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没关怀过亲孙子,倒是关怀过侄孙女一次,你还记得吗? 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游览大观园的时候。还没想起来?怎么,去翻书了?从四十回到四十二回整个读了一遍,也没找到? 不怪你找不到,不是在这三回里写的。是四十二回,刘姥姥向王熙凤告辞的时候,王熙凤说起巧姐的病:“大姐儿因找我去了,太太递了一块糕给他,谁知风地里吃了,就发起热来。” 长辈女性,见了晚辈小孩子,慈爱心发作,递给他(或她)一点吃食,这是太平常的事。但是王熙凤因女儿发热,不由自主地怪到王夫人身上去——别跟我扯什么深宅争斗、阵营矛盾,没有那些事。就只是慈母爱子(女)心切,不由得会抱怨怪罪别人,哪怕是自己尊敬而亲近的长辈。 这种心理,如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的:“小健每一次生病,大少奶奶都要归罪于这个人或那个人”,根本是人间常态。 母亲太爱儿女,就会有一种独占欲,不愿与别人分享。如果是独生子女,这种独占欲就容易更强烈。而如果是寡母和独生子,这种独占欲往往强烈到水泼不进、针插不入的程度,甚至觉得和别人的交往会给儿女带来伤害,哪怕理智上明明知道,别人完全是出于善意。 王熙凤把巧姐发烧怪罪到王夫人给的一块糕,是强烈母爱的一种表现。而李纨的母爱更加强烈:自己经常参加大观园的集会,哪怕不是爱好、仅是应酬,但她从来不带儿子贾兰参加,就是这种“独占欲”的表现。 李纨不愿意儿子参加荣国府的集体活动, 认为这些活动可能对儿子有害,这不仅是母爱的无原则泛滥,一定程度上也是有道理的。像宝玉“凤凰”似的娇贵,却终日“在内帏厮混”,也的确有点儿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不利于男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方面是李纨的有意无意的疏离,另一方面,王夫人本来就是一个感情有限的人。有贾珠的时候,她全部精力都放在长子身上,以至于女儿和次子都跟着老祖母生活。她的兴趣也很淡泊,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强烈的关注。去宁府看戏是陪贾母,贾母回来她也就回来了;清虚观打醮这么热闹,她允许丫鬟参加,自己却毫无兴趣;唯一引起她兴趣的是刘姥姥讲的信佛得子的故事,作品要专门强调“连王夫人也听住了”。 这边不想引起关注,那边不想关注,结果不就正好是“王夫人很少关注亲孙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