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7年,一台湾商人来到沈阳大帅府,询问:我爷爷张作霖的坟在哪

 君临天下100 2022-12-30 发布于湖北

2008年5月16日,在辽宁盘锦市的福德汇酒店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认亲仪式,具备古典美的红色彩绸与优雅的现代音乐交辉相映,烘托出了现场热闹、祥和的氛围。

此时,几乎每个参加认亲宴的人脸上都洋溢着欢快、轻松的笑容,因为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奔波操劳,都付出了不少心血。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聚会。因为这是“张家”团圆的日子,认亲双方都是大有来头,一方是张学良的八弟张学铨妻子马蕴兰,而另一方则是张学良六弟张学浚的儿子张闾实。

老六张学浚与老八张学铨,都是张作霖五夫人(寿夫人)所生,两人血浓于水,因此论辈分张闾实要叫马蕴兰一声八婶。那他们二人到底是如何相认的呢?这我们便要从张闾实的认祖归宗之旅开始说起。

一、台湾生活

在近代史上,张氏一族曾在东北极其显赫,土匪出身的张作霖虎踞东三省、控制北平,一度被人称为是“第一军阀”。

皇姑屯事件后,张作霖被炸身亡,他的儿子张学良接管东北,继而易帜归蒋。随着西安事变的爆发,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张氏一族的命运也自此变得颠沛流离起来。

1946年,此时身为“张家”主心骨的张学良被蒋介石从重庆迁往台湾软禁,而其六弟张学浚也带着妻儿到了台湾定居。

但是由于一家人始终无法融入台湾的生活,因此在1949年的时候,他们回到了离大陆不远的香港短暂定居。后来由于局势混乱,他们又来到澳门,并于澳门生活了十余年时间。

没有了家族荫蔽,张学浚为了生存吃过不少苦头,不仅在学校做过老师、教练,还在工地上做过监工。日子虽说过得清贫,但生活也仍旧算得上平静安稳。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或许他们一家人会这样平淡地生活一辈子,但一则传言的出现,将现状完全打破......

当时有传言声称:张学良的六弟张学浚,在为台湾的情报部门工作,参加过军统的活动,还是“黑猫特工组”的一员。张学浚无奈,只能带着一家人再次来到台湾。

由于身份特殊,国民党政府迫切希望张学浚为自身效力,但此时他已经不再想碰任何与政治相关的东西,所以最后选择了拒绝。

一开始,张学浚是在大路工程做了七八年业务,之后利用手中资金自己开了一家贸易公司,主要是进行建材买卖,将台湾的竹子、木材倾销日本。

靠着做生意,倒是积累了第一桶金。之后张学浚便与兄弟合伙开了一家厉麦贸易公司,专门帮着美国一些机车、摩托车大厂从台湾收购各式各样的机械零件。

但好景不长,因为在美国方面的关系不那么稳妥,所以美国方面最后自己到台湾设立了专门进行机械零件出口的分公司,这让张学浚一下子失去了合作伙伴,整个家庭也没了生计。

——在父亲张学浚失业期间,张闾实兄弟姐妹都是半工半读。尤其是大姐,甚至没有结婚,扛起整个经济担子,支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大家庭。

为了避免身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他们一家人从小便被训练的谨小慎微,不要多说话、不要乱问问题。

好不容易等着孩子们都能自力更生,而张学浚也利用人脉开起饭馆,生活质量逐渐好转,但他本人却在这时被诊断出脑中风......

张学浚中风期间,好像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很想见张学良一面。

但张学良认为去医院不大习惯,有点忌讳,有很多事,他也很怕,所以即便有电话联系,双方也没面对面再交流过一次,而这也是张学浚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在父亲张学浚去世后,原来美国方面的合作伙伴找了过来,将代理授权给了张闾实大姐,张闾实一家人再次开始做贸易,为了将其与之前的厉麦公司区分开来,还另外开了家公司,名为“聚东”,意为一家人能在东北相聚。

