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前进小学李侠 2019-04-0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题解题

对词游戏:要求是我们对出的词必须是AABC式的,可以开始了吗?出示课件

同学们表现得不错,为了奖励大家我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古筝曲。(课件),好听吗?这首曲子叫《高山流水》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谁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板书)想进一步了解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5课《伯牙绝弦》。(板书)

1.齐读课题。

“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课题的?根据你对课题的理解,再来读读课题。(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这是一篇文言文,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2.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1.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

指生读文,学生评价,谁读得好,为什么?

2.强调“兮”和“哉”都是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在这样的词后一停顿,声音在一延长,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师范读)

3.还觉得哪句话不好读?交流,指名读,谁读得好?有争议了,相信大家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就知道谁的读法更好了。

4.“谓”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谓字三种含义,这里的谓字应选哪种意思?那么“乃”字又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把整个句子连起来,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吗?所以说谁得好?

5.按照这样的节奏再来读读这句话。

6.练习读全文。

7.解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8.了解课文大意:现在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是啊!正是子期听懂了伯牙的琴声,所以伯牙视子期为“知音”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大家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上这位身穿青色长袍入神弹琴的就是——伯牙,他是晋国的上大夫,懂琴艺,会作曲,后人称为“琴仙”边上这位凝神倾听的山野樵夫便是钟子期。

2.你能用文中的句子说说图上的内容吗?

3.你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生汇报(课件)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和第一句中的“善”意思一样吗?

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当听到峨峨兮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提到泰山,你会想到哪些词呢?读到洋洋兮呢?这里的江河不是随意一处江河,古文里有特指,江是指长江,河指黄河,说道黄河,想到了哪句诗?那就读出黄河,泰山的气势来。(男,女生读)

4. 想象说话 :伯牙的琴声里描绘了高山,流水,同学们想象一下,他的琴声里还会描写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课件)。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5.不管伯牙的琴声里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到并由衷地称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听着众多,在遇到子期前,伯牙缺少称赞吗?别人可能怎么赞美他的琴声?这种赞美伯牙听了,高兴吗?那遇到子期后,他的心情怎样?此时,如果你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什么?

6.是啊!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板书)

 7.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一个词概括他的心情就是悲痛欲绝,带着这种感情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2.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知音      

子期                  伯牙

搜索

复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