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勒堂、高惠珠|消费主义与资本逻辑的本质关联及其超越路径

 雾海中的漫游者 2022-12-28 发布于山东

毛勒堂、高惠珠|消费主义与资本逻辑的本质关联及其超越路径



图片

摘要:资本逻辑是资本不遗余力追逐利润以实现自我增值的运行逻辑,具有霸权性、抽象性和颠倒性等特征。资本逻辑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广阔的消费市场,因此资本需要消费主义为其呼唤和制造出人们强劲的消费欲望。正是在资本逻辑的巧妙谋划下,消费主义得以在现代社会大行其道,并成为支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资本逻辑因此构成消费主义的深层根源和核心本质。超越消费主义,需要深入揭示消费主义的资本本质并祛除消费主义的迷雾,在全社会广泛倡导和践行消费正义的全新思想理念和价值原则,积极发挥政府在消费问题上的科学规范和引领作用。
关键词:资本逻辑;消费主义;本质关联;超越路径

20世纪中叶以来,消费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生活方式、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在经济全球化潮流的裹挟之下,消费主义已经在国内广为扩散。对此,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立论,作出了不同的评价。有的认为消费主义具有促进经济发展之功效,是利大于弊的;也有的认为,消费主义鼓励人们过度消费,扭曲了人性,既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也有害于环境,是弊大于利的。究竟应如何看待和评价,我们认为,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揭示出资本逻辑与消费主义的本质关联,才能从根基上破解这一理论难题。

一、资本逻辑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揭示和把握资本逻辑,首先要对资本及其本质进行批判性的澄清和划界。从词源学意义上看,“资本”(capital)源于拉丁文词caput,具有“脑袋”、“头目”、“基础”和“首都”等意思。在中世纪的拉丁文中,“资本”这个词用来指涉牛或其他家畜,因为那时家畜被视为额外财富的来源,被看作实现价值增值的存在物。由于家畜圈养的成本低廉、便于计数,能够自如活动而易从危险地方转移开,更重要的是家畜能够把价值较低的物质转化成一批价值较高的产品(如牛奶、皮格、羊毛、肉等)且可以繁殖。因此,当人们用“资本”这个词指称牛或家畜时,“资本”一词开始便具有了两重基本的潜在含义——表示资产(家畜)的物质存在和它们实现价值增值的潜能。[1](P28-29)

追求价值增值,是“资本”与生俱来的特性。国民经济学的资本观正是这一遗传基因的现代版,其认为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是一种实体性的生产要素,所以资本不过是“各种资本品的总存量”,而“资本品是为生产上的需要而生产的商品”[2](P356)。然而,这种把资本简单地等同于实体性的生产要素的做法,遮蔽了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抹杀了资本的剥削性质,也消解了资本的历史性维度,从而构成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针对国民经济学关于“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的观点,马克思从人之社会关系存在的本体论层面,深刻指证了资本的关系本质和剥削性质。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3](P346)所以,“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4](P877-878)。“资本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5](P577),而是属于一定社会历史形态的生产关系。在此,马克思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的阶级性质。

资本,作为市场经济的载体,具有怎样的运行机制呢?马克思认为,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仅包含着雇佣劳动与资本的阶级关系,而且是一种运动,它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生产价值、实现价值和增殖,从而得以不断维持和巩固自我的存在规定。所以马克思指出,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5](P292)。对于资本运动的总循环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并用公式G—W…P…W'—G'予以清楚地表述。在资本总循环过程中,既有流通领域,又有生产领域,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并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形式不断循环,从而达到生产资本、实现资本和扩大资本的目的。若不能完成购买阶段,生产无法进行,就不能进行剩余价值生产;若不能实现售卖阶段,使用价值不能转化为价值,价值就无法实现。易言之,资本运动的任何一个环节若有不畅,就会阻塞资本的运行通道,从而损害到资本的增殖目的。资本运动的总过程就是在增殖目的牵引下的资本流通、资本生产和资本不停循环的过程。因此,概括地讲,所谓资本逻辑,就是指在资本的增殖本质强制下展开的“G—W—G'……”的不断循环运动过程,是资本不遗余力、不择手段、永无满足地追逐利润以实现自我增值的存在逻辑。在资本逻辑的运行中,无度的资本增殖是其至上目的,通过不择手段攫取剩余价值是其不二法门,自我利己中心主义是其价值坐标,无限贪婪的增殖野心是其不灭的心理样式。