多年起起落落,张学浚的子女过得并不轻松。之所以各自能学有所成,他们始终都是依靠自己努力,从来没有利用家族背景,又或是张学良的关系做事。

一路走来,路途虽然曲折,但结果还是好的。

只是每到春节、清明之时,家里虽然摆着张家的祖宗牌位,但他们却从来没有回到大陆扫墓过。强烈的归属感,加上母亲以及兄弟姐妹的重托,最终促使张闾实走上了归乡祭祖之路。

张闾实此举无疑是极其大胆的,毕竟老六张学浚的后代此前从未有人回过大陆,加上之前还有过“张学良九弟真假之争”,如今他归乡注定了会受到一些质疑。

二、回家祭祖

2007年3月26日,张闾实来到了位于沈阳的张氏帅府博物馆。在找到博物馆工作人员后,他便自报家门,声称是:张学良将军六弟张学浚之子张闾实,现任台湾高尔夫之旅杂志社总编辑(也是投资商人)。

为了打消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疑虑,张闾实告知:我是家族成员当中,第一个自己到大陆寻根问祖的后辈。此时我连爷爷的坟地在哪里都不知道,只是知道大帅府在沈阳这一线索。

也就是说,他此行是来祭拜爷爷张作霖,祭奠张氏先祖的,由于不知道在哪,这才前来找相关人员寻求帮助。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博物馆人员主动联系了盘锦方面——原来张家祖坟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村落就是张作霖一族真正意义上的发源地。

而张氏后人一直找不到这里也是有原因的,毕竟这里的地名曾经发生过变更,行政区也同样与几十年前有所不同。

——在西安事变的第二年,张学良老家一带便从海成县划归到了盘山县。1970年,此地又成为了盘锦市大洼区的一部分,后来大洼区独立设县,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而这样的县治变迁自然增加了张氏家族寻祖的难度。好在如今张闾实得到了相关人员帮助,于4月2日来到了盘锦大洼拜祭张氏墓园。

这时的张氏墓园,已经成为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盘锦市政府的拨款下,前后有过两次大规模整修。张氏墓园的大门牌匾还是当年张学良亲自所题,墓园甬道的两方望柱上整齐地写着:前人卧一方瑞地,后世出千古功臣的字样。

看到这一幕后,张闾实在张氏先祖墓地前敬献了花圈,几度热泪盈眶......

祭奠完张氏祖先后,在去往凌海市驿马坊张作霖墓园的路上,张闾实颇有些疑问地询问道:“为何祖父父亲的坟墓不在驿马坊,而在大洼?”

而工作人员则耐心地给他解释说:“张作霖的父亲张有财故去后,因为家境贫寒,仅能以木具简葬于驾掌寺,一年后大雨如注,引水患吞噬坟土,棺椁随水而下到大洼时,遇到树木阻挡,张家称此为“天地兆应”,于是选择就地复葬。”

看到后辈,对祖先之事如此感兴趣,工作人员很是欣慰,之后更是将他爷爷张作霖的坟墓,没有葬在张学良精心修筑的元帅林的原因和盘托出。

——原来因为日军炸死了张作霖,并不愿意将他葬在声名显赫的地带,所以将其埋葬在他们认为穷乡僻壤的地方。

听到这话后,张闾实深受触动,他点燃香火,按照当地的习俗,开启瓶酒,将白酒洒落在王太夫人和张作霖墓地上,之后更是紧紧搂着爷爷张作霖的墓碑,久久不能离去。

三、认亲相聚

张闾实祭祖一事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后来媒体传出张氏后人要在辽宁发展的消息,有人对其身份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毕竟历史的考证必须要严谨。

2008年5月,为了打消众人的疑惑,相关人员打算进行一场认亲会——当时留在大陆的有张学良八弟张学栓一家人,虽然张学栓先生已经去世,但他的遗孀马蕴兰女士还活着。

时间显然无法阻隔他们血浓于水的亲情,当在锦州参加五十年校庆的马蕴兰得知有亲人从台湾归来时,当即应允参加。

而另一方面,自祭祖归乡后,张闾实也顺势来到了大陆发展,并在张家祖坟之地盘锦从事餐饮行业,致力于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在收到八婶马蕴兰要来探望的消息后,也是翘首以盼的等待那天的到来。

由于盘锦这个稻谷飘香、鹤舞吉祥的城市,与张家后人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于是工作人员便牵线将双方的见面放在这里的一家宾馆,时间则是定在5月15日的晚上八点。

在正式会面前20分钟,张闾实便早早来到宾馆,他匆匆的步履,以及面容上的急切,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那激动的心情——毕竟对他而言,这是第一次见到大陆上的亲人。

此行回乡,他是受了家中长辈的嘱托,发展事业只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与那些在大陆生活的亲人取得联系。从他踏上祖国大陆的那一刻开始,这个念头便一直萦绕在心头......

