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罐 展覽|回顧2014年 台北故宮年度大展【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

 睫毛上的风尘 2022-12-29 发布于江苏
图片

許齡予/採訪報導

台北故宮/圖片提供

每年台北故宮博物院都會舉辦一場瓷器特展,為台北故宮對於陶瓷研究的成果分享,同時透過展覽將各式各樣的院藏珍品呈現於大眾面前。2013年底台北故宮所推出的【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正是該院器物處蔡玫芬處長多年來對宋代定窯白瓷的研究心得。

图片

台北故宮所收藏定窯作品之豐富,根據清宮檔案記載,宋元類型的白瓷大約有800件。然而,在宋代時,定窯周邊還有很多其他的窯場,這些窯場間的互相影響和學習非常快速,再加上土質的來源也很接近,所以河北、河南一帶有很多製作精美、紋飾結構十分吸睛的白瓷,這也使得部分定窯白瓷的區分較為困難。正如特展名稱所說的「定州“花”瓷」,展覽的重點定調於定窯的花紋和造型,嘗試呈現宋代的藝術文化面貌及窯業技術發展。蔡處長也表示:「我想談的其實是它的花紋,一方面是因為花紋製作很精美,一方面是明清文人在談論定窯的時候,都會提到其花紋,甚至部分定窯瓷器的表面會流釉,稱之為「淚痕」;口邊無釉稱之為「芒口」,然後一定要鑲上金銀銅等特徵。」

其實,定窯出土物數量最大宗的是純粹白瓷,考古出土的部分是以素色瓷器為主,和台北故宮的館藏以有花紋的白瓷佔多數剛好相反。這是因為色牙白,芒口,具劃花與印花的裝飾是自明清以來所認定的典型定窯,而清宮也特別去收藏有圖紋的定窯瓷器。台北故宮所擁有的大量定窯白瓷,剛好能完整重現宋代紋樣設計的趣味。有鑑於此,蔡處長在重現清宮的劃花或印花白瓷收藏,也試著與年代發展的關係進行串聯。

图片
图片

【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展覽現場

宋代《袖中錦》一書曾描述:「監書、內酒、端硯、洛陽花、建州茶、蜀錦、定瓷、浙漆、吳紙、晉銅、西馬、東絹、契丹鞍、夏國劍……,皆為天下第一,他處雖效之終不及。」,使定窯瓷器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獲得「天下第一」的美譽。定窯因位在古代定州區域而得名,生產瓷器種類豐富,於唐代開始興作,後經歷過五代、宋、金、元,約有600至700年的歷史。不同於後世所推崇的宋代另四大名窯,定窯以白瓷最為著名,且以劃花、印花技術所製作出的紋飾圖案不僅風靡宋代,更深深地影響後來明清文人的鑑賞品味。

图片

宋/金 定窯 白瓷印花嬰戲圖折沿盤

图片

北宋/金 12-13世紀 定窯 印花雙鳳穿花笠式碗

劃花

定窯風格的劃花,指得是以尖細的直刀搭配寬斜的刀法,再加上梳齒工具輕輕劃過的細密平行線條紋─篦紋,產生流暢的深淺線條,兼具筆墨韻味與動感的畫面。也因此從明代開始討論定窯,就一直使用刀邊的「劃」字。劃花是一種較快速畫出線條的技法,所以劃花紋樣常出現一朵萱草花或蓮花、一隻小螭龍、幾條游魚或成雙的水禽,這類簡單卻傳神的刻劃常用於定窯的裝飾藝術。這樣的技法在宋代當時是非常盛行和普遍的,延續的時間也非常長。蔡處長認為因為快速、流暢又自然的風格,所以大量地以這些樣式為主。但也可能是10到13世紀間,人們就是喜歡這類以萱花飛鳥為刻劃主題的小碟子。 

图片

北宋 11世紀-12世紀初 定窯 蓮瓣劃花蓮荷螭紋盤

图片

金 12-13世紀 定窯 劃花萱花笠式盞

刻花

訪談中,蔡處長也提到五代、北宋初年時,定窯塔基出來的瓷器上,其實就有出現刻劃的痕跡。但那種刻劃比較像是另一種裝飾技法─刻花,銳利地分出圖樣,相對於線條高低差異不是那麼大的劃花而言,刻花的線條陰陽分明,可以觀察出清晰的分野。另外,在這些定窯塔基的瓷器上面也可以看到一些像是劃花,又像是以梳子爬過一樣的紋飾,但她說明那其實是一刀一刀刻成的平行線條。舉例來說:從宋太宗元德李后墓(約西元1000年)出土的定窯,可發現一些紋樣很漂亮的淺痕刻花,是使用很尖的細刀一筆筆地刻畫而成,但技法跟後來劃花所使用的斜刀刻劃法是不一樣的。自宋太宗元德李后墓開始,定窯風格型的劃花作品才逐漸出現,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資訊,重新演示了科技史的演進過程。

