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在不良资产处置生态圈的定位

 卜范涛讲风险 2022-12-29 发布于北京

刘军海 | 发布于2019-09-26

导读

刘军海,资深律师,从事不良资产投资、管理、处置多年,服务多家金融机构

“互联网+”刚刚嫁接到不良资产生态圈时,业内对其可谓是给予了极高的期望,希望能在处置中一锤定音,解决不良资产处置的各种难题,使得不良资产处置标准化、简单化,于是各种不良资产相关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然而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随着不良资产热潮的减退,加之不良资产作为非标产品,复杂程度高,往往是一案一议,缺乏可复制性,“互联网+”无法完全适应此种情况,不少网站或转型、或关闭,于是乎业内总结出了“互联网+”难解不良资产行业痛点,罗列出四大问题:

1、解决不了信息有限和不对称的问题。

这与业内对于互联网信息搜集能力的重大误解有关,业内许多人士寄希望于互联网能够突破公开信息的查询,搜集到国家严令禁止的个人隐私,比如银行账户、证券账户、个人房产等等,甚至希望达到或超过法院“五查“系统,直接获取一手关键信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违法违规的操作为法律所不容,网络信息的查询只能是公开信息,将散落于全网的各类相关公开信息汇集起来,起到的是信息汇集的作用,提供给专业人士进行分析、核实,从而提炼出有价值的线索,用于不良资产的处置。

2、解决不了估值定价问题。

不良资产额估值定价一直是一个难题,各个处置团队都有自己的估值逻辑,都不敢说自己的估值定价一定准确,现在来要求互联网可谓是要求过高了。对于同类型的抵押物评估价格也是不同的,同一幢楼的住宅,不同楼层价格也不同,更不用说商铺和工业厂房。“互联网+”对于估值的价值在于抵押物的市场接受程度、成交活跃程度以及目前市场同类资产的市场价值,从而为处置团队的估值定价提供参考材料和信息,使得估值定价更为合理,投资回报率的预测更为准确。

3、解决不了处置回现问题。

不良资产处置最终依靠的是人,的确是依赖处置团队的智力、脑力、魄力和资源人脉。既然如此就不能将解决不了处置回收问题来要求一台机器。“互联网+”解决的是处置过程中的效率问题,让优秀的处置团队不再被低效的工作所困扰,将宝贵的精力、时间花费在能产生效益的高效工作中,增加案件的受理量、处理量,从原来仅能做的十件案件增加到同样时间精力下可以做十五件乃至二十件案件,提高处置工作效率,从而产生更高的收益才是“互联网+”的最终目的。

4、颠覆不了不良资产的业务属性

不良资产因其特殊性,永远只是小众市场,不可能变成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业,但是由于不良资产的存量很大,专业人员却很少,使得处置的时间在逐步延长,真正处置的两并不多。“互联网+”引入不良资产行业,不是为了颠覆不良资产的业务属性,而是要颠覆不良资产行业的工作方式,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去完成更多的工作,产生更高的效益。

在科技大发展时代,不良资产行业必然脱离不了“互联网+”,却不能无限放大“互联网+”的功能。“互联网+”在不良资产行业中的定位只能是工具,《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明确“互联网+”的工具性质,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工具功能将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