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争的物理属性:徐向前的“收紧阵地”及其他(徐向前评传37)

 gudian386 2022-12-28 发布于山东

1

徐向前元帅打仗给人的感觉是总有办法。

在一些将帅的回忆录中,说到这一点时常见“有办法”,“办法多”等用语,徐帅的老搭档,年轻气盛、心气摩云的陈昌浩也说,打仗还是向前“有办法”,——不是说什么战术精妙、用兵如神等漂亮的套话,而是非常质朴而又无所不包的“有办法”。

这种下意识的用词我想反映出的是将军们对徐向前的战术风格的一种直观的感受,很能说明有问题。

也就是说,徐帅用兵并不拘泥于某种战术,甚至不拘泥于战术本身,而是务实地“想办法”,并能用这办法打胜仗,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至于常规战术,又不是常规的使用,甚至有些战术你都没见过。

所以给人的直观感觉并不是战术家之类的印象,就是有办法,有办法打胜仗,有办法把事办成。

另外,这种“有办法”还意味着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战术,创造战术本身,这一点,在入川后反三路围攻作战中有充分的体现。

文章图片1

2

红四方面军落脚川北,田颂尧自然不答应。待成都战事稍缓,即调集主力来攻。

当时的情形,仍是一如既往的敌强我弱。

田颂尧调集主力30多个团,总兵力在6万以上;而且装备好,粮草足;老蒋为督促田颂尧,特地委以田颂尧“川陕边区剿匪督办”的称号,并拨银元20万以充军费,并子弹一百万发。

而我军不到两万;虽有枪有弹,但相比于田颂尧的部队那就差太远了,长久作战,恐怕难以为继!另外,限于交通运输不便等问题,后勤供应上也是大问题。

在人力、物力、军力的对比中处于绝对劣势。

以往在鄂豫皖也是处于劣势,怎么打的?

先是游击战术,飘忽不定,逮着机会就敲他一杠子,零敲碎打,吃一口是一口;后来虽仍是劣势,但有一定实力了,这就是神出鬼没的运动战,远距离奔袭,夜袭,诱敌深入,围点打援,调动敌人,出其不意,逮机会钻空子,看准了机会就集中力量给你一下。

在长期处于劣势的战争对垒中,这一套已经玩的炉火纯青了,但也形成了思维定势,似乎在处于劣势地位时只能这么打,在某些论述中这已经成了某种军事原则性的东西。

但现在这一套战术都用不上!

因为川北的地形特点,悬崖峭壁,深沟大谷,道路险阻,根本就没有你灵活机动运动歼敌的条件!你根本就跑不动,展不开,飘忽不起来。

这怎么打?

如果思路上拘泥于以往经验,拘泥于一般战术原则,这种情形恐怕就可以认为是根本没法打了。

但我们的徐总指挥“总有办法”。

红军入川后,徐总指挥仍旧像以往一样,到新的区域就带着参谋人员到处查勘地形,了解敌情、民情,所以对当时的具体情形可谓烂熟于心。

他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全面的评估和思考,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战略战术。不仅以前红军没用过,恐怕古往今来也没有这样的战例。

这就是“收紧阵地”“决战防御”的战法。

具体来说就是:借助险关隘口,节节抗击,逐步收缩;在这个过程中,达到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助长敌人骄傲情绪的目的;我军则逐步收缩,凝聚力量,凝聚情绪,视具体情况,等到敌我态势发生逆转,我则集中所有力量一拳打出,一举打垮敌人。

在通江举行的军事会议上,当徐向前提出这一“办法”时,与会大多数将领包括分局领导都觉得不可思议,以至于徐向前还要详细解释,以说服各位,可见这一战法之新奇。

文章图片2

田颂尧年轻时照片。田在与红军的交战中被打垮,以后退出军界,过起了隐居读书的生活。四九年拒绝了老蒋送来的飞往台湾的机票,而选择留下来同刘文辉等一起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任职,安稳度过了后半生,得以高寿善终。七五年病逝,享年87岁。病逝前夕,田颂尧曾写诗感怀,其中有几句:“伟绩归功党领导,万方歌颂乐无涯。此身虽废不迷津,八七人问重晚晴”。

