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路走好!不到一个月,在昆的三位杰出丽江人相继去世

 颐源书屋 2022-12-30 发布于云南

作家余华曾说,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然而面对离世,我们依旧难掩悲痛。

就在过去短短的一周,读本君获悉,丽江三位杰出的人才先后离世。他们分别是——

我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李庆军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日逝世,享年57岁。

纳西文化杰出人物戈阿干先生于2022年12月19日在昆明逝世,享年86岁。

纳西族出版家木德高先生于2022年12月23日在昆明家中与世长辞,享年92岁。

对三位杰出人才的离去,国内外纳西学界及丽江社会各界纷纷表达了沉痛哀悼之情。他们美好高尚的德行、对学术孜孜以求的态度,也成为了后辈不断学习的榜样。

在此,让我们送别三位先生最后一程,愿他们一路走好!

戈阿干:

纳西族作家、诗人、学者

酷爱民族文化艺术

在诗歌小说创作等方面成绩斐然

戈阿干,原名和崇仁,纳西族,1936年5月20日生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黄山镇五台居委会民治自然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文章图片1

戈阿干在丽江读完小学和中学,1957-1962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回到故乡丽江当中学教师,先后在丽江县四中、三中、七中和师训班,及丽江地、县革委会等单位任教,并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同时进行业余文学创作。1979年到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曾任《山茶》编辑,1981年进鲁迅文学院学习。

他酷爱民族文化艺术,兴趣广泛,勤学奋进,曾多次到滇、川、青、藏进行民族文化的寻根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民族文化,在诗歌与小说创作等方面多有成就。

文章图片2

20世纪50年代读中学时,他便开始收集整理纳西族传统民歌,并有作品入选《1957年全国诗选》。后整理出版民歌集子《玉龙山情歌》,获云南省首届民间文学作品一等奖。

他翻译注释并主编的东巴文学集成《祭天古歌》,于1989年获第二届中国民间文学作品一等奖,学术界称其具有文献性价值。

文章图片3

以东巴经典作素材,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格拉茨姆》《查热利恩》两部长诗,其中《格拉茨姆》于1981年获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即“骏马奖”)。长篇论文《纳西东巴骨卜和象形文骨卜书》载北大国学研究年鉴第四卷,获云南省1996—1998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短篇小说《化雪图》获云南省首届(1976-1979)文学创作一等奖,《燃烧的杜鹃花》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中篇小说《金翅大鹏》选载1984年《中国小说年鉴》,后入选台湾新地出版社小说集《夜空,也有两只眼睛》。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牧田英二在《中国边境文学》一书的“戈阿干”一章中,重点介绍了这篇小说,并予充分肯定。

推进国内外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

几开先河

20世纪80年代后,戈阿干主要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先后撰写并出版《滇川藏纳西东巴文化及源流考察》《古纳西象形文舞谱谱渊探考》《东巴神系与东巴舞谱》《纳西象形文“龙”》《纳西象形文中的“人狮形象及其文化渊源”》《纳西东巴骨卜和象形文骨卜书》《东巴神谱》《东巴骨卜文化》《东巴真迹荟萃》等论文与专著。

其中《滇川藏纳西东巴文化及源流考察》一文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基金会首届优秀论文奖。云南学界把其田野考察归结为“跟踪探索法”而加以肯定,指出此举使东巴文化研究向深处拓展。

文章图片4

1995年,为抢救民族文化参与策划并撰稿录制东巴仪式录像专题片《东巴舞谱与舞蹈》《祭天》《祭教祖丁巴什罗》等。

他先后从各地民间搜集保存珍贵的东巴经典真迹,他所绘东巴字画被30个国家(包括联合国)的人士收藏。此外他还发表了不少歌曲作品,并写成有关纳西音乐文化的《人生之旅与生命音符》一书。先后出版《戈阿干纳西学论集》《戈阿干作品选》等多部学术专著和文学集子。

文章图片5

1998年1月,应瑞士苏黎世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邀请,赴该馆进行东巴文化学术讲座,主讲《纳西东巴骨卜和象形文骨卜书》和《东巴神系与东巴舞谱》,并为该大学人类学系学生宣讲《东巴字、画探视》。

