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9年过去,他的名字依然如恒星般闪耀

 昵称tfKn5 2022-12-28 发布于甘肃

他是清华大学化工系首任系主任抗美援朝期间他对侵略者的暴行拍案而起呼吁中国应该有自己强大的石油工业他是北京石油学院建校筹备处副主任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殚精竭虑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他奉调第二机械工业部从事核燃料生产的组织领导工作无愧于“中国核工业功勋”称号他是曹本熹院士中国石油大学的奠基者之一中国石油科技和石油教育的开拓者核化工专家他的故事或许有些遥远但在中石大你一定听说过他的名字听说过“本熹班”在“星耀山海 丹心报国”展厅里见过他亲切帅气的容颜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少有凌云志,笃志图救国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青年时期的曹本熹

1915年2月22日,曹本熹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他孩提时期虽然还不懂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但面对那些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帝国主义炮舰和租界中凶神恶煞的巡捕,眼睛里常常流露出惧怕而又憎恨的神情。强烈的爱国心,逐渐在他心中萌发。进入高中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强占我国东北三省,进而炮轰淞沪,上海市民愤恨万分。如何救国?受到家庭教育影响和社会进步人士主张感染的曹本熹下定决心,认真完成学业,将来在科学救国和工业救国大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1934年,曹本熹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七七事变”爆发后,清华大学迁校至长沙、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1938年获得学士学位。

文章图片6

1945年,曹本熹在英国留学时留影

为学得更多本领,1943年,曹本熹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化工系攻读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沉浸在知识海洋之中,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完成了高水平的博士论文《湍流状态下低温气体与金属壁的传热研究》。这是当时化学工程的前沿课题,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评价。1946年获博士学位后,他毅然回国,决心用所学的知识实践少年时的救国梦想。

学成育桃李,青春献石油

文章图片7

1947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任命曹本熹为化工系代主任

文章图片8

1947年,清华大学化工系召开首次学术会议全体教师合影(最前为曹本熹),座中还有后来任教于北京石油学院的张怀祖教授、沈复教授、戴衡教授

文章图片9

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印章

1946年,清华大学复校,增设化学工程系,曹本熹担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起草了致海外学者公开信,他的老同学武迟、朱亚杰、侯祥麟、陈新民等在接信后相继回国并到清华大学任教,化工系一时人才济济。

文章图片10

就在曹本熹打算大干一场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侵略行径促使这位年轻的化工专家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了石油上。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车在朝鲜战场上因“洋油”问题屡出故障,造成战士伤亡。这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拍案而起,激愤地说:“石油太重要了!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油田、炼油厂、勘探专家、采油专家、冶炼专家。我们有责任,我们有义务!”于是,曹本熹在化工系筹建了燃料研究室,带领师生承担起抗美援朝前线军用航空燃料油的化验任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1951年5月,清华大学化工系石油炼制组成立,当年就有30位学生到厂矿学习,迈出了石油科技人才培养的第一步。1952年,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成立,曹本熹任系主任。1953年1月,曹本熹受命担任北京石油学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兼筹备处副主任,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的筹建工作中。从院址选择、校园规划到校舍布局、系科设置,再到师资配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等等,真是头绪万千。哪怕任务如此艰巨,时间那么紧迫,曹本熹仍坚持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1953年10月1日,北京石油学院正式成立,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招生、当年开学,他被任命为教务长、副院长,教学工作很快便井然有序地开展起来。

文章图片11

1958年夏,曹本熹(左)在北京石油学院与炼制系学生讨论试验问题

文章图片12

1959年,曹本熹为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学生授课

文章图片13

曹本熹参加教研室教学讨论

从1953年到1963年,曹本熹在北京石油学院工作的十年也是学校创业、立业的十年。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兢兢业业,为中国石油高等教育奠基铺路,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石油科技人才,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文章图片14

此外,他兴趣爱好广泛,尤喜运动。在北京石油学院期间,他便提倡学生要热爱体育以强健体魄,还带头参加校运动会。虽然那时他已人至中年,但风采不减,夺得了好几枚奖章。

为国谋转行,功勋显担当

文章图片15

1963年,年近半百的曹本熹奉调第二机械工业部也就是后来的核工业部,任二局副局长兼化工总工程师,从事核燃料生产的科研、设计和工程建设、技术改造等的组织和领导工作。调令传来,引起极大震动,师生们万般不舍曹院长离开。曹本熹也很不舍,但面对国家需要,他说:“石油学院的建成主要靠大家,你们有能力建成这个学院,就有能力发展这个学院。”他向党组织表示:“我一定为中国人民争气,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要顶上去。”自此,他毅然奔赴沙漠荒原,来到一个新的神秘王国。曹本熹在二机部奋斗的20年,我国的国防军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0月27日,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氢弹爆炸试验。与此同时,我国在核能源和节能技术、同位素应用技术、辐照技术、离子交换技术、三废处理技术、低温超导技术等和平利用核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

文章图片16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曹本熹在生产试验现场留下的。照片上的他头戴工作帽,身穿白大褂,防护口罩刚刚摘下,像在思考着什么。1985年,他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氢弹突破及武器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20年1月,他被评为“中国核工业功勋”。

伉俪同努力,风高范悠远

文章图片17

曹本熹夫妇和女儿曹瑛、儿子曹珏合影

曹本熹与夫人魏娱之是清华大学同班同学,并曾同时在北京石油学院工作、任教。魏娱之曾担任炼制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炼制系副系主任、副教授,一直在学校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直至退休。她治学严谨,兢兢业业,心地纯洁、胸怀坦荡,对教学工作极其负责,深受师生的欢迎和爱戴。他们在生活、工作中互相扶持,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女儿曹瑛在清华大学就读时不幸罹患急性白血病,当时核燃料生产正处在关键时刻,曹本熹安排好她的住院和治疗,只待了一个月就忍痛回到现场。魏娱之一边坚持教学工作,一边照顾女儿。曹瑛离世后,他们强忍悲伤,把孩子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1983年12月25日,曹本熹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年仅68岁。病逝前一月,身患癌症动了大手术的他还两次驱车去商谈落实科研工作,亲自接待来访的国外技术代表团。去世前,他的体力已明显不支,却还一再强调要搞一套完整的后处理工程,保住技术和人才。

文章图片18

曹本熹去世后,魏娱之执行了他生前的心愿:将遗体捐作医学研究,将二人几十年积蓄的存款两万元捐献给国家,完成他“用在对党对国家有益的事业上”“为人类做出最后一次贡献”的遗愿。1989年6月,魏娱之病逝,也将遗体捐献给了医院。

文章图片19

1981年,曹本熹夫妇在苏州

耿耿丹心昭日月。曹本熹用一生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斯人已逝 风采长存高山仰止 丹心如一39年前的今天,曹本熹先生永远地休息了但他无私奉献、忠于祖国的誓言他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依然在这片他无比热爱的土地上闪耀着光芒

文章图片20

文字整理:苏汝婷

编辑:陈淼

责任编辑:华南

审核:李丽平 刘志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