由此可见,资本逻辑首先就是一种以追求增值为目标的“增值逻辑”。由于通过榨取工人而生产出的使用价值(即商品),如果不能卖出去变成价值,所榨取的剩余价值就无法兑现,它就无法实现增值。对此,马克思曾形象而深刻地予以揭示:“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4](P269)所以,资本的运行逻辑是围绕着如何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并使之兑现而展开的,它以活劳动为自身的生命源泉,以外在的自然和死劳动为自身的生存条件,以将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为其生存的首要目标。质言之,追求能够兑现的剩余价值是资本逻辑的绝对动因,实现自我增殖是资本的至上目的,资本逻辑的本质是增值逻辑。

其次,资本逻辑又是一种以抽象性为表现特征的“抽象逻辑”。事实上,资本逻辑就是围绕交换价值而展开的运行逻辑。它把一切存在物都抽象为交换价值,并以此作为万物存在的唯一合法性根据,从而集中地体现出其抽象性,即资本似一道“普照的光”,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又如一种特殊的“以太”,决定着事物呈现的面貌和存在的比重。对于资本逻辑的这种抽象性质,马克思曾予以深刻指认:资本“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一句话,“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3](P275)所以,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的“酸”,溶解了异质性的他者,消解了存在的差异性和历史性。

资本逻辑还是一种颠倒人、物关系的“颠倒逻辑”。资本逻辑的颠倒性集中表现为资本的异化,就是作为人类劳动之对象化的资本成为主体,成为统治人的抽象力量,而人则降格为资本的附属物,成为资本的木偶。所以,“一旦资本成为资本,它就会创造它自己的前提,资本不再从自己的前提出发,它本身就是前提,它从它自身出发,自己创造出保存和增殖自己的前提”[6](P163)。资本不仅成为神圣的主体,而且资本逻辑成为支配现代社会的根本法则。在资本逻辑的统治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由此呈现出现代社会的颠倒性质和“个人受抽象统治”的存在情状。

总之,资本逻辑的上述本质特征,都为它与消费主义的内在勾连成为必然。

二、消费主义与资本逻辑的本质关联

要深入揭示消费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源,首先要对消费作一简要说明。消费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并借助这种社会经济关系所进行的用物品或劳务满足自己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及其过程。消费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它不仅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构成人类始源性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曾指出:“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4](P196)而且满足人类需要的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是人类能够创造历史的前提。所以,消费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强调消费的重要性并不能成为鼓吹“消费至上”、“重占有”的消费主义的合理性。

所谓消费主义(consumerism),简单地说就是把消费作为人生的根本目的和体现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并把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料和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和幸福的符号,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无所顾忌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以追求新、奇、特的消费行为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持有“生存即消费”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方式。消费主义不仅是一种消费观念,也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它与一般的消费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不是简单地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消费,而是为了永远无法满足的贪婪和欲望而无节制地占有。[7](P8)

消费主义是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也是消费社会的一个表征。消费社会滥觞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是福特主义的衍生物。对于消费社会的场景,波德里亚给予了形象的描述:“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的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8](P1)

消费主义的根源何在?对此,人们持有不同的视角和主张。有的立足国民经济学的视角,认为消费主义是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发达国家财富快速增长带来的结果,正是随着快速发展的生产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的财富涌现,使得人们形成了“重占有”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有的从政治学的视野出发,认为消费主义是各国政府为了摆脱因消费不足引起的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政治策略,对消费主义采取纵容和鼓励的态度,使得消费主义盛行。有的则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消费主义的成因,认为人们之所以情愿投入消费主义的怀抱,是因为人们在消费中能获得自由和平等的心理需求,而人们所具有的从众心理则加剧了消费主义的盛行。也有的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消费主义的文化哲学原因,消费主义正是人类中心主义内含的“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是自然万物的主宰”等思想和价值原则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有人把消费主义产生和弥漫的根源归结为现代传媒的刺激和诱骗。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作过深入剖析的齐格蒙特·鲍曼对消费主义成因的分析。他从资本增长的内在逻辑、对抗现代社会不确定性、在流动现代性中的身份建构以及轻盈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幸福法则这四个方面,揭示了消费主义生成的缘由。尽管上述诸家论述对消费主义产生与弥漫的分析不无道理,但我们认为,需要揭示消费主义背后的终极根由,那就是现代社会的资本逻辑,只有揭示出消费主义与资本逻辑的本质关联,才能使消费主义的庐山真面目得以真正显现。