晚上8点整,一行人簇拥着八婶马蕴兰来到了宾馆会客厅。在与八婶握手的时候,张闾实兴奋地说:“今天在盘锦见到了大陆的亲人,见到八婶,我特别高兴,了却了自己的心愿,完成了老人们的嘱托。”

而八婶马蕴兰看到张闾实第一眼,便鼻子一酸,说道:“你长得像你父亲,大眼睛,你母亲还好吗?”张闾实则如实回复说:“母亲身体都不太好,本来也想来大陆看看,但是医生说她不能坐飞机。”

在简单的寒暄过后,马蕴兰和张闾实坐下来聊了一下家人的发展情况,之后深情回忆了张氏家族过去的点点滴滴。而双方的这次会面,也让之前社会上的一些对张闾实身份的怀疑彻底烟消云散。

在次日,盘锦市的福德汇酒店便举行了一场认亲仪式,也就是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而在精心制作的菜单上,还写着“张府盘锦认亲”这六个大字,这是对他们身份的确认,同时也是对历史的认可。

认亲会上大家举杯祝贺,张闾实和马蕴兰也特地向党和政府表示了感谢,毕竟正是有了他们的推动、努力,才有了他们张家今天的团聚。

四、回忆亲人

对于张闾实而言,有一个问题是一直绕不过的,那便是大伯张学良。

自抵达台湾后,张闾实一家人由于受情报局的控制,与张学良接触的虽然不多,但至少还是可以保证每年三、四次的频率。

张闾实清楚地记得,那时候进张学良家门还很严格——当时家门外有一排宪兵,还有一个分局的警力把守,只要一走到门口,他们就会要身份证,他们还会问有没有安排,在得到肯定回复后,才会开门。

即便是出去逛街的时候,也还有四个人跟着,如果遇到认识的保卫会说句“小少爷”,打声招呼,但若是不认识的,则会立马挡住,不让人靠近。

这种现象一直从上世纪60年代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直到张学良移居美国才撤掉。

孩童时期的张闾实,对于这些情况自然不甚理解,他对于来大伯家做客最为印象尤深的还是吃饭。据其回忆,当时每次见面,都是大妈下厨,她会做很多像烤牛肉、沙拉、奶油香菜汤这样的西式菜点,也会有台湾市区都买不到的冰淇凌.....

在他的记忆中,自己的大伯性格依旧要强。

在张学良80岁左右的时候,张闾实来到他家过圣诞节。当时他要上二楼洗手间,但他的腿脚已经很不方便,要扶着,而此时张闾实恰好在身边,便很自然地要搀着他上二楼。

张学良却连连摆手,之后告诉身为张家后辈的张闾实:“张家的男人,不可以让人搀扶。”而对于这个家训,张闾实也一直铭记于心,他听懂了这句话,在后来也用身体力行贯彻了这句话的内涵:即便再怎么苦,也要撑下去!

不过由于上了年纪,他也很容易感伤。因为张闾实长得太像他父亲张学浚了,有一次张闾实去看望大伯的时候,他竟然喊道:“六弟!”或许在他的心中,还认为自己的六弟没长大,还是儿时的模样......

相对张学良,张闾实与张作霖的“五夫人”寿夫人,也就是自己的奶奶接触得更多一些。在他记忆当中,奶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人物。

寿夫人很少出门,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人呆在家中,但只要一到周末,张闾实一家人便会来陪她吃饭解乏。张闾实依稀还记得,奶奶最喜欢吃饺子,在她临走前那天晚上,还很高兴地吃了15个饺子。

而之所以觉得奶奶是大人物,主要还是因为张闾实时常会见到东北、天津的老朋友前来登门拜访,手里还会拿着一堆礼品。

原来蒋介石在台湾搞白色恐怖,对东北过去的人很恐怖,有一些人甚至还有被枪毙的风险,这时她站了出来向上面求情,这才作罢,这些人是感激,才来送礼的。

在奶奶葬礼上,张闾实看到的场面也是前所未有的隆重。何应钦、张群都来参加了,蒋经国更派人送了挽联,甚至出殡还有宪兵、摩托车开道......

只是唯一遗憾的是,寿夫人的葬礼上,张学良依旧未能参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