乍看之下,「劃花」跟「刻花」兩者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有些機構或博物館會直接以刻花通稱。對蔡處長而言,其實兩者之間還是有些許的差別。刻花的線條分明,可以明顯感覺線與地是分開的,而劃花中間比較有柔和的漸進層。廣義來講,定窯的劃花紋飾較多,但也運用到刻畫的技巧。

图片

金 12-13世紀 定窯 印花犀牛望月碟

图片

宋/金 定窯 劃花龍紋大盤

印花技術之盛行

大規模使用模具,以便同時形成造型跟花紋的印花技術,大約出現在11世紀中期(1025年)。印花是將器物的內型和內部的花紋同組合在一蘑菇狀的陶質印模上,再將陶模壓印於坯體上,使器型和花紋能一次完成。雖然11世紀中前期以後才開始出現比較多印花作品,然而在此之前,例如唐朝的白瓷,也曾出現模印法,將小模子印出的片狀紋飾貼於器面。這種貼有花飾的器物,證實了刻模翻印早已成為陶瓷的基礎工藝,而劃花或印花則是在定窯的時候才逐漸風行,成為主要的特色。

根據蔡處長的推測,之所以定窯的印花技術盛行有兩大理由:其一可能是當時有複雜花紋的需求;另一個或許是當時官方或委託人對樣式有一定的規定或要求,因此請技術純熟的匠工刻劃花紋,直接做好一個樣模,就可以大量製作出符合規定的瓷器,而不用花費重複刻劃的瑣碎功夫。一個雕工精緻的模子代表的不僅僅是純熟的工匠技巧,還考驗他們陶泥脫模的手法。如何在快速翻印佈滿浮雕與花紋印模的同時,必須同時保持器物整件完美無瑕的細密深淺紋樣,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她還透露,故宮有多件細節相同的印花收藏,像是同樣的葉子破了同樣的邊,說明了這幾件作品是出自同一個模具的翻印,這是個非常有趣的觀察。

她更解釋,手工刻畫出來的劃花定窯,不一定比使用模具量產的印花定窯來得稀有珍貴。技術熟練的陶工在輪轉的時候,刀子簡單一劃就能快速完成劃花的動作。在景德鎮,一件陶坯只需兩三筆就從工匠的手中劃出了線條,手工刻畫根本不是複雜的技法。不過根據處長的研究心得,乾隆皇帝比較喜歡的是疏朗的劃花定窯,可能是劃花比較有繪畫感,畫面生動又活潑,所以他認為劃花的水準比較高,在品評的時候,也就給了較高的評價。

研究定窯的過程中,蔡處長本以為印花定窯可能會因為時代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紋樣。但在經過仔細觀察兩種紋樣的細節後發現,印花刻劃的方式,與劃花的手法極為相似,例如印花螭紋與劃花螭紋上的圓點特徵都是一樣,所以推斷印花跟劃花的圖紋其實是同時並存,屬於同一時期的發展。而且花紋有些偏向寫生手法,有些則比較圖案化,有時候又會同時擁有寫生及圖案化的兩種特色。

图片

北宋/金 12-13世紀 定窯 印花孔雀牡丹盤

图片

南宋 12-13世紀 景德鎮窯 印花石榴梅月碗

金裝定器

造成宋代定窯風格改變的另一大因素是覆燒與芒口的發展。在五代時期,即北宋初年時,吳越國進貢許多以金銀鑲口沿的定窯白瓷,便是所謂的「金裝定器」。這也說明江南的地方政權會挑選從定州河北地區訂製的瓷器,再經過加工裝上金銀釦,最後進貢給位於中原的北宋君王。從西元1000年李后墓的瓷器來推斷,那時候定窯還是採立燒(仰燒),所以會刮磨口部的釉,使其變粗糙,金銀釦才容易鑲上。因此用金屬來增加陶瓷的價值,使白瓷器體與金屬釦口兩種顏色相互對應,逐漸成為一種流行風氣。當時的皇帝還特地下令,非三品以上官及宗室、戚里之家,不能使用金釦,而對民間用銀釦或是銅釦則沒有那麼大的限制,可見金屬稜器盛行的風氣。

