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老师没有讲的那些事:毛遂自荐成功后,死得有多惨?

 格林书屋 2022-12-28 发布于广西

在华夏文明的摇篮里,成语一直是一种巅峰的存在。它们有的浅显易懂,直奔主题。有的富有哲理,发人深省。有的鼓舞斗志,激励向上。有的颠覆人生,逆袭成局。

然而在所有的成语里,毛遂自荐这个典故,可不仅仅是鼓励我们积极向上,更多的是一种告诫和提醒。

当然这一层含义,在成语本身并没有得以表露,毛遂自荐之后,其实最终的下场并不美好。

那么,为什么自荐成功、留名青史的毛遂,下场竟然是死得很惨呢?

自我举荐毛遂成局

一般来说,毛遂自荐这个成语,透射着一种桀骜之气,甚至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叫人有点难以接受。

其实这才是毛遂的可贵之处,这才能够逆袭成局,走上人生的巅峰。

当然这样的节奏,在体制内是很难做到的,甚至被人们所摒弃。这是因为,因循守旧是大众化的主流意识。

有意思的是,居然有个成语与之相对应,那就是枪打出头鸟。

也就是在这样的时空观里,我们才能把握毛遂的思绪,才能体会到什么叫时不我待。

时间上朔到公元前257年,正值秦国横扫六大诸侯,犹如秋风落叶。秦军围困赵国,邯郸兵临城下,危在旦夕。

赵王为求自救,派平原君前往楚国,目的很明确,也很直接,那就是通过连纵思维的宣传,以求得楚国相助。

但问题是,在那个时代,平原君是不可能单枪匹马一个人跑到楚国去,按照惯例,是要有一个代表团一同前往。

拿现在的话就是说,平原君仅仅是政府的首脑,要有自己的智囊班子,甚至要有一个谈判小组,主要由这些人主打,而平原君仅仅是点个头签个字而已。

于是问题来了,赵国上下东拼西凑,还是差一个人才能凑成20个人的谈判小组,这就难坏赵王和平原君。

也就在这个时候,只见有一位门客起身直接说道,还是我来吧!

平原君仔细一看这个门客,貌似并没有什么印象,于是便调侃道,是先生没有本事还是我没有眼力,很陌生呀!

这位叫毛遂的食客,也不恼怒平原君的戏弄,淡然一笑道,我就是装在口袋的一把锥子,平时不显眼,但是好用得很。

平原君一听这话,也顾不得与他争论什么。心想反正仅仅是凑个数,管他是什么样的锥子,就这样,毛遂跟着平原君来到楚国。

其实对于秦国的灼灼逼人,楚国国王也是很看不惯,但是对于赵国的求救,楚国却是顾虑重重,这其中自然有害怕引火烧身的因素在里面。

因此上,尽管平原君的团队轮番上阵,穷尽游说,楚王就是不肯答应与赵国结盟。

眼看着平原君的19个门客束手无策,平原君很是焦虑。正在此时,毛遂又口吐芬芳:还是我来吧!

毛遂来到楚国的朝堂,抚剑直接来到楚王的面前。楚王大惊,心想这说客怎么这个样子,难道有什么不轨之举?

毛遂淡淡一笑说,我也不想叫别人听见,就咱俩说说话。我来问你,秦国灭掉赵国,接下来谁会遭殃?你总不会觉得秦国就此罢手吧?

楚王随即回道,秦国的用心路人皆知,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赵国不保,楚国危矣,这事谁都知道啊!

毛遂接着问道,要是赵国能够守住邯郸的话,对谁最有利?楚王不加思考,立马答道,赵国能安然无恙,楚国自然太平无事。

其实按照毛遂的问话,楚王自己已经得出答案。因为赵国在前头挡着,秦国一时也奈何不了楚国,然而一旦赵国这个屏障倒了,楚国立马就会处在秦国的铁蹄之下。

于是毛遂就近问道,事情就明摆在这里,救赵国就是救你自己啊!还在犹豫什么?

楚王听了,连连说道。寡人就听先生的,联赵抗秦,绝不悔改!

三寸之舌难以自救

也就是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毛遂说服了楚王,赵楚联手,终于解了邯郸之围,赵国化险为夷,毛遂也发挥着自己的专长,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成为平原君的座上客。

事情到了现在,已经是最好的结局,这也是毛遂自荐带给人们的正能量。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尽管我们已经是饱读经书,但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还是要勇挑重担。

尤其是在外界对自己缺乏确认的时候,需要拿出勇气来证实自己,展现实力,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才华,其实这就是毛遂自荐所要表达的积极意义。

但问题是,故事后来发生戏剧性的转折,而毛遂在邯郸解围之后的遭遇,却是我们所料不及的,因而也就没能在教科书里显现出来。

因为楚国在毛遂的劝说之下,出兵邯郸,秦国忌惮赵韩两国结盟,于是便卷旗西去,不再问鼎中原。这原本是件好事,却不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就是赵国的宿仇燕国。

在燕国看来,赵国经过长达两年的邯郸之围,国力衰退,因此便趁虚而入,不断在两国的边境挑事,企图蚕食赵国。

面对燕国的虎视眈眈,赵王自然是忧心忡忡。

也是毛遂命有一劫,也不知道是谁给赵王出主意说,既然毛遂能够说服楚王,解了邯郸之围,为什么不能叫这位作为将帅,抗拒燕军?

也不知是赵王病急乱投医,还是出于什么考量,居然采纳了这个馊主意,于是便叫来毛遂说了自己打算叫他领兵打仗的想法。

按理说此时毛遂应该非常冷静,应该知道自己的长处仅仅是一位谋士,而不是领兵打仗的将军,居然糊里糊涂应允了这个差事。

事情往下的发展不出所料,毛遂战败,觉得没有脸面见赵国父老,在一片小树林里自刎身亡,一代名士,就此灰飞烟灭。

对于毛遂自荐之后发生的这些悲剧,其实应该在教科书里加以阐述。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但凡是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有自己的短板。

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强项,这才是毛遂自荐的积极意义。

但问题是在遇见强人所难的时候,还是要认清形势,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适合在什么段位发挥特长。

而对于赵王来说,应该是发挥下属的长处,因材施用,择优录用,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不合适的人才放到不适应的岗位来勉强凑合。

这就像当年的蔺相如与廉颇一样,廉颇嫉妒蔺相如的声名比自己大,于是总是有事没事找蔺相如的不是。而蔺相如心知肚明,自己打仗领兵岂能与廉颇在一个起跑线上?

于是蔺相如便频频示弱,退避三舍,终于使得廉颇如梦方醒,非常愧疚,将相这才和好如初,使得国泰民安。

结语

常言说得好,人贵在自知之明。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还是要注意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合适的事。

假设毛遂能够做到坚守自我,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尴尬之事,误国误己,愧恨终生。

其实,这才是教科书应该劝诫人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