2000年,《纳西东巴骨卜和象形文骨卜书》一文选载于由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创办的《国学研究》第四卷,成为东巴文化研究进入国学领域的标志,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此后至今,戈阿干不断有深刻的纳西族文化、东巴文化相关著作、论文等面世,推进了国内外纳西族文学等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

文章图片6

2022年6月,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市,一部由戈阿干女儿、华裔纳西族导演和晓丹拍摄的影片《我的父亲和他的忧郁》上映。影片以传记的形式,讲述了戈阿干用一生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故事。这位执着的纳西族老人感动了很多观众,放映期间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

2022年12月19日,戈阿干于昆明家中逝世,享年86岁。

文章图片7

戈阿干一家人

沉痛哀悼戈阿干先生

戈阿干的大女儿和晓迅:

父亲于12月19日上午10:00,平静安详地在家中驾鹤而去。父亲入冬以来就比较虚弱,肺气肿也发作,腿无力,几乎不能站立,遵照老人家意愿在家治疗修养了一段时间。父亲走得很安详从容,没有受重疾折磨,相信爸爸一定会去到他向往的有纳西先祖先灵保佑的天国圣地,在那里一如既往地正直,诚实,善良地热爱着他的民族,他的文化,守护着他的精神,也会鼓励我勇敢地面对一切 。

遵照老人家生前的意愿,我们不做遗体告别仪式,丧事从简办理。

谢谢大家的关心和支持!

女儿:和晓迅敬上

戈阿干的小女儿和晓丹:

2022年12月19日上午十时,我最亲爱的爸爸在昆明家中驾鹤西去了,享年86岁。最令我们家人安慰的是,爸爸的离去不是因为疫情,是爸爸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整个过程不到两周,爸爸离开得十分安详,没有一点疼痛的折磨,在一夜安稳的睡眠后就在妈妈和姐姐的陪伴下安静从容地走了。就在平安夜夜里,爸爸到我梦里来跟我说:“我累了,想睡觉了,但不知能不能醒来。”我知道,爸爸一定是去了有众多他那么喜欢和敬畏的纳西神灵和先祖守护的天国,这是爸爸的心愿。我和爸爸曾经谈论过死亡,爸爸说他不想麻烦人,更不畏惧死亡,该走的时候就潇洒地走了。爸爸,你如愿以偿了,你没有跟家人说一句沉重悲戚的话,更没有惊扰远方正对付工作压力的我,你这般的克制和慷慨让我既心疼心痛,也让我赞叹!“我要坚强的走到最后一天。”这是爸爸在我拍摄的他的纪录片结尾处说的一句话,我记得最清晰的爸爸从小告诫我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要浪费生命。”爸爸,我只能向你学习,坚强面对这个不打任何招呼就到来的现实,我也会更加爱惜和敬畏你和妈妈给予我的生命,因为从今后的每一天,不再只是我自己的生之体验,我还有责任带着你一起前行。

现在才明白,今年夏天《我的父亲和他的忧郁》在蒙城的隆重放映原来是上天赐予的为了爸爸的一场欢喜庄重的告别仪式啊!尤其让我“意外”和欣慰的是,这个电影让爸爸收获了这么多陌生的中西方的喜欢和敬佩他的知音!而这份收获还将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继续。告别的方式有很多,我不能守在爸爸的床边,而是27次走进电影放映厅里,通过荧幕跟爸爸在一起,跟爸爸说再见。

尽管疫情夺走了我和爸爸更多相聚的时光,尽管我俩彼此三年的等待眼看就熬到了头,尽管离别的悲伤和思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一个新的浓浓的底色,但我的内心深处是平静的,知足的,不能贪求更多。爸爸,是你我一场父女缘分才成全了今天的我,来世请再让我做你的女儿。爸爸,你是我生命中永远不会熄灭的灯塔,请你在天上就这样看着我,告诫我鼓励我要真诚,勇敢,潇洒地去燃烧自己的一生,和你一样。

爸爸,请一路走好,到天国欢喜。

你的女儿晓丹跪拜感恩

于蒙特利尔 2022年12月27日

白庚胜(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孙淑玲率女儿白羲、女婿肖天一通过云南纳西学会悼念戈阿干老师:

惊闻我族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戈阿干先生仙逝,不胜悲痛、哀伤之至,望代向其家属致以问候。戈阿干先生的一生,都在为我族的生存、发展、尊严而创作、歌唱、思考、探索,在几乎一切纳西文化艺术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饮誉国内外。我们永远享不尽他给我们留下的激情、思想、精神、力量。当此举族共恸之际,让我们一起分担这巨大的不幸,继承他的心志,继续他的事业,为纳西学的繁荣兴旺作出实质性的贡献。安息吧,戈阿干先生。

杨福泉(云南省民族学会纳西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敬挽悼念戈阿干老师:

惊闻纳西族作家、学者戈阿干老师不幸去世,甚为悲痛。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身体一直都比较好的!

在这悲痛的时候,不禁想起我曾在两年前代表云南纳西学会征询戈阿干老师的意见,我们拟为他的创作和学术活动举办一个研讨会,且已定了大致的时间。乐观的戈阿干老师笑着对我说,福泉,这样的纪念会一般只需在人已很老的时候才举办,你看我还不老的,还早的,暂不考虑这事!当时我听他这么说,看他的身体状态也还很好,还经常回丽江做一些文化学术方面的事,想想他说得也是有道理的,于是这事就延迟下来了。

没有料到,他竟突然离世了!转瞬间,他和我们已经阴阳两隔了,以后只能在冥冥中再相叙了,不禁扼腕叹息!

云南民族学会纳西族研究委员会准备在疫情缓解后又以追思会的形式悼念戈阿干老师!

谨以如下一副挽联,送别戈阿干老师:

创作治学一生 文坛留遗泽

骑鹤归去祖地 心海有明灯

——戈阿干老师千古

杨世光(纳西族资深作家)于深圳悼念好友戈阿干:

惊悉纳西族作家、学者好友戈阿干(和崇仁)先生仙逝,痛惜矣!谨以一联一诗挽念之:

挽联

吾族文豪,骋奋峥嵘笔,一世琼篇传海誉;

东巴学者,寻辉灿烂珠,三维术绩共山青。

缅怀七绝

处如兄长更如师,

邀稿精雕惠及时。

著作交流同乐赏,

晤盟何痛已无期。

注:我在丽江主编《玉龙山》期刊,及在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常向在省文联的他约稿,他总是最快地把独特佳作寄我也。相互交流作品集,共赏文趣,每乐在其中也。

并向戈阿干夫人陈烈女史及两个女儿致慰。

木基元(云南省民族学会纳西族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于昆明悼念戈阿干老师:

戈阿干老师是一位追求上进,奉献终生的著名纳西族学者。他耐住寂寞,游走田野,固守老屋,留住乡愁;他学养深厚,敢于挑战,探求真知,频有新论;他爱好广博,诗文史论,民歌书画,信手拈来;他为人正直,爱才惜才,奖掖后学,美名留世。去年8月,在余嘉华先生指引下,我到文化巷他的新居呈上近著《守望丽江》,和老师很高兴,进到里屋拿出两本新著题赠,笑称我俩是田畴相连的乡亲,"来而无往,非礼也!”和老西行,精神永驻!

张桂华(丽江市古城区非遗中心研究员)于丽江悼念戈阿干老师:

2018年,戈阿干老师为我们古城区非遗中心编写纳西族三大史诗谷气调纳西语唱词。2019年,我们专场赴昆把谷气调录音专辑送给老师。和老师的夫人陈烈先生还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感念感怀!

纳西族作家和凤琼(丽江市玉龙县文联主席)拜别戈阿干先生:

玉龙县文联主席和凤琼:初识先生,于二十年前。闻先生回故里,老友携我拜访先生于故居。先生见故友,欣然于色,品茗言欢。还拿出口弦、葫芦丝等器物,趣谈民间艺人轶事,爽朗笑声溢满小院。临行时,还叮嘱我要好好学习民族文化,好好写作。那时,我还不知文化之内涵。

再识先生,于《化雪图》《玉龙山情歌》《祭天古歌》《金翅大鹏》《燃烧的杜鹃花》……先生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神秘的东巴文学之门。