图片

五代 10世紀 邢窯或定窯 「官」款花式盞托

图片

明末清初 17-18世紀 包袱式壺

覆燒、芒口

11世紀開始出現將器皿倒扣窯燒的技術─覆燒,是指將口緣無釉的坯倒置在環形支圈上,僅有口部與支圈接觸,再將層層支圈依序疊高入窯。燒製的過程中產生露出胎體的口緣,稱之「芒口」。在遍布定窯的地區發掘出大量的支圈,可見當時燒製瓷器的數量非常龐大,覆燒快速發展也代表著大量具芒口的器皿流通於市面上。蘇東坡曾說:「真玉,須定州瓷芒所不能傷者乃是」,使用定窯的芒口來測試玉質,如果芒口刮磨玉器後,讓其表面產生痕跡,就代表玉的硬度不夠,可知芒口是很粗糙銳利的東西。若直接用有芒口的器物來飲食,可能會傷到嘴部,所以一定要裝上金屬稜口,這也呼應前面所描述,芒口鑲金屬釦的需求。

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哲學問題,「芒口」產生的時代是陶瓷史上的大哉問,與覆燒的因果關係很難做說明。由於燒製瓷器在宋代是要按窯徵稅的,不論一個窯可以燒出200件或是2000件,都是被徵收相同稅額。而製窯業者採用覆燒方式,就能在相同空間中獲得比仰燒更多的生產量。因此,到底是先發明出能大量燒製陶器的覆燒法後,才發現可以直接創造出芒口;又或是為了達成金屬稜口的效果,而發展出覆燒技術,仍是目前考古學上未能解開的謎題。不論是經濟因素,或是金屬稜口風潮的影響,定窯發展在宋代又達到了另一個層次。也因為製窯技術的進步,才發現覆燒的眾多好處:由於覆燒的支撐點是在碗盤全器最寬的口部,不僅可以做出不易變形,且胎體輕薄的器皿,更可以燒製出寬口小底,如折腰碗或斗笠碗,這些帶有洗鍊造型的器皿。

宋代定窯白瓷因覆燒法的普及,可以量產燒製,並使器物價格降低。但有芒口的器皿必需經過鑲金銀銅釦的工序後才能使用,因此購者不只需負擔瓷器製作的成本,還要承擔金屬稜的附加費用。再說,金屬在當時屬於管制的原料,價格較高,所以即便定窯在當時的民間或官府深受歡迎,蔡處長認為與唐代的邢窯白瓷「無分貴賤通用之」情況相比下,定窯白瓷肯定不會太低價而普及化。

图片

北宋 白瓷龍口注壺

定州花瓷甌 顏色天下白

自晚唐、五代,定窯白瓷即被王室、貴族所珍藏使用,到了宋代更達到高峰,發展出覆燒、模製等創新技術,而且在瓷器的表面裝飾劃花、印花等繁複的紋樣,使定窯成為大受歡迎的瓷器,廣為皇室收貯使用、文人賞愛及商人運銷。國家的需求與技術帶動整個定窯產業,更進一步帶動民間手工藝的繁榮,宋代科技的進展在這步環節上值得深入研究。當劃花、印花及芒口這些特徵全都湊在一起時,不僅僅成就了定窯,也成為11世紀中期至13世紀綿延不斷的一種文雅風格。在金代,定窯白瓷產銷不絕,影響遍及全國各地,故獲金人劉祁讚譽:「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直到明清時期,溫潤內斂、自然精美的定州花瓷仍是受到文人雅士所稱頌,爭相收藏的白瓷典範。

图片

唐末-五代 10世紀 定窯 繩紋蓋罐

图片

元 13-14世紀 霍州窯 印花旋紋花卉缽

图片

金 定窯 牙白劃花蓮塘雙鳧碗

《CANS藝術新聞》 《當代藝術新聞》

2022 / 1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近期報導

图片
图片
图片

今日藝術書推薦

50绝美—御宋

图片

長按二維碼

追蹤CANS藝術新聞INS

图片

長按二維碼
追蹤亞洲藝術新聞INS

图片

長按二維碼
追蹤「罐 空間」INS

長按二維碼
瀏覽更多藝術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