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联大里的温州人(下)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2-12-28 发布于浙江



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


2019年11月,当纪录电影《九零后》导演徐蓓拜访《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时,被老人随身听里传来的歌声深深吸引。

这是一首英文歌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中文译名: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徐蓓当即决定,这就是《九零后》的英文名。

图片

当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占领、被炸毁,青年学生们一路南迁,最终在昆明安定下来,就读于这所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他们穿过一座城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

来自温州的学子赵瑞蕻,与妻子杨苡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几十年后,他在《离乱弦歌忆旧游》一文中,将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描述为“那些充满着抗争和求索精神的激动的日子,那个特殊时代特殊机遇所交织起来的奇丽梦境”。

图片

△赵瑞蕻

除了赵瑞蕻外,西南联大里还活跃着众多温州师生的身影。小编梳理发现,见诸报端和其他文字资料记载的西南联大温州学生不少于14人。本期,三十六坊君将目光聚焦在那些温州“九零后”。他们中,有人在这里找到了相濡以沫的爱人,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生的研究方向,有人从此将毕生献给了教育事业……

赵瑞蕻、杨苡



图片

△杨苡与赵瑞蕻

2021年5月,电影《九零后》正式上映,第一位出场的“九零后”,就是翻译家、百岁老人杨苡。

杨苡出生于1919年,由她翻译的《呼啸山庄》是最流行的中译本之一,她也是此中文书名的首译者。杨苡的丈夫赵瑞蕻也是著名翻译家、诗人,是国内翻译司汤达作品《红与黑》的第一人。

图片

△杨苡17岁时自己上色的绿色旗袍照。

1937年她中学毕业,被保送南开大学。还未来得及入学,“七七事变”爆发,天津沦陷,南开大学被炸。在沈从文的建议下,杨苡转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就读。在高原文艺社一次欢迎新成员的会上,她与携手一生的爱人赵瑞蕻相遇了。

赵瑞蕻出生于1915年,抗战后进入西南联大就读,见证了联大从长沙到蒙自再到昆明的离乱弦歌。在学校里,他师从吴宓,曾参与成立“南湖诗社”,大家爱叫他“年轻的诗人”。

图片

△1941年,赵瑞蕻和杨苡在昆明西南联大。

1940年8月13日,刚从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的赵瑞蕻,与当时还是外文系二年级学生的杨苡在昆明登报结婚,这是为了纪念上海吴淞口打响抗敌第一枪。没有婚礼婚宴,没有证婚人,国难时期,一切从简,两个爱国青年走到一起。生下大女儿后,杨苡应在重庆避难的母亲要求,到重庆中央大学继续学业。

图片

△青年时代的赵瑞蕻

暮年之际,赵瑞蕻用特有的诗人的敏感,在文章里详细地回忆联大的老师们:繁忙的梅贻琦“穿着深灰色的长袍走来走去”,叶公超“衔着烟斗”、“爱穿米色风衣”,“胖胖的”柳无忌“神采奕奕”;而闻一多的“炯炯目光”,沈从文的“和蔼笑容”,“笑眯眯”的吴宓“有时幽默”,冯至“身材魁梧”“声音洪亮”,钱钟书“完全用英文讲课”“滔滔不绝”…… 电影《九零后》中,描写罗庸先生讲杜甫的那段富于想象力的文字,就是出于赵瑞蕻笔下。

王载紘、宋爱兰



      与赵瑞蕻、杨苡一样,温州平阳人王载紘、宋爱兰夫妇也是在西南联大共同求学,在这里结为夫妻。

      1942年,王载紘与兄长王小同等人共同创办温州地区最早的化工厂——清明化工厂,实现“实业救国”的宏愿。上世纪60年代末,宋爱兰与研究人员一起,从家乡平阳南雁荡山土壤中发现、分离出一种抗肿瘤抗生素,并将其命名为“平阳霉素”(Ping yang mycin)。

图片

△王载紘、宋爱兰夫妇结婚时与朋友合影

王载紘、宋爱兰都是平阳鳌江人,虽然自小相识,却在西南联大相爱相知,彼此扶持完成学业,又携手冲破重重阻力,演绎一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故事。