3

行不行,看疗效。

田颂尧把手中的三十八个团共六万余人,分为三路,准备向红四方面军展开进攻。

根据老蒋“着重左翼,防匪西窜”的指令,田颂尧以左路为主攻方向,集中22个团,由王铭章指挥,自广元、旺苍坝地区开进,企图经木门、长池夺取南江,进而控制大巴山南麓,切断红军退往陕南的道路;

中路由七个团组成,由曾宪栋指挥,自阆中、苍溪经恩阳河地区开进,企图扫清巴河沿岸红军兵力,夺取巴中,而后以一部威胁红军侧翼,协助左纵队占领南江;

右路由九个团组成,由罗廼琼指挥,自南部、仪陇向巴中以南开进,控制巴河两岸,协助中纵队收复巴中。

三个纵队,以攻克南江、巴中为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略事休息后,再分进合击,收复通江,将红军消灭或逐出川境,这是第二阶段的任务。

田颂尧在徐帅面前显得傻乎乎的,再加上外号“田东瓜”,给人印象像个草包,事实上绝非泛泛之辈,早在护国战争时就因为英勇善战被蔡锷将军点名称赞过,此时看其部署,有主有次,有层次有步骤,还是有两下子的。

就是太倒霉,碰上了徐向前,碰上了红军。

除田颂尧的部队以外,我周边还有其他敌人盘踞周边:在巴中以南有杨森的二十军;在通江以东有刘存厚的川陕边防军,他们负责相机配合田颂尧部的作战行动。在巴山以北还有胡宗南、刘茂恩等中央军,万一红军不敌,逃出川北,他们则迎头堵截。

文章图片3

网上找的图,不太清晰,但简洁明晰,可看个大概部署和双方的大致攻防形势。

根据具体情况,徐向前的部署为:

9以七十三师(欠二一八团)布于南江及其以西的三江坝地区,十一师(欠三十三团)布于南江西南的木门、长池地区,抗击敌主力左路纵队。

以十二师布于巴中及其东南的曾口场、粉壁场、兰草渡一带,抗击敌中路纵队和右纵队。

另以十一师第三十三团布于通江西南的江口至得胜山地区,十师布于通江以东及东北的麻石场、洪口场、竹峪关一线,用以警戒可能来犯的杨森、刘存厚部,掩护方面军侧后安全,并担负战略预备队的任务。

以七十三师二一八团位于南江东北的碑坝地区,警戒汉中方向的胡宗南、刘茂恩部。

就这部署也是很考功力的!

兵力有限,捉襟见肘,而强敌环伺,这一圈又都得照顾到,这就不得不根据敌我双方的特点,进行精细的调配。

以十师另一个团作为战略预备队,同时负责警戒杨森和刘存厚部,这样等于一部分兵力两方面用。因为据徐向前分析,作为军阀部队,自保实力是其重要特点,杨森、刘存厚的地盘没被红军占领,自己没吃亏,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坐山观虎斗,所以只以担负预备队任务的部队顺便警戒就可以了。而大巴山北麓的胡宗南刘茂恩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被允许进入四川的,因此也只以一团警戒而已。

穷人过日子就得精细,一粒米也不能浪费!

另外,我分兵把守,看起来也是违背了集中兵力这一基本军事原则的,但当时具体情形不同,这一分兵不仅是必须的,也是有利的。

战役打响。

田颂尧部在被充分洗脑,且的确实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骄横不可一世,哇哇大叫,疯狂冲锋,近乎疯癫。

当时陈昌浩说,川军的冲锋带着股烟劲。

确实如此,这股疯劲不仅在于骄狂,还在于“大烟”。

田颂尧部常常是在冲锋前让部队先抽足大烟,借着那个烟劲打冲锋,这相当于运动员用兴奋剂啊,能不猛吗!再加上都是本地人,习惯当地环境,脚力好,爬山快,那打起来攻势是相当凌厉。

