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妈: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不妨多和孩子沟通,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向彼此学习,一起进步,这可能才是亲子关系最和谐的画面。 作者:李鱼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疫情期间,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开始线上课程,每天4节课,每节课2、30分钟。余下的时间,就是我和女儿在斗智斗勇: 担心女儿用眼过度,每天都会提醒:“头抬高点”“少看会儿电视”,但女儿不玩电脑、手机,却偷偷蹲厕所玩电话手表,防不胜防; 每次呼唤女儿回家,她总会让一起的玩伴求情再多玩一会,搞得老母亲是不想答应但又不好拒绝,十分为难; 每次答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一到收拾书桌和玩具时,就对我各种糖衣炮弹,让我心甘情愿接手烂摊子。 类似这样的拉扯还有很多,直到女儿恢复线下课程,才告一段落。 不过,仔细回顾这段时间与女儿相处的点滴,有闹过情绪,有崩溃无助,还发生过冲突。 但不能否认,在这些鸡飞狗跳的日子里,我从女儿身上也学到很多东西,期间的一些生活小插曲也带给我很多启迪。 ![]() “我生气的时候,像一头小狮子!” 那天吃饭时,女儿突然问我:“妈妈,你有没有发现,你生气的时候像一头大狮子?” 听到这句话,我内心咯噔了一下。于是问了一句:“那你生气的时候,像什么呢?” “我生气的时候,像一头小狮子!”女儿脱口而出。 这让我想起那天我们俩都变成暴怒狮子的情景。 那天写作业,十分钟就能完成的量,她磨蹭了近半小时。 作业上交之后,又被老师打回来订正。 订正过程中,又因为一处反复修改都没写好,她闹情绪:又是摔笔,又是噘嘴,还哭了一通。 我一边恨铁不成钢,一边又气女儿没耐性,瞬间怒火中烧,烦躁不已,对她就是一顿狂风暴雨的语言轰炸,没想到她还不甘示弱的“顶嘴”。 于是我的怒火更旺,又是噼里啪啦一顿训,就这样,因为一道错题,我和女儿都变成了愤怒的“狮子”。 事后,我冷静下来反思,才意识到不知不觉间,女儿已变成我情绪的翻版。 这样的场景,生活中很常见。 父母如果经常靠大吼大叫和人沟通,孩子多半和同龄小朋友相处时,也会表现出和父母一样简单粗暴的行为举止; 父母如果遇事冷静、说话轻声细语,孩子多半也会潜移默化,表现得温文尔雅。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动作,也就映射出父母身上的不足之处。 如果父母一直觉得是孩子出了问题,而不是反思自己身上的过错,那么,长此以往,孩子也只能成为父母的翻版。 所以,女儿的话,如同警钟一般敲打了我,让我意识到:为人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做好榜样。 “为什么给我分的零食那么少?” 网课期间,女儿结交了很多新朋友。 有天,她带了一对双胞胎来家里玩,我给她们分零食。 因为双胞胎是第一次来家里,我多分了些给他们。想着女儿每天在家都有吃,就少分了些。 结果,晚上睡觉时,女儿突然问我:“你给双胞胎分零食分得那么多,为什么给我分的零食那么少?” 我解释说,她们是你邀请来的客人,我是替你这个小主人好好招待客人…… 女儿虽然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很明显,她有这种询问是在向我寻求安全感。 也许在她眼里,分东西就是妈妈对她爱的确认,妈妈分得少,就是对她的爱也减少了。 其实以前,也有类似情况:我要是随口夸别的小朋友,女儿都会当面问我,我是不是只喜欢别人家的小朋友,不喜欢她。这个时候,我会肯定地表示喜欢她。 《挑战·孩子》这本书里说,当孩子不断地问“为什么”时,他其实是在说“关注我”。 想想还真是这样。 作为一个80后的老母亲,我其实是羞于向孩子表达爱的,甚至会觉得随口对孩子说“爱”,会降低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 所以,很多时候,我会觉得多大点事呀,不就是多分给别人一些零食、多夸赞别人几句嘛,怎么女儿会如此在乎? 仔细琢磨,是我失职了。 孩子每一次提出异议就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而我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想当然,以至于错过了很多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良机。 