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就有福利院?老有所养早已实现,官员不作为要挨六十大板

 茂林之家 2022-12-29 发布于湖南

引言

2022年据权威数据统计,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已然相当严重,60岁以上老人达到恐怖的2.67亿,65岁以上人口更是占据国内总人口的14%!如此惊人的数据背后,不由得也引发了国人对养老问题的思考。

一、养老的历史

当下的养老局势不容乐观,随着啃老族数量的加剧,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成为不少老年人的奢望,基于这种情况,养老院的存在就显得至关重要。

鲜有人知道这种问题早在明朝就得到相应的解决,彼时福利院已然出现,并且官府还对此作出硬性的规定,规定孤寡老人没能进入福利院,当地官员要受六十大板!

其实上古时期并不存在所谓的养老,至于原因也很简单,以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为例,那时人的平均寿命很低,平均来算普通人能活到40岁已算高寿,40岁基本具备劳动能力,自然用不着养老。

这些取决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而这种情况还是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改善。

据《礼记》记载,这时人们便提出对理想社会的畅想,也就是鳏寡孤独废皆有所养,既然提出了观点,那就一定是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彼时并没有养活老人的能力,和相应的福利机构,那么对于该问题,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显然各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不会管的,他们都在忙于征伐忙于内斗,即便有钱也会用于享乐、发展军事、发展经济,根本不可能会管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因此想要老有所养就只能依靠民众自己的力量,而在此基础上,一些民间自发创建的养老机构便应运而出了。

这些养老机构虽然没有现代这般“宽容”,只是各个宗族赡养本族人的老人,却仍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为后世提供了范例,让百姓对封建王朝政府多了几分期待。

这份期待看似无关紧要,却是新兴势力能否取得民心的关键,于是乎就在人们经历了秦朝的暴政后,汉代统治者便吸取了前任的教训,对民众多了几分救助和关爱。

汉初时期百废待兴,民众对官府的信任度不高,为此以汉文帝、汉景帝为首的几代帝王便在民间建立起了“救助中心”,通过医疗和粮食等方面对百姓施以援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博爱的思想更是让官府对民众的救援上了一个档次,“救援点”开始增多,士绅阶级也首次和王朝统治者联手,实现了类似于基础公共医疗的场所。

这时的时局相对平稳,老百姓对于养老、福利的需求也不是那么迫切,但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连年不断的战乱,这些基础的福利措施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民众大量流离失所,青壮劳力大量战死沙场,彼时的中国便出现了数量庞大的鳏寡孤独者。

基于这种情况,为了招揽民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官方成立的大型慈善救助机构也随之出现了,那就是由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创建的——六疾馆

六疾馆发光二极管没什么关系,它听起来像是个看病的医馆,但实际上却解决了治病、养老、教学等多种社会问题,受到了彼时国人的广泛青睐。

六疾馆的存在是基于时代背景的,是各个国家、势力为了抢夺人口、人才想出的“诱惑之策”,而它的灭亡也是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国家的经济水平负担不起福利措施时,在南齐灭亡后六疾馆自然也就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还是直到唐朝时才再度兴起。

然而,唐代的福利机构与前人不同,总计经历过两个阶段,其一是由佛教组织建立,其二才是由朝廷创建。

隋唐时期佛教思想在中原兴起,信佛者俨然超过了信奉儒家思想的文人,佛家曰“我佛以慈悲为怀”,这些高僧自然要负担起拯救黎民百姓的重担,他们在唐朝政府无力负担福利措施时站了出来,将大量的难民纳入佛门,再用信徒供奉的香火供其吃住,形成了极佳的良性循环。

那么既然已经有人替唐朝统治者解决了此等大事,他们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参与进来,最多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崇佛法,给到佛门更多的福利待遇。

可谁知正因如此彼时的唐王朝却迎来了一场危机,由于佛教信徒太多,全国的佛寺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起初统治者们还并未在意,但逐渐的他们却发现,佛门不单侵吞了大量原本用来耕种的土地,还基于规定不用纳税。

长此以往下去,佛教就从之前的好帮手,变成了社会极大的负担,因此为了避免事态的升级,唐武宗在位时期便大肆开启了“灭佛运动”,先是收回了土地、人口,随后又将福利机构划归国有,由国家承担起了赡养孤寡老人的任务。

二、养老事业的发展

不过和前代的情况相似,唐王朝的官方养老体系也没能持续多久,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日渐衰落,经济、军事、政治通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各方军阀、节度使拥兵自重,国家变得四分五裂,即便他们有心做福利也没这个能力。

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情况就更艰难了,各个国家、王朝互相征伐,再度回归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局势,别说是养老救济百姓了,筹集军费都还不够,易子而食的惨剧时有发生,为了生存抛弃老人的事情也不再少数,民怨沸腾哀声遍地,还是直到宋朝建立后这才逐渐回归了平静。

宋朝的武力值不行,可论有钱却是无人能敌,无论是民众还是朝廷都是如此,所以在南北宋时期,公共福利机构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北宋时期的安济院惠民药局居养院横空出世,在这里穷苦百姓、上了岁数的老人都可以免费享受医治,衣食住行也都有专人提供,更有甚者这时还出现了专门照顾这些老人的“公职人员”,工资由当地官府发放,从而一心一意的照料老人。