但所谓一鼓作气,这大概也都在徐总指挥意料之中,而且这个阶段就是让你冲,冲的越猛越好;我则据守有利地形和工事,尽可能的消耗敌人力量。

这个时候,这种地形,敌人的数量优势难以体现,因为地形条件决定了你的队形展不开,而且在险关隘口,战斗接触面狭小;这就好比一条管道,你后边就是有大海,前边也只有管道口那么大的水柱出来,所以我红军虽兵力有限,但在这种据险以守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是显示不出劣势的。

果然敌人的猛打猛冲毫无效果,十天时间,伤亡五千多人,分寸未进。

这时候火候差不多了,红军开始收缩阵地。

我十一师放弃通往南江的重要据点长池,转移阵地至八庙垭地区,继续抗击敌人。

二十天后,我放弃南江县城,再次后撤,收缩至贵民关、官路口、观光山、大明垭一线;守巴中方向的红十二师,也撤离巴中县城,收紧阵地至清江渡一线。

这时候敌我双方的心情和动作神同步!

一切在我计划中进行,徐总指挥自然是满意的;但田颂尧等也很满意,这家伙,收复了两座县城及周边大部地区,胜利指日可待啊!这样,大家也辛苦了,咱休息下,吃好喝好抽抽烟,然后一举消灭敌人于大巴山下。

敌人一停,成对峙状态,我军也正好借这个机会修整下,养精蓄锐,以利再战,而且发动群众,做好动员,加强运输工作,储备物质,为最后一举消灭敌人做好准备。

一个月后,敌人再次发起攻击。

这次敌人觉得胜利在即,最后一哆嗦了,因而攻势更加凌厉;从部署看,以中纵队、右纵队和主力左纵队之一部,分别向杀牛坪、得胜山、大明垭等地猛扑,钳击通江;以左纵队主力则向贵民关、观光山一线猛攻,企图截断红军的后路,包围我军于通江北部地区而消灭之。

——这是成竹在胸啊,都准备断我后路了!

鉴于敌人敌人攻势猛烈,我军在给敌一定杀伤后,再次后撤,再次收缩,放弃通江县城,转移到通江城以北、小通江河以东地区,布阵于平溪坝、新场坝、鹰龙山、鸡子顶、九子坡、竹峪关一线,方面军总部撤至战略后方最北端的空山坝地区。

文章图片4

空山坝

这时候田颂尧等意气扬扬,认为红军已“溃不成军”,要消灭红军,不过“指顾间事”,稳拿啊!我,稳拿!

遂下令全线进攻,以“竟其全功”。

这时候老滑头刘存厚也觉得红军要完,立马出兵,想趁火打劫,也凑上来捞一把,没想到这一动,也被徐总指挥巧妙利用,在客观上助攻了我军一把。

这时候我军已收缩至极致,退无可退,但力量也集中了,各方面条件也差不多成熟了,正筹划给敌人以最后一击,但刘存厚八个团进占竹峪关,直接威胁到我左翼安全,徐总指挥遂当机立断,以十师、十一师主力向东奔袭竹峪关刘存厚部。

这时候田颂尧和刘存厚基于红军已溃不成军的判断,都以为东出竹峪关的部队为红军主力,这显然是要从那个方向逃跑啊!

这边刘存厚本想趁火打劫,但现在红军主力奔我这个方向来了,让我顶?没门!刘存厚部立马撤退,我军意不在彼,追击歼敌一部后也迅速转回。

这样一则解除了我侧翼刘存厚部的威胁,再则给田颂尧部以红军要东出竹峪关逃走的假象,而这种判断上的失误,在心理和具体战斗部署中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果然这边田颂尧部进攻更加猛烈,特别是主力左纵队,已处于冒进突出之地位,而这正方便我军集中兵力歼敌主力一路的构想。

左路冒进,位置上利于我迂回包抄,而且作为主力,办了它,另外两路大概也就崩了,就好收拾了。

反攻之前,在空山坝召开了军事会议,徐向前在会上分析了当前敌情我情,并传达部署了反攻方案。

具体部署为:

由十一师担任自空山坝以北向敌左侧迂回,断敌退路的任务;十师、十二师担负向敌右侧进攻的任务;担负阻击敌主力左路军而疲劳至极的七十三师则继续坚守通向空山坝的咽喉之地大、小骡马及小坎子等阵地,伺机转为正面进攻。

天亦助之,迂回包抄的当晚,天降大雨,敌人根本想象不到“溃不成军”的红军能来包抄,更何况这样的大雨倾盆之夜。

更何况根本没有路。但这是红军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先头部队冒雨在深山老林中现开路。

山路湿滑,但徐总指挥早有准备,在此之前鉴于当地特殊的路况地形,他就给战士们每人配了一副铁脚码,大概就是类似鞋垫似的铁家伙,绑在鞋上用以防滑,这时派上了大用场!他总是有办法,再比如过雪山之前,在众多装备之外他要求每个战士都要背一捆稻草,等上了雪山,大家才明白这个东西有多大用处!陡滑之处撒上稻草,这防滑效果杠杠滴啊!用不了的晚上宿营时还可以点来取暖!虽小事,但有大作用,而且一般人想不到!

这里也是,小小铁脚码起到了大作用,再加上我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冒雨急进,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迂回包抄的任务。

文章图片5

红军用过的铁脚码。源自山区的老百姓。有人认为红军用铁脚码最早始于35年中央红军过雪山,当不确实。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敌人完全没有想到,直接蒙圈,被我分割包围,经三昼夜激战,敌左路十三个团中七个团被灭,六个团被击溃。

接下来就是猛打猛追,扩张战果。

这时其他两路敌军见主力左纵队完蛋,心理上直接崩溃,至此,敌人全线崩溃,一路溃逃,被我军猛烈追击。

敌人逃跑有绝招,不仅跑得快,而且边跑边丢东西,枪枝、弹药、辎重、衣物、银元等,对方去捡,他则借机逃跑。但这次这个办法不灵了,我军早有命令,各部队一律不许打扫战场,什么都不管,全力追击,穷追猛打,连饭都来不及吃!

这样,反三路围攻取得最终胜利。

历时四个月,歼敌二万四千余人,缴长短枪八千余支,机枪二百余挺,迫击炮五十余门,根据地面积扩大至三万平方公里,人口逾二百万,进入了一个巩固和发展的新时期。

文章图片6

四方面军战史上的图,比较细致,有兴趣的可以放大看看。

4

徐向前为什么能想出这种战法?

其新奇处可谓闻所未闻,不仅我军将领一开始不理解,需要详细解释,并出于对徐总指挥的信仰才能慢慢理解,敌人更是毫无知觉,直到被灭都没反应过来,死前还以为自己马上就要胜利了,这恐怕在整个战史上都没有过吧!

须知田颂尧也是白给的,这个老军油子有今天的地位也是凭本事真刀真枪打出来的!他就被套路到刀光闪眼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还是因为这种战法奇特,不合常规。不仅不合红军的战术常规,甚至不合一般战争的常规。

这些东西在当时似乎难以定义,就是个“办法”而已。

徐总指挥“有办法”,而且“总有办法”。

鄂豫皖时仗仗都是又经典又奇特;如今又是另一种“办法”;之后抗战时在河北平原地带都认为没山没林没法开展游击战争时,他又提出“人山“思想;在从未被攻破”的卧牛城临汾他又想到挖地道…

他怎么就总“有办法”呢!

他怎么总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战术并创造新战术呢?

有个词叫“底层思维”,这个底层并非社会学意义上的底层,大概就是指深层,根本,本质层面的意思。

我觉得,如徐帅这种“有办法”的人,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源头上看,就是有这种底层思维。

他懂战术,但不拘泥于战术,也不拘泥于一般的战术原则,而是抓住战争最本质的东西,一切从这个本质出发来思考问题。

战争的本质,用伟人的话讲,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这个说起来没什么,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实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一般人浑浑噩噩不用说,就是那些看似高手的也往往沉迷于战术本身,以为灵珠在手,而不知不觉为战术而战术,在思维上陷入某种脱离实际的逻辑纠缠。

那怎么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这其实是更本源的问题。

凭什么能消灭掉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消灭?

