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1-1999】第九次波动之民企进步(7)高科技的律动(9.27)

 昵称21405352 2022-12-29 发布于湖南
本篇接第九次波动之民企进步(6)互联网萌芽、王朝前夜,介绍第7篇,高科技的律动(共    2994字,阅读需10分钟)


01
华为

心系中华,有所作为

改革开放初期的民营企业,大多处于劳动密集、资源依赖低端产业。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起,特别是2000年前后,出现了一批高科技民营企业,迅速改变了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
1988年,任正非和其他人凑了2.4万元,创立了深圳华为公司。创立初期,任正非给华为定下目标:紧跟世界先进技术,立足于科研开发,目标是占领中国市场,与国外同行抗衡。
公司最初的业务主要是小型程控交换机,起初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机器,靠价格差获利。在看到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的空白,任正非倾全力投入到程控交换机开发上。
1992年,华为研制出第一台小交换机,电子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当年销售额就达到1亿多元,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电信市场复苏,随着程控技术的推广,全国电信网络面临一次全面的更新改造,对于拥有自主程控交换技术的华为来说,这是千载一遇的机会。
但当时,国际电信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与这些拥有雄厚财力、先进技术的百年老店相比,华为无疑是渺小的。而国际电信巨头依仗雄厚财力大幅降价,企图将华为电信制造企业扼杀在摇篮里。
起步之初,依靠“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从一些偏远的城镇电信局突破,抢去了大公司们还没有顾及的市场。另外,由于农村市场购买力有限,即使国外产品大幅降价,也与农村市场的要求有段距离。
在竞争尚不激烈的农村市场的突破,培养了一支精良的营销队伍,成长起来一个研发团队,积蓄了“打城市战”的资本。
随之,华为与跨国公司们的正面战争便爆发了。由于技术性能接近,成本又低于对手,在城市市场华为能为电信运营商提供更高的性价比,于是又成功扮演“低端进入者”的角色。
很多中心城市电信部门不信任华为的产品。这时,任正非游说各地电信局,由华为与电信职工集资成立合资企业。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华为拓展了市场。
1997年,四川电信管理局由工会出资,与华为公司组建四川华为公司。到年底,华为在该省合同从上年的4000万元猛增到5亿元,四川电信分到了25%的丰厚利润。
四川模式产生了连锁效应,一多年时间里,华为先后与天津、上海、山东、浙江等省市组建了9家合资公司,主要业务就是把华为设备卖给合资公司,这一模式让华为转眼成了“自家人”
电信局设备采购费用是国家财政出的,而产生的利润则可以分一部分给内部职工,这实在是让各地难以拒绝的好想法。对于华为来说,合资模式让它成为电信市场垄断型供应商。在河北省,华为的业务从零做到10亿元,在山东省,则从2亿元猛增到20亿元。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华为陡然坐大,成为国内增长最快的电信企业。1997年,华为的销售额实现41亿元。
为了组建这些合资公司,任正非日夜奔波于全国,与电信部门的谈判无往不利,原因只有一个,他开出合作条件实在让人难以拒绝。
华为的合资模式很快就受到同行的攻击,到1999年之后,任正非被迫整编这些合资公司,但华为的市场目标已经实现。
如果仅仅靠这种商业模式,任正非和华为很可能并不会走得太远。任正非聘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春波等人,为华为起草一个企业战略规划—《华为基本法》。
明确了华为的目标,将公司与员工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同时技术开发上近乎偏执地持续投入。而这一切规定,就像法律一样执行,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正是这样的坚持,华为才能不断壮大,避免了很多企业的误入歧途。
2000年请IBM为IPD(集成产品开发)提供咨询,打破了以部门管理结构,转向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管理模式。
通信行业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掌握市场竞争的战略高地。华为坚持每年将销售额的10%投入到研发中去,特别是核心技术上的投入不断加大,专利申请一直保持超过100%的年增长率。
另外,华为坚持“知识资本化”,把知识转化为资本,将知识回报的一部分转化为股权,员工可以分得自己的股份,然后通过知本股权获得收益。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增大知识回报,华为千方百计招揽高素质人才。同时,引入竞争和选择机制,促进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强调干部强制轮换,以培养和提高他们能担当重任的综合素质;对低级职员则提供自然流动,成为某一方面的管理或技术专家。
在国际化过程中,华为始终把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在美国硅谷、达拉斯、瑞典、印度、俄罗斯,中国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杭州、南京都建立了研究开发中心。
总结华为快速发展,任正非说:“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有许多高级干部几乎没有什么节假日,24小时不能关手机,随时随地都在处理随时发生的问题。现在,更因为全球化后的时差问题,总是夜里开会。我们没有国际大公司积累了几十年的市场地位、人脉和品牌,没有什么可以依赖,只有比别人更多一点奋斗,只有在别人喝咖啡和休闲的时间努力工作,只有更虔诚对待客户,否则我们怎么能拿到订单?”

02

研祥

“研究生的发祥地”
1992年春天,南方谈话,使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掀起了投资和创业高潮,催生了一大批下海的创业者。
29岁的陈志列在北京航空部下属某设计研究院工作。他是学计算机的,对计算机市场情况比较熟悉。当时国内的特种计算机市场,都被海外品牌占有,军用计算机更是发达国家对华禁运的主要产品技术。
陈志列看到机会,租了一间28平方米的办公室,开始研究工业控制计算机,并设计出自己的第一代产品。
为了招募人才,研祥公司1995年8月在《计算机世界》刊登了1/4版广告,当时定下的题目是“高薪诚聘高手”,但由于文员疏忽,打成了“高手诚聘高手”。结果,这则招聘广告竟然在全国引来了100多位“高手”竞聘,其中包括后来公司总工程师朱军。
工业计算机是一个比拼技术实力的行业。研祥成立之初面对的都是全球顶尖品牌产品,这就意味着在你还没站稳脚跟的时候,就要在相同世界最强的企业竞争。
从一开始,环境就逼得陈志列和他的团队要站到高峰上,做好在国际规则下竞争。在鼓励创新方面,陈志列在公司反复倡导“雷同永远落后,创新才有发展”的理念。他说:“在前行探索的路上,可以左转,也可以右转,但不许停车,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在产品研发的头两年,陈志列就投入了当时能聚集的全部家当3000多万元,用于自主品牌、更符合国内需求的产品研发,第二年就推出EVOC自主品牌的新产品。始终坚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
2002年,深圳地铁一期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公开招标,研祥和国外一家著名公司站在了最后的擂台上。地铁的工况环境非常潮湿,且电磁干扰大。两家企业各出10台设备,并用包装封闭起来,然后放在恶劣的工况里运转两周,谁的故障率低,谁就胜出中标。
最后正式公布的结果:10台出故障的设备里,国外这家公司占了9台,而研祥仅有1台!这一战,让研祥开始扬威立名。
“2007年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陈志列当选“经济年度人物”,给他的颁奖词是:“他把行业标准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他对世界说,定价权,中国造。”
经过持续创新和奋力开拓,研祥主导编写了本行业全部29项中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拥有730多项专利和1300余项非专利核心技术,全部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直接销售全球43个国家,间接销售167个国家。
研祥集团先后荣获中国企业500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据CCID&IDG的统计,研祥在市场份额和产品技术领先性方面已经连续11年位居同行业中国第一、世界第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