可以见得,赡养、福利机构早在宋朝之时就已经初步完善,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羸弱的军事力量、较为分散的权利也让福利机构的形式较为松散,中央朝廷没有能力去管辖地方上的每一个“福利院”,使得对方各自为政、待遇不同、门槛也不同,因此便有不少人钻了其中的空子,例如克扣老人的养老金、虚报养老人数,向朝廷超额索要补助等等。

这种情况还是直到明朝建立后这才得到了控制。

三、明代的养老制度

明代的养老制度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完善的了,但却仍然有人觉得不妥,至于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明代规定老年人的界限太高了,据明史记载,只有八十岁以上的人才会被官府定义为老年人,也只有他们才能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和优待,例如明代法律规定:

“凡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取五斤肉食、三斗酒(明代一斗为18.25斤,三斗即54.75斤),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则可以额外每月领取一块足够制作衣物的布匹。”

这一规定听起来十分人性化,可俗话说的好“人到七十古来稀”,以当时的物质条件来看,普通老百姓能活到70都已经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了,一般来说不算疾病、战争五六十岁就已经是极限,更不用说八十。

所以很多人就觉得该制度完全就是样子货,说着好听反正没人能活到那一天,朝廷怎么都不会亏,这哪里是关爱老年人啊,完全就是给了人希望又让人绝望。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八十岁以上领取福利的确是事实,却并非事实的全部,这是明朝初年施行的政策,彼时的明朝刚刚建立,国内百废待兴外部蒙古残部蠢蠢欲动,国家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去帮助所有的穷苦百姓,他们也完全可以不开这个先河,毕竟怎么做都是错费力不讨好的莫不如干脆不提。

但即便如此,朱元璋却还是这么做了,只因为他自己就是贫苦百姓出身,他希望能够尽可能的帮助底层百姓,所以除了八十岁以上领取酒肉外,他还做出过不少善举,例如给这些老人封官让他们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每逢佳节由各地方官府为老人举办宴席,大操大办防止他们太过孤独,将穷人和富人区分开来,贫穷的老人领取的福利比富家老人的多等等。

并且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做出了另外一件影响颇深的举措,那就是令子孙学习自己的行为,在经济条件好起来后,尽可能的放开养老的门槛。

朱家子孙荒唐是荒唐了点,但孝顺、重情义却是祖传的,他们也都听从了这位老祖宗的话,在自己、在国家的能力范围之内提高了对老人的福利。

例如明成祖朱棣即位称帝后便按照实际情况提高了给予老人的补助,由原先的五斤肉、三斗酒变成了一斗酒十斤肉,外加四匹绢布。

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也纷纷效仿,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添砖加瓦,而在朱家一众皇帝中,加码最多的就要数“大明战神”朱祁镇了,他虽然文治武功都不行,还有杀害兄弟的罪行,可在善心这一块的确是“杠杠的”。

朱祁镇在位期间,总计发布过两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其一是废除活人殉葬,其二就是降低老人的界限门槛,将八十岁降低到了七十岁,规定只要到达七十岁,就能每月领取10瓶酒和10斤肉。

明朝政府对老人的态度可谓是前所未有的重视,除了统一发放的福利待遇外,其他层面也是一样。

比方说关于对父母不孝一事上,明代的法律就严苛到了极致,明代法律规定,自己享乐父母省吃俭用者视为不孝、自己骑马乘轿父母步行是为不孝,就连顶撞、不服父母的教诲也被视为不孝。

而且这里的不孝不只是道德上的谴责,明代官府是真的将其与犯法联系到了一起,大明律规定,凡是不孝者,无论父母是否状告都该给予八十大板的刑罚,虐待、遗弃、辱骂年长父母者应当处以极刑,可以说是相当严厉了。

不仅如此大明律还将不孝一事凌驾到了所有法律之上,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案件,只要和不孝相关就要惩罚不孝子,即便他本身就是苦主,对此有一个案例就能证明。

据相关文献记载,明代中期在北京城中曾发生过一件奇事,就是说有一个富豪和父亲的关系不佳,二人隔着一面墙各过各的日子,起初父子二人相安无事,可逐渐的看着儿子每天大鱼大肉自己却是缩衣紧食,老父亲在愤恨之下就决定去偷儿子家的财物予以报复。

怎料老父亲才刚刚盗洞进门就被儿子发现了,黑灯瞎火的富豪不知是谁,只当是贼人行窃便一棒子将对方打死了,打死之后这才发现自己杀的是父亲,富豪追悔莫及便去到了官府投案自首。

官府闻言也是头疼,毕竟大明律规定入室盗窃户主将其打杀不犯法,可儿子杀老子又是有悖人伦,无奈他们只能将此事告知刑部,让时任的刑部尚书张晋裁决,没想到张晋直接就做出了决断,那就是判处富豪死刑,他给出的理由也令世人心服口服,那就是“儿子富得流油,父亲却要去当贼,这等不孝子理应处死。”

由此可见明代的法律对老人是多么的保护,那么如果老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子女又该如何呢?

这时候明代法律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由当地主政官员,亲自将老人送去专门的福利机构“养济院”赡养,如若不然地方负责的官员就要受到六十大板的严惩。

结语

由此可见,纵观历史还是明代对老人最为优待,不过这种优待和如今也是不同的,如今的社会是为了爱心、出于人道主义、为了公序良俗而赡养,那时却是为了彰显“皇恩浩荡”,这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