当我捧起《滇川藏纳西东巴文化及源流考察》《古纳西象形文舞谱谱渊探考》《东巴神系与东巴舞谱》《纳西象形文“龙”》《纳西象形文中的“人狮形象及其文化渊源”》《纳西东巴骨卜和象形文骨卜书》《东巴神谱》《东巴骨卜文化》……先生于我心中,已如纳西族的神祗丁巴什罗,先生的博学与智慧,我永远抵达不了的某力吉达海。

年初与先生通话,曾相约,如身体允许,定回故乡看一看,如能回,必相见,见时再畅谈纳西族文学的过去未来。

今惊闻先生已魂归祖源地,如白鹤回白云故乡,如溪水回归江海……

先生一生,如玉龙高洁,如金沙流长。纳西依古堆的灵秀山水间,您留下的足迹,清晰可见。

先生,您在前头,我们在后头,薪火相传,精神不灭。

纳西族作家木琴香(旅昆纳西族作家)敬悼:

惊悉噩耗不自胜,恍惚时日隔阴阳。

相知相惜转瞬寂,崇尚仁德终向往。

戈阿干老师走了!面对突如其来,哀惋之至,失落万千。借严寒宣泄无尽的伤悲……

从此,我的世界又少了一个可以互诉真言的师友。

时光积淀了许多年的故事,我还在苦苦等待着疫去春暖时,山宅再聚首?!

昨天的意象世界,被残忍关闭了视线。我竟没有等到如约而至的那一天。

无限的哀思,承载无声的祭奠,祈愿您在僻静的港湾安心歇息!

纳西族作家和晓梅(云南省作家协会纳西族作家)悼念戈阿干老师:

老前辈戈阿干先生仙逝,消息传来,遗憾万分,悲痛万分。戈阿干先生是纳西族著名作家、诗人及学者,近半个世纪以来,携手夫人陈烈女士,为纳西族文化、东巴文学的继承宏扬与创新性发展作出了卓越而精深的贡献。我有幸在编撰《云南文学志》期间全面了解到他的生平和创作,也有幸能当面请教问题。他对民族深厚的爱意,对文学深沉的敬意,对生活无限的热爱,转化成无比挚诚的激情、包容与善意,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永远怀念纳西族的优秀儿子、东巴文学的导师戈阿干先生!

木德高:

云南教育出版社的奠基者

躬耕云南出版事业40余载

成就斐然

木德高,1930年生于丽江古城,18岁投身革命,1949年5月参加工作。

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数年后,1952年进入云南人民出版社工作,先后在边疆组、科技组工作,1984年任云南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兼任文教编室主任(该文教编室经文化部批准于1985年升格为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木德高调任云南教育出版社总编辑,1992年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被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直至1994年离休,躬耕云南出版事业40余载,殚精竭虑,成就斐然,是一名资深的出版家。

文章图片8

木德高曾在1964年主编《云南农村日用大全》(印数达20万册)和《新春联》,两次印刷。1989年他主编《魏碑集粹》,获1989—1990年滇版优秀图书一等奖。他责编的《云南历代书法选》《古滇艺术新探》等十多种图书先后获奖,其中《通鉴佳话》获中国版协教育出版研究会全国第一届优秀教育图书荣誉奖,《大观楼长联及作者孙髯》获中国版协教育图书研究会西南地区优秀图书奖。

不论为人处世还是业务工作

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木德高做事勤勉,谦虚谨慎。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深耕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硕果累累,他学养深厚、甘于奉献。

云南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赵虎说:“为了出好书,木老师不仅充当编辑角色,还充当了策划者、编者的角色。1964年出版的《云南农村日用大全》,该书的编写提纲就是由木德高拟就的,不仅如此,他还参与编写了其中一部分内容,最后统稿总其成。该书首印35000册,不久就脱销,后又加印10万册。由此可见,木老师组织、策划、出版的大众读物具有广大的读者群,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

文章图片9

木德高任云南教育出版社总编辑期间,组织出版过不少好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1981年出版的《纳西象形文字谱》,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同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被省内外十多所高校作为教材使用,重印多次,使用多年,影响广泛,于1988年获得西南地区优秀教育图书奖;1983年出版的《云南简史》,获中国史学会、中国出版协会联合举办的爱国主义优秀通俗历史读物奖;1985年出版的《徐霞客游记点校》,先后获云南高校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滇版优秀图书一等奖;1986年出版并9次重印的《云南风物志》,引领了云南各地风物志的写作出版;1991年出版的《滇志》,首开云南省志整理点校之先河,其丰富的史料内容为学界所重视。