这就涉及到一个本质的物理学原理了。

强的打败弱的。就这么简单。

因为战争最终要归结到你死我活的对垒中,归结到一个人把刀捅入另一个人胸膛,一个人把子弹打入另一个人的身体。

所以,从万事万物的物理属性来看,在敌我对垒的最深处,一定是强的打败弱的。

而一切战略战术,一切“办法”的目的,都是要造成自己的优势,让自己强,让敌人弱。

所谓“以弱胜强”,其实就是通过各种战术,各种“办法”,造成自己局部的,或暂时的优势地位,然后胜负可决。

游击战是靠飘忽不定、神出鬼没的游走让敌人的“强”无处着力,而我则寻找机会,集中力量在敌人最薄弱的地方以强击弱,打击敌人。这是零敲碎打,一口一口吃饭。

运动战则是靠出其不意、变化莫测、灵活机动的运动分散敌人实力,把你拉长了,分散了,稀释了,然后我集中力量,在你软肋上一拳致命。

而如今,面对四川的地形条件和敌情我情,思维的起点在哪里?战术?经验?原则?都不是,如果这样,就走入思维的死路了。

如果从战争的本质出发,从战争的物理学本质出发,那就是要想方设法造成我强敌弱的基本态势,从这个路径,大概就没有思维上的挂碍了。

地形有特点,我跑不开,也躲不了,怎么办?我跑不开,敌人也跑不开,更展不开啊。

就得利用这一点。

利用这种特殊地形,就可以控制战斗接触面,用地形优势消解敌人的优势,就这么大的战斗接触面,你有多大劲也不能一下使出来。

然后节节抗击,用空间和时间,拉长战线,稀释敌人的优势;我则越收越紧,不断凝聚自己的力量,不断形成优势。

这有点类似于足球中的防守反击了。为什么很多比赛可以以弱胜强,就是战术得当,利用空间,稀释敌人的优势,只要我一拳打出,形成在面对对方球门时的一瞬间的、局部的优势即可。

而能跑的球队也是这样,利用跑动,在空间上稀释对方的优势,扩大自己的优势。

如此而已。

一切胜利都是因为你强,一切失败都是因为你弱。从最本质的物理学层面看,概莫能外。

红军追击川军时曾有一个炊事员俘虏五十个人的事迹,谁强谁弱?当然也是被俘虏的弱!

失魂落魄的五十个人,就是五十具行尸走肉,一百个零加起来也是零,当然是你弱。

不然你试下,常规情况下,以命相博,两个普通士兵一定可以干掉一个,就这么简单。

所以这种强弱当然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各种复杂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中,比如士气,比如勇敢,比如有敌无我的决心,比如被逼在墙角迸发出的求生欲,比如训练而来的单兵能力,比如头脑,都要计算在内。

从这种立体的视角看,则这种最基本的强弱划分可以用来看一切战争,一切事物的成败。

比如刘强东批评京东“部分高管醉心于PPT和奇妙词汇,吹得天花乱坠但是执行一塌糊涂”,他认为,“不需要那么多花的、新词,要回归到商业本质的五个要素,即产品、价格、服务、成本和效率。”

我觉得老刘这一点还是切中肯綮的,任何思路都不能离开卖东西的根本,东西要好,价格要低,就这么简单。在这个关键点上用心用力,原则上没有理由不成功。

老刘回顾自己打当当,打苏宁等经典战役时,认为关键因素就是一个“价格”,这个是根本!

比如李小龙截拳道为什么牛?他在理念上也是深谙技击术的本质的,就是集中力量,击倒对手;而一切设计,一切原则,都围绕这一本质展开,比如直截,速度,力量,而并不拘泥于招式,不拘泥于门派。

不拘泥于形式,一切从最本质的角度出发,这样的人,才能无拘无碍无束,才不至于迷失。

明了这一点的人,大概就是那种有办法的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