐渐形成了坚守书法学习依存于文字的培养理念,且往届西南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对古文字均有较高的水准。

此外,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点还设置了书法史、书法理论、美学、书画鉴定、诗词鉴赏、民俗美术、中外主要文献研读等主修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研究生通过三年严格的技法训练,草、行、楷、隶、篆,五种书体及篆刻都要过关,在书法创作和篆刻创作上均有所专长。除此之外,还要求研究生在三年之内阅读书目,在面上必须涵盖儒家经典、文艺学、哲学、文学等著作。

硕士研究生阶段:重视《说文解字》课程的教学

当代高校书法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数学校都设置了文字学的课程,选用教材以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2]和高明先生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3]居多。不可否认这些教材在文字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但作为书法硕士研究生选用这两本书,是不能迅速切入古文字体系的。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点在文字学课程设置上开设的第一门课程即为《说文解字》[4],许慎的《说文解字》在中国学术史和文字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说文解字》的学术价值有学者归纳为六点:『一、奠定了汉语文字学的基础;二、开创了字典编纂的体例;三、识读古文字资料的津梁;四、规范统一汉字的重要桥梁;五、探求上古汉语音韵、词汇的宝库;六、记录历史文化知识的典藏』[5]。徐无闻先生生前极其重视《说文解字》的教学,当年徐无闻先生给我们上《说文解字·序》的情景,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徐无闻先生生前手批《说文》七遍,笔者曾在徐立师兄处见先生蝇头小楷的批注,叹为观止,当今绝无第二人有如此书艺和才学。不仅如此,学习《说文解字》有助于我们对书法的理解。笔者在《从语言文字、文学的层面谈书法的内容与形式》一文中曾说:『读不懂《说文》会影响你对周、秦、汉代书法的理解,古文字学上一般把汉武帝之前的文字通称古文字,隶变以后称今文字,大家都知道,隶变后文字是符号化系统,已丧失了古文字的象形、会意等造字迹象,即割断我们通晓上古先民们的造字之意的纽带。』[6] 

由此可见高校书法硕士人才培养中开设《说文解字》课程的重要性。

图片

为直观起见,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说文解字》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如表一所示。  通过表一我们可以看出西南大学书法研究生在学习《说文解字》课程之前,先设『通论类』先修课程,原因在于书法硕士生的文字学基础相对薄弱,首先通过对陆宗达先生的《说文解字通论》[7]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经典字书有个大概的认识。然后投入到对《说文解字》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五百四十部首及常用篆字,以及对文字字义上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增加了李学勤先生的《古文字学初阶》[8]。必修课程选用黄德宽先生的《古文字学》[9],使学生掌握古文字学习的理论方法,以及古文字字形的发展演变和字形结构等知识。最后进入提高拓展阶段,选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10]和季旭升的《说文新证》[11]为教材,目的在于开阔书法研究生的眼界,丰富学识。通过对《说文解字》的学习,对篆法有了一定掌握后,就要进入古文字学习阶段了。

博士研究生阶段:加大古文字课程的教学

古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书法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古文字的学习,鉴于我院招收的交叉学科的博士生,博士阶段要加大古文字课程的教学。但书法专业的古文字课程与古文字学科的知识体系虽有交叉但又有不同,因此不能照搬古文字学科的知识体系来进行讲授。由于战国时期出土文献较多,因此西南大学美院书法博士生在古文字学习方面主要侧重于殷周金文的学习。但对甲骨文、战国古文字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古文字基础阶段的学习,第二部分为对古文字语料释读与艺术风格的把握阶段。

一、古文字基础类

目前高校使用的古文字教材有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高明先生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等等,这些教材有着较强的学术性,是较为经典的文字学教材,对古文字的产生、流变及文字的结构音义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为直观起见,西南大学书法博士古文字基础阶段课程设置具体情况如表二所示。

图片 

通过对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文字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过程,同时对文字的结构理论及汉字形音义等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对传统『六书说』的不足与新的分类理论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对徐无闻先生《甲金篆隶大字典》[12]的学习,使学生对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及战国铭文有一定的认识,并对书中收录大量的古文字图表进行学习,初步掌握一些著名甲骨文、金文、古玺印文的识读。笔者的《中国书法与古文字研究》[13],是文字学和书法学交叉研究的成果,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使学生对明清时期古徽州的书法家、书法文献、部分甲骨、金文、简帛、石刻书法艺术等有新的了解,除此之外该书对甲骨文、西周春秋金文、楚国简帛文字、战国东方五国文字、马王堆帛书、居延汉简、东汉碑隶、魏晋行书、北魏石刻楷书、隋唐碑志、宋代雕版楷书十一个『书写系统』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进行梳理。总之通过以上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古文字学有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的甲骨文、殷周青铜铭文及战国文字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古文字语料释读与艺术风格的把握

殷周金文金文作为商周时期权力与地位象征的青铜礼器上的铭刻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是早期中国书法艺术的真实写照。这些铭文其书写者多是贵族中专事书写的史臣,他们代表了当时最有文化的知识阶层,金文作为他们的书迹亦是当时较高书法艺术水平的代表。西南大学书法博士点将这一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殷周金文课程与战国文字课程。为了直观展现这一课程,如表三所示。选用李学勤先生的《青铜器入门》[14],赵诚先生的《二十世纪金文研究述要》[15]等书作为教材,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青铜器铭文的基础知识。然后进入释读类阶段的学习,选用上海博物馆选编的《商周青铜器铭文选》[16]和郭沫若先生的《两周金文辞系图录考》[17]为教材。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青铜铭文的释读,掌握经典青铜器铭文的古文字字形,以便在日后的书法创作中能够正确运用。除此之外还增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殷周金文集成》[18],以开拓学生眼界。为方便日常的学习和研究,同时给学生推荐两部字典:戴家祥先生的《金文大字典》[19]和容庚先生的《金文编》[20]

