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赫鲁晓夫政变全过程!朱可夫在会议上掏出手枪,当众扣押贝利亚

 兰博2000 2022-12-30 发布于湖南

1953年7月10日,苏联官方权威媒体《真理报》刊登了一则简讯——苏共召开中央全会,指控内务部长贝利亚犯有破坏苏维埃国家、私通资本主义国家等多项罪名,决定把贝利亚作为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人民的敌人开除出党。

这则新闻很快在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作为苏联历史中的诸多谜案之一,此后几十年,“贝利亚事件”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文章图片1

权力真空催生的乱象

贝利亚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1920年左右,他加入了苏联的第一支政治警察组织——契卡,这个组织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克格勃的前身。

从1931年起,贝利亚担任格鲁吉亚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1941年任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后来称部长会议副主席),主抓煤炭、石油、金属等重军工行业,随后进入战时最高权力机构国防委员会,负责监督飞机、坦克、武器、弹药的生产,在仕途上可谓一路顺风。

卫国战争中,他寸步不离斯大林,因贡献突出晋升为苏联元帅,并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等一系列勋章、奖章。

战后,贝利亚担任国防委员会特别委员会主席,负责领导研制原子弹工作,并于1946年3月起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地位仅次于斯大林。

简言之,贝利亚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苏联高层领导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贝利亚在斯大林当政时期参与“大清洗”行动,制造了太多人神共愤的冤案。他心狠手辣,陷害忠良,滥杀无辜,罪大恶极,对苏联法制遭到破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个十足的“暴君”。

文章图片2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最高领导层中出现了政治权力真空。

俄罗斯民族悠久的传统和苏维埃国家30多年的历史都要求一个能统领全国的领袖式人物接替斯大林。

可是斯大林生前没有指定接班人,也没留下任何政治遗嘱。谁来做继任者,就成了这个庞大的红色帝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1953年3月9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召开联席会议。马林科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贝利亚就任合并后的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部长,排名第二;赫鲁晓夫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排名第五。

马林科夫在斯大林死前发挥了第二把手的作用。他主持中央主席团和部长会议主席团会议,代理斯大林主持政府政务,在党的十九大上还代替斯大林作了总结报告。

按照常理来说,马林科夫接替斯大林的位置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他不够强硬和果断,无法像斯大林那样成为拥有唯一权力的人。

因此,虽然当时苏联的头号人物是马林科夫,而实际上掌权的人却是贝利亚。

而当时凭赫鲁晓夫的位置和实力,也无法同贝利亚相对抗。

在这种背景下,一场腥风血雨的权力厮杀即将拉开帷幕。

文章图片3

政变前夜的风云突变

贝利亚对自己在斯大林时期炮制冤、杀无辜的罪责心知肚明。

他预感到了斯大林去世后平反运动迟早会到来。为了改变“刽子手”的形象,也为了在平反运动中掌握主动权,贝利亚一反常态,当起了“平反先锋”。

1953年3月13日,贝利亚发布命令,要求重新审理“克里姆林宫医生间谍案”、“前苏联空军领导人和苏联航空工业部的领导被控案”、“明格列尔案件”等重大案件。

4月3日,中央主席团决定,批准内务部关于重审“克里姆林宫医生间谍案”的建议,对该案予以平反。此后,一系列冤案得到重审并翻案的机会。

贝利亚却不想就此止步,他还想揭开 30-40 年代“大清洗”的盖子,重审一系列重大案件。

文章图片4

这引起了赫鲁晓夫等人的惊恐。因为他们对过去的“大清洗”和破坏法制都无一例外地负有责任,都曾亲自作过逮捕、审判和枪决党和苏维埃干部的指示。

赫鲁晓夫此前担任任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期间,亲自签署了大量逮捕莫斯科苏维埃和莫斯科州委领导干部的文件,镇压人数高达数万人,其中不少人被判处极刑或长期监禁。

如果贝利亚对历史冤案的平反工作继续深入进行下去,那么赫鲁晓夫这些人在“大清洗”年代的罪责就势必被公开。

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曾经回忆道,那段时间,父亲连续几天都彻夜难眠。

其实早在四十年代,赫鲁晓夫就已暗下决心要在斯大林去世后阻止贝利亚夺取最高领导权。在为病危的斯大林守夜期间,他甚至和布尔加宁公开谈论要除掉贝利亚,否则这便“是我们末日的开始”。

而贝利亚在斯大林死后的一系列操作,更加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此后,赫鲁晓夫一方面紧盯着贝利亚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又在为如何拔掉这颗“眼中钉”而进行着周密的策划。

文章图片5

他深知已经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刻,仅凭个人力量不仅无法扳倒贝利亚,还有可能落身首异处的下场。但与此同时,他也理智地意识到了痛恨贝利亚的大有人在,自己拥有大量的潜在“同盟”。

赫鲁晓夫第一个拉拢的人,就是当时的一把手马林科夫。

马林科夫巴不得有人能帮忙除掉严重威胁着自己的地位的贝利亚。两人一拍即合,很快成为了扳倒贝利亚的主谋,后来又先后争取到了莫洛托夫、萨布洛夫、伏罗希洛夫和米高扬等人。

大难将至的压迫感,迫使这些人抱成一团,下定决心除掉贝利亚。

赫鲁晓夫之所以有信心扳倒对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得到了军队的支持——当时担任国防部长的布尔加宁是他在莫斯科州委工作时的老搭档;任国防部副部长的朱可夫曾在卫国战争期间与他共事半年,两人相互尊重,配合默契,感情颇为深厚。

