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村水利六十年记(续) 作者:同延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伟人的名言,也是解放后农业上抓的头等大事。《水肥土种密保工管》,这是农业八字宪法的提法,将水放在第一位,后来改为《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也名列前三,可见水对于农业的重要性。70年代初,华县新式打井法首先在郭村试行,方法是,先按呈60-70度斜角在地面树起一个长约10米的老杆,从杆顶部滑轮下方址三道纲丝绳,除一道背在老杆方向外,其余两道按各呈120度与老杆成等边三角形埋入地下,以保持老杆稳定性。
郭村农田的井房 刘焕民摄 将穿过老杆顶部滑轮的纲丝绳,顺老杆指向延伸约15米处,穿过埋入地下的滑轮,以使钢丝绳顺地面伸向约10米外的转轮上。而通过老杆顶端下垂之钢丝绳,落点即是井口。在该位置挖一个直径90厘米的半截井,将一个如筒子锅样,锅口有横梁,锅底斜面上有两个长约2尺,宽约4寸的进泥裂口,裂口上装有钢刃以利刮泥。锅帮两边各开50厘米见方小门以便放泥。锅放入井后,再将20厘米粗,4米长,两头带公母铁制螺丝的木杆,放入套在锅梁中间的锣口中,然后将木制方形井盖盖上,使木杆直立在预留的井盖木门缺口中,引水入井。然后在木扦上固定横推杆,人推锅转泥入,如觉轻松,即是锅中泥满刃不吃泥所致。遂将在前方20余米处的推轮推动,使推轮连着的老杆顶上垂下的钢绳,将锅吊出盖井门。再将锅中泥倒入架子车拉走,打扫余泥后放锅入井,周而复始直至井成。打够尺寸后,进入下井壁阶段。先在与老杆呈120度下垂纲绳方位近井处,树两根斜木杆以增加承重性,再增加四处推轮以使延申入井钢丝托起井壁,将打过一边两头直角并垒成井筒样的砖块搬来,放入木制井盘上垒成井筒,如打人工砖井一样,包裹棕皮芦席竹片并用铁丝扎牢,徐放垒加直至井成。井成后放入泥浆泵连续抽水一昼夜,直至水清便大功告成。这种打井法虽然后来不断改进完善,如木制打井杆换成钢管,木制井盘换为水泥堆,井筒改为水泥制品等,但大的框架未变,70代代初至80年代初生产队散伙前十余年间,均是采用这种技术打井的。该方法的先进性在于,无须人下井,既减少了危险性,又便于连续作业。因而,避过农忙,冬春两季即成打井的主要时段,经过10余年努力,基本上使华县平原区土地全变为水浇田。
郭村农田 刘焕民摄 因为该打井法一般井深30-40米,水源较深的村北村东北地段,往往供不上三寸泵抽,因此,曾由县水工队机器打过井口直径约30厘米,百十米深,上搭被称作“四八八”的钢管泵,这费用一般全由县上垫资,生产队是承付不起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郭村率先在华县这轮新式打井运动中取得成功,并摸索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培养了一批打井技术人才,除使郭村打井工作顺利开展少走弯路外,亦向县乡﹙当时称公社﹚,输送了多名打井技术人才,促进了华县乡水利工作的发展。说到兴修水利,不得不说的是关于水库的兴修,虽然本村不能受益,但古往今来大的水利工程,均是靠民力完成的,何况当时讲究全国一盘棋。记得有个冯家山水库,好像在宝鸡什么县,我们村就有好多人去兴修,这大概是60年代的事。50年代后期,我县修筑冀家河水库,1960年左右又修筑小华山、郑老堡2座水库。这几座水库都是老一辈人修建的,笔者70年代初曾参与小华山水库的加固工作,即用架子车从坡上运土入沟,在库坝前铺约40厘米厚,用履带拖拉机镇压。1970年兴修桥峪水库,笔者从刚开始就参加,任务分到各队,三个月一轮换,在其修筑的三年时间里,本生产队基本上未离过人。由于是从山坡上往下拉土,两人一个架子车,都用竹编高笆,一车装土0.4--0.5方,一般都是男的架辕,女的扯绳站踏车尾,风驰电掣般涌下。也有因冰冻路滑连人带车翻入沟内的,事故较多,死人之事类见不鲜、因此,可以说桥峪水库的修建,是华县人民的血汗凝成的。其实要说出力的活,莫过于修坝工程,华县处于渭坷下游,由于三门峡水库之故,致渭水下泄不畅,需加高培厚河堤,该工程自60年代后期始,直到80年代初,基本就年年修坝。自小麦种罢起,一冬天加上春季,修坝工程就没停过。该工程一般从河滩起土,拉上坡培堤,由于大多采用量方付酬,要想取巧是不可能的。就凭蛮力和耐劲了,往往大冬天穿个破棉燠,都须敞胸露背的汗水湿襟。该堤坝一般十二三米高,有时块到坝顶须三四个人掀一个车,而将牛拉去挂套,到后来还有用卷扬机的,可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郭村农田 刘焕民摄 进入本世纪,随着机械打井技术的推进,和各县组建农业开发办公室,﹙简称农发办,后晋升为农发局﹚,国家将支持地方农业发展资金下拨县农发办,由其统一调配使用。我县将该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农田水利建没,实施水电路一体化工程。办法是;由县上安排计划实施村组上报规划,取得同意后,由县上支付打井工费及材料费、通电地埋线、供水地埋管材及出水口铁阀门、修建井房并编号,与村上协调修建五米宽田间道路,并提供风景树苗等费用。由村组承担配套工程费用,如挖供电供水地下管线土工作业费,机井下管子人工费,路面沙石铺设、路旁树苗定植费等。后来由于村组管理机井纠纷多,遂又改为由私人承负相关费用,井权归个人的经营管理模式。统观郭村60年水利史,其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 打井深度及井口尺寸的变化 五六十年代人工打井一般井深10米左右,井口直径约1.5米;七八十年代人工机井深30-40米,井口直径约0.6米:九十年代后期至今机械机井深100-130米,井口直径约0.3米。⑵井壁材质的变化 五六十年代人工掏井及七十年代中期前,人工机井统用砖作井壁,以后改为水泥管材。⑶ 提水工具的变化 由五六十年代的大口井,手搬辘轳逐渐向水车改进;直至70年代中后期,由水车占统治地位,其间经有从柴油机及电马达作动力的离心式水泵混用时段;80年代及90年代初,是离心水泵和潜水泵混用时段;90年代后期至今,为潜水泵独领风骚阶段,离心式水泵已经退出历史舞台。⑷ 输水方式的变化 修渠浇灌的古老方法一直沿用到本世纪初,才被水龙带及地埋管材的输水方式所取代。⑸ 灌溉方式的变化 在喷灌技术与滴灌技术尚未普及的今天,大水漫灌仍是目前使用的传统办法。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水龙带的发明和使用,改变和颠覆了古往今来“水往低处流”真理,不啻chi为我国及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场革命。看似简单的一项技术革新,不经意间却改变了传统的输水方式,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从而保证了作物的丰收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再怎么夸誉它也不过份。 郭村现存的老井 刘焕民摄纵观郭村的水利史,其实就是一部技术革新史,一部“与天奋斗,其乐无穷”史。通过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终使人类呕心沥血的治水史,变得轻松而富有诗意,这就是技术进步的力量。但相对于天公 “驱云布雨”的技巧而言,仍有天壤之别,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将会不断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