很多时候,父母会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凌驾于孩子之上,导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为人父母,想要真正地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理解孩子,接纳孩子,这样,才能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 “你都不听我说” 《孩子·挑战》这本书里说:“如果我们能像对待亲密好友那样,真心倾听孩子讲话,我们就能从他们的敏感和智慧里学到很多!” 确实如此。 那天晚饭时,女儿再次对菠菜视而不见,一个劲地把火腿往自己碗里夹,我越看越来气,便提醒她蔬菜也要吃…… 但她好像没听见似的又去夹火腿,看到我在瞪她,便说“你听我说……” “说什么说,不想听!”我粗暴地打断她。 结果,她就哇一声哭出来:“你都不听我说,我是想夹给你吃的……” 瞬间我觉得很惭愧,误会了孩子,还伤害了她的心意。 对比之下,我很少用心倾听女儿,而她对我的话却听得很仔细。 “妈妈,我可不可以吃巧克力?” “吃吃吃。” “你说吃吃吃,就是不想让我吃。你要回答可以才是同意。” 女儿从我的话里,不仅读懂了情绪,还理解了意思。 而我很多时候,却不愿意或也没能听懂她话语背后真正的含义,而且父母的自负心理,往往也阻碍了我去倾听。 斯科特·派克说:“真正地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这是爱的具体表现。”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自诩“很爱孩子”,但细想,却连最基本的倾听都没做到。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愿意倾听孩子说话的父母会更懂孩子。 所以,亲子关系中,一定不要陷入父母说孩子听的模式中,相反,父母们要放下架子,放低姿态,学会多去倾听孩子的想法,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孩子身上,让他们更多感受到父母真正的爱。 ![]() “你抱抱我,亲亲我就好了” 在家上网课期间,我发现,每天我和女儿的冲突,少则一次、多则几次。 但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的情绪,多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上一秒因为作业不会写而哭泣,下一秒就因为会做而沾沾自喜;又或者因为挨了批评不高兴,下一秒因为一块饼干就笑开花。 那天,和女儿沟通一个问题,她的一句难听的话惹得我很生气,我训斥一番便走开了,之后再没对话。 做午饭时,她跑厨房来讨好我,给我搬凳子,又帮忙择菜。 当时,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哼,我还没消气呢。” 其实,我当时已经不生气了,但是看到她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我突然就有了要“报复”的念头,想用生气变相来惩罚她。 过后想想,女儿做到的不正是我们大人天天放在嘴边的“拿得起放得下”吗?结果,反而是我这个成年人却一直耿耿于怀。 父母常对孩子说,自己走过的路比孩子吃过的盐多。论经验,父母确实比孩子的丰富。但论心态,父母未必有孩子放得开。 女儿对我说了狠话,我就记仇。但是,我对女儿说了狠话,却很快能得到原谅。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太苛刻,而孩子对我们却更宽容。 女儿曾告诉我:“如果以后我再闹情绪,你抱抱我,亲亲我就好了。” 很多次被女儿的“一句话”惊艳到,感叹她小小年纪的豁达。 其实,孩子的想法很单纯,想要的也很简单。反倒是父母,想要的很多,想法也很复杂,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学会放弃身上的锋芒,接纳孩子的单纯,用孩子简单的思维方式和他相处,相信亲子关系会更加和谐。 ![]() 写在最后 网课期间,随着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间的增加,相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变多。 对于每个问题的出现,父母或许不应该把它们单单看作是麻烦、是累赘,反而应该静下心来,多去思考,分析其中的根源所在。 有些事,在大人看来就是芝麻细碎的事,但对孩子而言,可能就是很大的事。 父母和孩子的相处,就是一个磨合的过程。 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不妨多和孩子沟通,多倾听他们的想法。 或许,在共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父母会发现,孩子也是自己很好的老师。 向彼此学习,一起进步,这可能才是亲子关系最和谐的画面。 作者简介:李鱼,富书专栏作者,80后全职宝妈一枚,期待用文字遇见更好的自己,文章首发公众号: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