文章图片6

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

在赫鲁晓夫的提议下,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布尔加宁、莫洛托夫等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在逮捕贝利亚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1953年6月26日,马林科夫主持召开部长会议主席团和中央委员会主席团联席会议,同时邀请了红军高级将领朱可夫元帅、苏军总监察长科涅夫元帅、国防部副部长莫斯卡连科将军等出席。

在会上,赫鲁晓夫作了长篇发言,对贝利亚劈头盖脸一顿批判,指责他利用内务部,妄图凌驾于国家之上、破坏民族团结等等。

发言最后, 赫鲁晓夫断言“贝利亚绝不是一个共产党员, 而是一个混进党内的、投机钻营的野心家”。

在他之后, 布尔加宁、莫洛托夫等人相继发言, 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贝利亚的种种罪行。

大家发言完毕后, 马林科夫本应该做总结。可是在紧要关头, 他紧张得不知所措,按响了秘密电钮。

文章图片7

在听到约定的暗号后,朱可夫带着几个全副武装的军官冲进开会的办公室。

马林科夫下令朱可夫把贝利亚扣押起来, 听候调查和处理。

“举起手来! ”朱可夫厉声喝道。跟在他身后的军官立刻拔出手枪对着贝利亚。

朱可夫亲手拧住了贝利亚的双手,将其制服,对其进行了搜查。

随后,贝利亚在武装监护下被押进马林科夫办公室隔壁的房间里,接着主席团开始讨论了他的未来命运问题。

对于突然发生的这一切,贝利亚显然毫无准备,一瞬间就沦为了待宰的羔羊。

民间对贝利亚被逮捕的经过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赫鲁晓夫剪除贝利亚所使用的手段完全是政变的手段。他动用了国防军的元帅将领,甚至出动了坦克。

赫鲁晓夫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里也承认了这一点。

贝利亚被逮捕后,朱可夫元帅指挥国防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封锁了内务部中心大楼——捷尔任斯基广场大楼,贝利亚的几个最重要的几个左膀右臂被就地击毙, 剩下的几十名内务部官员都举手投降。

文章图片8

顷刻之间, 内务部这个曾经权势滔天、不可一世的权力机构土崩瓦解了。

被捕后的贝利亚被秘密关押在莫斯科市中心的一间地下室内。

据参与看守的保卫人员希日尼亚克·古尔维奇少校回忆,那是一间只有20平方米的小房间,四周没有窗户。

而在被关押期间,贝利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无辜的,很快就会被放出去。”

文章图片9

贝利亚死后权力交替

从1953年6月底开始,苏联总检察长鲁坚科组织了对贝利亚罪行的侦讯。侦讯工作是在没有任何肉体和精神折磨、不施加任何威胁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十分艰难。

贝利亚几乎对一切罪行都谎称不知,对所有指控都矢口否认。

但是,经过长达6个月的侦讯,鲁坚科还是获得了贝利亚的大量罪行材料,这些材料汇集在一起竟多达33卷。

1953年11月,贝利亚案件正式进入了审判程序。

他被指控犯有多项罪名,包括叛国、组织旨在攫取政权和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反苏阴谋团伙、实行恐怖行动、充当西方间谍等等。

贝利亚在庭审中为自己进行了申辩,但显然这些申辩已经毫无意义。审判只不过是走个程序而已,他的命运早在被逮捕那一刻就注定了。

1953年12月23日,法庭判处贝利亚死刑立即执行没收其财产,不得上诉,取消军人称号和奖章、勋章。

行刑当天,贝利亚知道自己将被处死,他叮嘱古尔维奇少校把他死去的消息告知自己的儿子。

行刑完毕后,古尔维奇少校用帆布裹起贝利亚的尸体,送到了火葬场火化。

文章图片10

贝利亚被枪毙后,他保险柜里的文件被全部销毁。

历史学家德· 沃尔科戈诺夫在自己写的书里描绘了这个场景:“赫鲁晓夫下令把贝利亚的私人档案全部都带走,连看都没看就烧毁了。高层领导们害怕这些文件中有自己的黑历史,因此斯大林单独下达给贝利亚的许多命令和决议,都被扔进了火堆,永远成了历史的秘密。”

贝利亚的覆灭结束了斯大林死后苏共党内权力斗争的第一个阶段。赫鲁晓夫在党的领导集团中的地位得到确认,这标志着苏联结束了斯大林时代,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

1953年9月以后, 赫鲁晓夫成了苏联党的第一书记;1955年2 月,马林科夫被解除部长会议主席之职。

伴随着贝利亚的倒台和马林科夫的跌落, 赫鲁晓夫登上了克里姆林宫权力金字塔的顶点。

也正是在贝利亚事件后,苏联军队首次作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步入政坛,朱可夫顺势异军突起,得到了应有的“报答”。

1955年,朱可夫接替布尔加宁出任国防部长。在次年的苏共二十大上,他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

文章图片11

结语

苏联历史研究专家叶·祖布科娃曾说,“贝利亚事件”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高层权力斗争的产物。这一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贝利亚权势日益显赫,触动了他的同僚们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惶恐。

从1953年以后,贝利亚就被塑造成恶贯满盈、道德败坏的帝国主义间谍,是大规模清洗运动和冤假错案的罪魁。

现在看来,这些罪名确实存在一定的夸大之处。至于贝利亚案件将来能否平反,只能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文章图片12

参考资料

[1]郑异凡.剪除贝利亚是赫鲁晓夫策动的一场政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3.25

[2]徐隆彬.斯大林逝世前后贝利亚命运的三部曲.潍坊学院学报.2002.2.25

[3]徐向梅.贝利亚之死与斯大林去世后的权力斗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4.27

[4]朱可夫元帅的凄凉晚年.天津政协.2014.1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