王载紘,1918年出生,是鳌江开埠先驱王理孚的六子。宋爱兰也出生于1918年,其父宋上楠曾在鳌江设“宋元春砺壳行”,创砺壳“舮艚”船队,修蛎灰烧窑,创建浙南建材蛎壳蛎灰业。

图片

△少女时代的宋爱兰

1938年,王载紘、宋爱兰一起前往昆明。王载紘由南开高中保送入学,宋爱兰则在上海时考取了南方三大学(浙大、中大、武汉),持报纸上发表的录取公告,在联大办理借读手续,后转正而获得A字学号。两人一同进入西南联大理学院化学系就读。

不久,王载紘、宋爱兰在昆明结婚。王、宋两家祖上曾经对簿公堂、素有罅隙,两人的婚姻一度遭到家人极力反对。年轻的夫妇顶住压力,相扶相助完成了大学学业,回到家乡,并最终以真爱得到了家人的祝福。

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王载紘宋爱兰夫妇合影

王载紘为振兴家乡教育,在危难之中接任鳌江小学校长职务,并协助五哥王小同创办清明化工厂。新中国成立后,王载紘受邀到北京轻工业部生产技术局工作。宋爱兰也随后调往北京,先在轻工业部工作,后调卫生部医学科学院抗生素研究所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抗生素基础研究。

程溯洛(民族史专家)



程溯洛(1913—1992),龙湾永强新河人。程溯洛是我国著名维吾尔民族史专家,研究维吾尔族史40年,是该领域国内外公认的权威。

图片

△程溯洛(前右二)在上世纪80年代和《中国通史》编写组同志在北师大

1926年,程溯洛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初中部(今温州中学)就学。后离温去上海,在上海大厦大学附中高中部、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等校学习。1938年,他赴昆明西南联大历史系就读。1941年毕业时,正值重庆国民党政府各机构到昆明大量招收联大毕业生,但他不求“高官厚禄”,决心以史学为终身职业,遂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组的研究生。程溯洛在北大名师向达和姚从吾两位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宋、辽、金、元的历史。

1944年毕业后,他进入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所址在昆明),继续从事宋、辽、金、元史的研究。次年随所迁返北平,又开始与冯家先生一起研究我国民族史。为了争取更多的研究时间,他决定不住宿舍,而住在所内的东院(今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东),这样,他每日朝夕健身锻炼在中海之滨,昼夜攻读史书在书房之内。

图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程溯洛(第二排左一)全家福。

1952年秋,程溯洛调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并从事宋史与维吾尔族史的研究。在教学与研究中,他还不断学习和掌握维吾尔文、突厥文、回鹘文和俄文、德文、英文等语种,从而收集到大量有关外文的民族史料。在1959年至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他不辞路途遥远和生活艰苦,走遍天山南北,就地进行调查考证,更加丰富充实了原有的民族史料。1959年他与冯家先生合作编撰出版《维吾尔族史料简编》,引起国内外瞩目。此书是我国维吾尔族史研究的开山之作,至今仍是民族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参考书。

1978年以后,程溯洛参加《大百科全书》、《民族简史》、《中国历史大辞典》等编撰工作,先后撰写《维吾尔族简史》、《唐宋回鹘史论集》等专著。

翁同文(宋史专家)



翁同文(1914-1999),出生于泰顺县翁山。他于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抗战期间转到昆明西南联大文学院,先后受教于俞平伯、陈寅恪、雷海宗、钱穆、金岳霖等国学大师。

图片

△翁同文

1939年大学毕业后,翁同文留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教育系任助教,又先后在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云南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等校执教。

1948年8月,翁同文自费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后到法国巴黎,1955年被法国汉学界领袖、巴黎大学高级研究院的中国史学家白乐日聘请为助理,襄助“宋史研究计划”,并受命编纂《宋代人物生卒及第年录》。由于长期在国外一流汉学家身边工作和学习,翁同文精通英文和法文,熟悉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此后他历任德国波恩鲁尔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方语言系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学教授。

