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艰难而又充满智慧的中国传统琢玉工序

 昵称59293294 2022-12-29 发布于河南

清代  白玉碗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玉是非常坚韧的矿物,新疆和田玉的莫氏硬度大约在6.0-6.5,不锈钢的莫氏硬度约为5.5,这就意味着,在古代,寻常金属工具是非常难以雕刻玉的。自古以来,对玉的雕刻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即寻找硬度高于玉的物质对玉进行雕刻,比如:石英、石榴石、金刚石等等。在正式开工之前,需要先将大块的石块、石砂捣碎、研磨,制作成大小不等的细小颗粒,也就是“解玉砂”。然后配合各种材质的工具来对玉进行加工,制作各式玉器。

    进入科技时代后,带有金刚石或其他高强度物质的钻头,配以电力,已经可以非常高效率的进行玉器制作。但是,在古代,不但缺乏高强度的工具,也无法将解玉砂很好的固定在工具上,古人只能利用麻纤维、蚌、骨、竹、木等材质,制作出线状、棒状、管状、条片状、圆形片状等工具,将打湿的解玉砂不停的舀淋在玉料上,同时通过旋转,拉锯工具等动作对玉料进行切磨、钻孔、镂空、琢纹。直到战国时代,铁器工具普及后,琢玉技术才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即便如此,古代玉器制作的难度,也绝非今日所能想象。

    清末,李澄渊受美国收藏家Heber R. Bishop所托,将当时的制玉过程绘制下来,称为“李澄渊玉作图”,这是电动马达以及人造磨砂等科技产物产生之前,完整记录传统琢玉技术与工序的重要图说。

玉  作  图

(国立故宫博物院1985年委托周以鸿根据清代“李澄渊玉作图”临摹绘制)

一、捣砂:制作黑砂、红砂、黄砂等各种解玉砂。如下图:

二、研浆:把研磨最细的砂,浸水备用。(原玉作图此步骤图遗失)

三、开玉:即用钢锯,配合从水壶滴下的浸水黑石砂,切去玉皮。

四、扎碢:用周边锋利的圆形钢盘扎碢,配合浸水红砂将没有玉皮的玉料切成方块或方条。

五、冲碢:用厚钢圈制作的冲碢,配合浸水红砂冲去方块、方条的棱角。

六、磨碢:用厚钢圈制作的六、七种尺寸的磨碢细磨表面。

七、掏膛。

八、上花:用各种尺寸的小钢圈盘在器表完成各种花纹。这种工具可称为丁子或者轧碢。 

九、打钻:先打透小眼,再用弯弓锯锼出镂空花样。 

十、透花。 

十一、打眼。 

十二、木碢:用木碢、葫芦片碢配合各种砂浆,将玉器表面抛光。 

十三、皮碢:将牛皮包在木碢外,配上浸水宝料细细磨光。

    以上这十三个步骤,是经过数千年经验积累,在十九世纪晚期发展成熟的中国传统琢玉工序。除去建国后现代电动工具的产生,自古以来,以工具带动石砂制作玉器的传统始终没有改变。

    珍贵的清代老北京玉器行琢玉时的照片。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