图片

2 甲骨文课程甲骨文是殷商时期文字的代表,甲骨文研究与书法二者相互依存,古文字学家在研究甲骨文时不可忽视书法的表现作用,而书法家在运用甲骨文创作时不能违背甲骨文字的应用规律。目前有关甲骨学的著述颇丰,如刘鹗的《铁云藏龟》[21]、孙诒让的《契文举例》[22]、罗振玉的《殷商贞卜文字考》[23]、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编》[24]、郭沫若的《卜辞通纂》[25]等等。为了直观展现甲骨文课程设置,如表四所示。从表四我们可以看出在甲骨文的学习中首先设置先修课程,选用王宇信先生的《甲骨学通论》[26]为教材。这本书在总结前人对甲骨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成果并提出自己的所见,从发现到研究,从卜法到文例,从断代到分期,从辨伪到拼合,从文字到历史等等,无不全面论述。同时也论及近年来周原新发现的西周甲骨。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使学生对甲骨文的历史、考释、辨伪有初步了解。然后进行释读类课程的学习,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点选择郭沫若的《卜辞通纂》为教材,这本书共选甲骨八百片,分为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畋游、杂纂等八部分,考释详细,代表了郭沫若先生对甲骨的见解。是甲骨学研究领域较为重要的著作之一。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甲骨文字有个详细的了解。郭沫若先生的拓片类书籍《甲骨文合集》[27]是学习甲骨文书法的经典之作,当前甲骨书法拓片类的出版物较少,受于资料的限制,临习甲骨书法的群体相对较少。而《甲骨文合集》选录殷墟出土的甲骨拓本照片和摹本共四万一千九百五十六片。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对甲骨文的认识,开拓学生的眼界。为了研究学习的方便,也为了甲骨文书法创作的方便,还选取了刘钊先生的《新甲骨文编》[28]作为字典类工具书。最后是拓展提升阶段,选用于省吾先生的《甲骨文字诂林》[29]和陈梦家先生的《殷墟卜辞综述》[30]两部著作,拓展课程没有太多要求。

图片

战国文字课程如表五在战国文字的学习中,仍是先设通论类先修课程,以何琳仪先生的《战国文字通论》[31],曹锦炎先生的《古玺通论》[32]等书作为教材,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古玺印文、战国各系文字等的基础知识。然后选用汤馀惠先生的《战国铭文选》[33]和罗福颐先生的《古玺汇编》[34]作为释读类阶段的学习书目,目的是使学生对战国各系文字及古玺印文有全面的了解,为日后的书法创作与篆刻创作打下牢固的文字基础。同时推荐何琳仪先生的《战国古文字典》[35]和李守奎先生《楚文字编》作为日常学习和研究的工具书。

图片

总之,文字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作为书法的研究生,必须了解文字学方面的各种知识,这是书法的根基所在。由于研究生三年的时间有限,所以西南大学通过以上文字学课程的设置,让每个学生掌握文字学的学习方法,文字学博大精深,要想真正参透其中神髓,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研习的。

结 语 

文字与书法紧密相连,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文字对书法的作用,高等院校书法研究生人才培养中,文字学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因此高校研究生培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制定合理的文字学课程教学体系与考核评价标准。当下的书法教育,根基尚且不牢,仍处于发展之中,自身也有很多的局限,如今也时受书坛浮躁之风的影响,急于成名成家,追随时风,重视作品的外在形式,忽略自身的文化修养与作品内涵的提升。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文化却有着永恒不变的本质『化人』,而这种『化人』的过程,是不断地学习经典文化的过程。在书法艺术上,必须将书法植根于文字学基础上,注重学问与技法的双重培养,只有让书法的研究生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走一遭,涤除其自身的肤浅与浮躁,加之辛勤的笔耕,才能写出经典的书法作品。

注释:

[1] [13]胡长春,《中国书法与古文字研究》,人民出版社,二一五年,第九十七页。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二〇〇九年。

[3]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4]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二一三年。

[5]王蕴智,《<说文解字>的学术价值及其历史局限》,《平顶山学院学报》二〇〇五年第三期,第五十二页。

[6]胡长春,《从语言文字、文学的层面谈书法的内容与形式》,《中国书法》二一六年第六期,第一五一页。

[7]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中华书局,二一五年。

[8]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二一三年。

[9]黄德宽, 《古文字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五年。

[10]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11]季旭升, 《说文新证》, 福建人民出版社,二年。

[12]徐无闻,《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二〇〇八年。

[14]李学勤,《青铜器入门》,商务印书馆,二一三年。

[15]赵诚,《二十世纪金文研究述要》,书海出版社,二〇〇三年。

[16]马承源, 《殷周金文集成》, 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17]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上海书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18]中国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二〇〇七年。

[19]戴家祥,《金文大字典》,学林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20]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

[21]刘鹗,《铁云藏龟》,清光绪石印本,一九三年。

[22]孙诒让,《契文举例》,齐鲁书社,一九九三年。

[23]罗振玉, 《殷商贞卜文字考》, 中华书局,二〇〇四年。

[24]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25]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26]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27]郭沫若,《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

[28]刘钊, 《新甲骨文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九年。

[29]于省吾,《甲骨文诂林》,中华书局,一九九六年。

[30]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二〇〇八年。

[31]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中华书局,一九八九年。

[32] 曹锦炎,《古玺通论》,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33]汤馀惠,《战国铭文选》,吉林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34]罗福颐,《古玺汇编》,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35]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一九九八年。

(注:此文原载于《中国书法·书学》2017年第12期)

编辑:张琪琛

审核:蒙秋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