资本逻辑是消费主义生成和盛行的核心根源。诚如我们在前文中所述,资本逻辑的本质是增殖逻辑,追求无度的剩余价值并使之兑现是资本逻辑运动的动机和根本目的。然而,资本要实现增殖,就需要确保生产和流通环节的通畅,也就是G—W…P…W'—G'能够不断地有效循环。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包含了剩余劳动的商品资本(W')能够通过售卖转换成货币资本(G')。这就是说,资本要不断地扩大并实现增殖,就不仅要生产出大量的商品,而且要顺利地完成商品的售卖,否则资本不仅不能实现自我增殖,还会面临灭亡的危险。马克思曾形象地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的过程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认为“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4](P127)。实质上,消费主义就是资本为了实现这一“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而由资本制造出来的意识形态,其功能就是为顺利完成商品的售卖而挖掘和制造出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扩展资本的消费市场。因此,在现代消费社会,无论是符号化消费,还是奢侈型、攀比性消费等,都不过是资本逻辑在消费领域的体现。正是在资本逻辑的精心布局和巧妙谋划下,消费主义涂脂抹粉、颠倒黑白,把动物的消费官能提高为做人的本质和真理,从而不断地激发起人们的病态欲望,把现代人形塑为消费动物,并诱入消费主义的牢笼中,让其心甘情愿地成为消费主义的囚徒。这诚如马克思所言:“工业的宦官迎合他人的最下流的念头,充当他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牵线人,激起他的病态的欲望,默默地盯着他的每一个弱点,然后要求对这种殷勤服务付酬金。”[9](P224)结果竟是,人不仅没有了人的需要,甚至连动物的需要也不存在了。概而言之,消费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兴起和弥漫,是由资本逻辑策动的结果,资本逻辑是消费主义的核心根源,消费主义在根本上从属于资本逻辑。

资本逻辑使消费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大肆弥漫,使其与人的欲望相结合而驻扎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使其成为不少人至高无上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支柱。浸润其中的人在无度的消费中感受做人的意义,在符号化的消费中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在炫耀性的消费中博得他人的承认。一句话,生为消费,消费至死。然而,消费主义本身所具有的贪婪性、占有欲、虚假性,使得消费主义与人类社会的自由、幸福、和谐等价值格格不入。消费主义的贪婪本质决定了消费要求上的无度性,从而水涨船高,使其在难以实现的消费目标中受尽煎熬。消费主义内含的占有欲决定了消费行为上的霸权性,从而必然造成人际紧张和社会失序。消费主义的虚假性决定了其必然陷入价值虚无主义,从而难以领略幸福的真谛和做人的哲理。因此,被资本逻辑所裹挟的消费主义已成为“现代社会之癌”。

消费主义在根本上所具有的上述特质,使得其携带着资本逻辑所固有的贪婪性、霸权性,从而给现代人带来一系列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首先,消费主义持有“重占有”的消费理念,因而采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模式,由此造成对自然的无度入侵和强制,大肆破坏自然环境,引发生态灾难,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然而,地球并非无疆,资源并非无限,对自然过度宰制的结果是生态的破碎和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从而危及人类存在的生态根基。其次,消费主义是以利己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坚执“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奇”的消费价值观念,从而对他人抱有一种敌视的态度,充满着对他者的剥夺和霸权性,并因此不择手段地欺骗他人、践踏社会公心和破坏社会秩序。因此,消费主义在根本上是与和平主义不相容的,造成对社会秩序和公心的损害,从而引发人际冲突和社会不安。最后,消费主义是以虚假需求为牵引的,因而践行和持有“没有最多,只有更多”的消费原则,把生命的意义系于消费更多的追求中,并因此沉沦于对无法实现的虚假目标的追逐上,使得生命为虚假的欲求所支配和操纵,人为物所奴役,从而导致人之存在意义的迷失,深陷于无边的价值虚无主义。可见,消费主义不仅造成破碎的人生之境,导致紧张的人际冲突和社会失序,而且最终消解了生命的价值维度,导致虚无主义。因此,破解消费主义的钳制,寻求消费主义的超越道路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为此,我们需要艰苦的思想努力和坚毅的行动付出。

总之,消费社会之所以可能,一方面有赖于高度的商品生产作为支撑,另一方面需要强烈的消费欲望为其支持,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是通过福特主义来完成的,后者则是由消费主义来支撑的。消费社会需要消费主义为其呼唤出人们内心深处的强烈欲望,不断制造出大量稀奇古怪的虚假需要,为产品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从而把人们牢牢地钳制在消费主义编织的存在之网中,消费主义因此成为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表征。也正因此,法兰克福学派建立起其著名的消费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他们认为,消费异化是对不自由的劳动的一种虚假“自由”的补充,认为推行消费异化的消费主义已成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手段而行使着政治作用。


