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设计分享——语文《伯牙鼓琴》【第十二届全国自主教育峰会北京论坛】

 自主发展 2022-12-28 发布于北京



第十二届全国自主教育峰会北京论坛
教学设计分享


2022年11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屈原学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顺义学校、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中国屈原学会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联合举办了第十二届全国自主教育峰会北京论坛。本届峰会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自主创新,围绕“减负增效启新程,自主创新迎未来”主题,在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聚焦学校文化、学校课程、学校课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自主发展。


张艳—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

《伯牙鼓琴》



以“对话”为策略的自主学习课堂实践

0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课文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知音文化。

4.积累中华经典美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02
教学过程

1.备课准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能借助图片,句式等,运用文字展开想象。

2. 三阶六步课堂实践

课堂规则: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对话进入

学科本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

教师

思考探究

独立思考  尝试探究(自我)

1.用搜集的资料,讲讲二人的故事。

2.故事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文本中,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设置冲突,激发质疑。

1.我们一起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进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板书:“伯牙鼓琴”)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课文写的是谁的故事?

2.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你对于这两个人物有怎样的了解呢?

3. 我们学习文言文,都会用到哪些方法?

差异呈现 通性通法(结伴)

1.通过自学,班级内对于重点字的读音进行纠正。

2.请你利用这些方法,小组间交流课文的意思。

3.小组汇报对课文的理解,不同之处可以补充。

总结提升

多样表达  辨别选择(团队)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2谈一谈:这样的画面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3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关注差异,梳理完善。

1.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和子期是知音呢?

2.伯牙被人们称为“琴仙”。想象一下,从他的琴声里还能感受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3.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只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

4.锺子期听到的仅仅是美妙的琴声吗?他还听出了什么?

5.伯牙是上大夫,子期是樵夫,他们的地位如此悬殊,可最终成为彼此的知音。你是否有了新的理解?

6.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伯牙是怎样做的?

思维碰撞 共同概括(全体)

1.“高山流水”在中华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含义,请同学们拿出资料袋,试着寻找答案。

2.通过阅读资料,学生谈对知音的理解。

3.从伯牙破琴绝弦这件事你感受到了什么?

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学以致用(自主)

1.拓展鲁迅和瞿秋白的故事。

2.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有一句话叫作高山流水遇知音。

3.文人追求自己的知音,古诗文中也常常提及到。

孟浩然在《示孟郊》中写道: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李白在明月下听卢子顺弹琴,用诗抒发知音难觅的感叹: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王安石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抒发自己知音不在的苦衷: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多元评价,促进应用。

(多方搭台,促进拓展)

1.破琴绝弦的行为背后,包含了伯牙对音乐的看法,对音乐的理解。也包含了他对生和死的看法。伯牙真实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呢?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那一声琴碎,使得伯牙的琴声终成绝响。但是,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山水之间多了一段关于“知音”的千古佳话,道是无“琴”却有“情”。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他们荡气回肠的朋友之情。

共同拓展,建立模型(全体)

1.知音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故事,一首曲子,或是一种现象,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这就是知音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