图片

△翁同文在巴黎

1977年,翁同文应台湾东吴大学邀请出任历史系教授,主讲唐宋史,直至退休后,仍被东吴大学继续聘用。虽年事已高,研究工作继续不辍,出版专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论丛》《艺林丛考》《四库提要拾补》等6部,论文81篇,待出版遗著7部。

在教书之余,翁同文勤于著述,研究面极为广阔,不仅纵贯唐宋两个断代史,专题更横跨宋史、《红楼梦》研究、天地会、艺术文物考订、文化史(特别是印刷术和椅子的起源),以及中西文明比较等范围。台湾学界认为“环顾当代学者群中,翁先生堪称是凤毛麟角的博学之士”。

徐贤议(数学家)



徐贤议(1917-1987),祖籍永嘉枫林,是徐定超之孙、数学家徐贤修的堂弟。他的父亲徐象先是光复会的成员,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先读数学、后改学法律,是《六法全书》的编撰者之一。

1928年,徐贤议随父亲回到温州,后考入温州中学,他是数学家陈叔平的得意门生,每次数学考试都是满分。1933年他与同学白正国等36人在温州中学成立“自然科学研究会”,并成为该会出版物《自然科学》的主编。

图片

△温州中学学生会会刊编委会合影(后排右三为徐贤议)

1935年8月,徐贤议考取清华大学数学系,成为杨武之(杨振宁的父亲)、华罗庚等著名教授的学生。1938年,徐贤议在西南联大算学系就读。因为战乱音讯不通,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徐贤议没有生活来源。系主任杨武之先生帮他申请了“半贷金”(助学贷款)。徐贤议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优秀,还被选为西南联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图片

△1935年,徐贤议考入清华大学

1940年7月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徐贤议先后在贵州大学、浙江大学、温州中学等地任教。1949年,徐贤议去新创办的大连大学(今大连理工大学)任数学系副教授;1952年参与创办了东北地质学院,并一直留校任教。

图片

△1940年7月,徐贤议在西南联大算学系毕业。

汪远潍



汪远潍出身金融世家,温州市区人,祖父汪晨笙系温州金融业开拓者之一,创建了厚康钱庄,参与创办瓯海实业银行。其父汪惺良也是知名金融家。

汪远潍自幼聪慧,初中仅上了一年,就连跳两级,进入上海浦东中学高中部学习。1935年,他考上清华大学历史系;1938年进入西南联大就读。40年代初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汪远潍选择了终生从事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汪远潍曾任温二中校长,并当选为温州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继而调任浙江省师范学院历史系。

退休后汪远潍继续发挥余热,从事文史研究工作,主编了《温州地方志》、《温州通览》、《温州人民代表大会志》等。 

游任逵



游任逵(1917-1986),瑞安人,古代文学专家。

上世纪30年代,游任逵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史学系。因为对古音韵学见解,得到语言大师赵元任、罗常培赏识,曾特许提前毕业,被婉言谢绝。1942年,游任逵以第一名的总分,毕业于西南联大史学系。

毕业后,游任逵被留校,在冯友兰先生主持的史料征辑委员会当编辑。不到一年,又经罗常培先生介绍,受聘为云南中法大学讲师。

后因家境贫寒,游任逵辗转回乡。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在温州农校、浙大速成中学、温州师范学院等校任教。游任逵曾在温师院中文系开设中国文学史,因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材料翔实、语言风趣,遍受欢迎。学生们常为他能准确无误地背出史料出处的版本、卷页而叹服。游任逵被誉为古典文学“活字典”,“东瓯一代名师”。

参考材料:

《翁同文——在台湾研究宋史》吴松弟

《吐丝方千缕 育秀千万枝——汪远潍老师八十寿庆侧记》吴纯愚

《治学风范光烛后人——痛悼游任逵先生》 姜嘉镳

《翁同文:学贯中西的史学家》翁清选 翁晓互

《鳌江镇上走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的姑妈和姑父》宋晓雁

《拳拳赤子心,不负好年华——记青年时期的徐贤议》徐萌

编辑:子君

责编:汤琰琰

审核:陈铣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