文章图片10

木德高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云南图书出版事业,在编辑工作岗位辛勤耕耘40余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云南文化前进的历程。不论为人处世还是业务工作,木德高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他的敬业精神、为人处世风格将一如既往激励新一辈出版人更加努力做好工作。

2012年夏天,木德高写下诗句,表达了自己的一生:

不恨此身非我有,甘做嫁衣为他人。余“为人作嫁”四十一载,离休后仍乐此不倦,迄今又十八年矣!可谓年年碌碌“压金线”,无力自有“嫁衣”也安贫。谨拟此联以自表。

2022年12月23日,木德高在昆明家中与世长辞,享年92岁。

文章图片11

2012年夏天,木德高写下诗句,表达了自己的一生

沉痛悼念木德高先生

书生勤勉 耕耘留惠泽

长者德高 归去遗芳华

——敬挽木德高先生

杨福泉2022年12月27日

木师乘鹤西归去,牵动纳人无限情;

为有文心不息在,金沙万里自流清。

一一 白庚胜挽木德高先生仙逝

2022年12月27日

敬挽木德高先生(七绝)


忆昔同登鸡足山,争先鹿跃共开颜。
音容宛在思何痛,驾鹤仙行隔不还。

2022年12月27日

杨世光于深圳鞠躬送别

三年前为我们吟诵陶渊明诗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并答应一起冲刺期颐之寿的木德高老师,安祥离开人世,魂归祖居地。家属说,老人生前得到了众人的关爱。疫情当下,我们不能麻烦大家了。简单办完后事,才告知单位及乡友。良好家风,天雨流芳。老人西行,精神永存;亲属坚强,节哀顺变!

——2022年12月27日木基元敬挽

李庆军:

我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2月27日,云南大学官微和官网发布消息:我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植物传粉与繁殖生态学的主要引领者、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原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共党员李庆军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日逝世,享年57岁。

文章图片12

李庆军研究员在野外考察

根据李庆军的遗愿,其遗体捐献给云南大学医学院,为学校医学教育事业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李庆军也成为云南大学医学办学史上第一位自愿捐献遗体的同志。

扎根边陲,致力科研

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李庆军,1965年8月出生于云南丽江,1987年6月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之后曾长期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先后担任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主任、纪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和中科院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16年9月被母校云南大学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历任云南大学“高原山地生态与地球环境科学”一流学科群首席科学家、生态与环境学院院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文章图片13

李庆军研究员与学生在一起(右四为李庆军)

李庆军扎根云南边陲,不坠凌云之志,致力于植物传粉和繁殖生态学、动植物互作、物种演化和全球变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首次系统研究和命名了一种新的植物异交机制——“花柱卷曲性”;首次建立了我国自然源VOC的释放通量模型;首次系统研究了姜科植物的起源、演化与繁殖适应策略……因其突出贡献,李庆军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先进工作者、中科院“百人计划”、云南省首批“云岭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文章图片14

李庆军研究员在野外考察(左四为李庆军)

热爱母校,甘于奉献

推动生态学一流学科的快速发展

李庆军热爱母校,甘于奉献。在担任高原山地生态与地球环境学科群首席科学家期间,主持制定了学科群建设方案,开展了资源优化整合,为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任生态与环境学院院长期间,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团队建设、领导机构改革,为学院发展指明了方向;他领衔创建的植物繁殖适应与进化生态学实验室获评为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极大推动了生态学一流学科的快速发展。

文章图片15

李庆军研究员与学生在一起(前排左四为李庆军)

李庆军钟爱科研事业,以其严谨的学风、一流的工作、正直的人品和坦荡的胸怀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他一生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悉心培养学生,提携年轻后辈,深受年轻学者们的敬重和爱戴。

因病医治无效,李庆军于2022年12月1日逝世,享年57岁。

逝者已逝,生者坚强

让我们送别三位先生最后一程

愿他们一路走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