三、超越消费主义的现实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消费主义也在我国社会弥漫开来,上至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现象的屡禁不绝,下至青年人中“月光族”的不断出现,都表明我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程中,不能忽视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我们认为,构建超越消费主义的现实路径,需要从以下诸方面综合努力。

首先,要深入批判消费主义的资本本质,祛除附着其上的虚假“迷雾”。消费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今天大行其道,并成为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消费主义的本质缺少深刻的理解,丧失对消费主义的判断力和批判力,从而不自觉地投入到消费主义的怀抱。事实上,消费主义是资本为实现自身牟利而精心策划和培植出来的意识形态,它借助庞大的现代媒介,隐秘地透过商业文化,巧妙地把消费主义打造成现代社会似是而非的存在之真理,并将其植入现代人的心灵深处,直至开花结果,使得消费主义最终成为支配现代人的价值理念和生存方式。因此,深入揭示消费主义的资本本质,努力祛除附着在消费主义身上似是而非的真理性,让消费主义是其所是地暴露原形。只有在人们广泛地认识到消费主义的本质及其恶果之后,才能现实地迈出超越消费主义的第一步。

其次,要批判在消费问题上存在的形而上学主张,确立消费的总体性视野。消费主义得以盛行,与社会上流行和持有狭隘乃至错误的消费主张相关。譬如,有的仅局限于国民经济学(发财的科学)的立场,以是否有利于经济效率和利润增长作为衡量消费合理性的唯一尺度,使得现实生活中盛行“不消费就停滞”、“消费主义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等似是而非的神话,歪曲地为消费主义提供舆论支持。又如,有人从个体主义的立场出发,声称“消费是纯粹个人的事”,无关他人和社会,从而为自己扭曲的消费行为进行辩护。然而,消费问题不纯粹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品和劳动的消费活动,它牵连到背后的消费动机、消费方式、消费效应等社会文化价值因素,而且消费的经济合理性在更高的层面上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合目的性价值维度。同样,消费也根本不是什么“纯粹个人的事”,因为消费者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个体,而是存在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关联中,个人的消费主张和消费行为与他者息息相关,具有明显的社会模仿性和示范效应。但是,现实生活中流行的诸如此类的形而上学消费主张,为消费主义推波助澜,形成浩荡的消费主义大潮。所以,我们要深入批判在消费问题上持有的形而上学观点,确立科学的总体性消费视野,为人们提供合理的消费思想观照。

再次,要倡导和践行消费正义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原则。在哲学的视野中,正义是基于人的生命尊严和存在价值的原则高度,对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及其活动所进行的价值检视和意义追问。基于对正义的哲学理解,所谓消费正义,就是立足人的生命存在价值的根本维度而展开的对人之消费行为的经济合理性追问和价值合目的性审视。而消费是否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否提升人的自由之增长,是否促进社会的幸福和谐,是否顺应可持续发展,成为衡量消费正义与否的重要尺度。消费正义是一种消费价值观念,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不仅是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担当,也包含着他者存在价值的守护。因此,消费正义要求可持续的“绿色消费原则”,以重建人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的和谐生态关系;消费正义要求有教养的“道德消费原则”,以营建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消费风气;消费正义要求优雅的“审美消费原则”,以提升个体的消费品位和情趣,领悟消费的真理。今天,面对消费主义的大肆泛滥,我们需要呼唤全新的消费正义理念,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践行消费正义的价值原则。

最后,积极发挥政府在消费问题上的规范和引领功能。鉴于消费主义泛滥的现实情状,固然需要消费者个体和社会的全面自觉,但是政府由于其所具有的职权和公信力,必须在抵制和消解消费主义方面发挥特殊的积极作用。政府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和风向标,有义务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有责任对消费主义进行强力约束和规范。为此,一方面,政府自身不能沦为资本逻辑的附属物,成为资本的“同谋”,成为消费主义的帮凶和促动者。另一方面,政府要运用人民赋予的公权力,科学制定消费法规,约束消费主义的大肆泛滥。目前,中央出台的有关党政干部廉洁自律的八项规定及对干部中贪腐行为的重拳出击,都可视为对消费主义的实践批判。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以自身的公信力和清廉良好的消费形象,引领个人、社会、企业进行科学合理和健康文明的消费,引导全社会走可持续的绿色消费道路。


参考文献
[1](秘鲁)赫尔南多·德·索托.资本的秘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约翰·伊特维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毛勒堂.超越消费主义[J].思想战线.2006(2)
[8]()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