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燥金加临主气二之气少阴君火之际,泽无阳焰,火发待时。太阳寒水加临主气三之气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加临主气四之气太阴湿土之际,又当如何呢? 先附录原文如下: 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 一、少阳中治,时雨乃涯 “少阳”即主气三之气少阳相火,主小满之后至大暑之前。“中治”即司天之气居左右间气之中而用时治政,太阳之政,据《素问·五运行大论》“面北而命其位”以定司天三气左右之法,“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则太阳司天居中,司天左间为厥阴,司天右间为阳明。当然,由于司天之气必然加临主气三之气少阳相火,三之气主小满、芒种、夏至、小暑这这四个节气,“夏至”乃一岁之中,故“少阳中治”亦可理解为主气三之气少阳相火居岁之中而用事治时。 太阳加临主气三之气少阳之时,何以“时雨乃涯”?“时雨”是何时之雨?“涯”是黄元御“雨尽”之谓,还是张介宾“雨至”之谓? 据下文“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可知“时雨”乃主气三之气少阳主时之时雨,由乎此,“涯”乃张介宾之所注“涯,水际也。雨至之诮”。雨至之诮,雨之降先大后小之谓。 三之气少阳相火主时之时,正值中原和北方地区雨季汛期之时,例如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发生在农历辛丑年六月十一日,正值小暑节气。再如2007年济南“7.18特大暴雨”发生在农历丁亥年六月初五,也正值小暑节气。 所以,“时雨”就是指的少阳相火主时之雨。太阳寒水加临少阳相火,水上火下,水火既济(䷾)之象,时雨乃降。 二、止极雨散,还于太阴 “止极”即少阳相火主气三之气主时终止之极,“雨散”即大雨消停。大暑节气是主气三之气和四之气的分界点。小暑止极则大暑初始,例如郑州“7.20特大暴雨”就发生在大暑节气(7.22)前两日,然后大雨逐渐消散。故上一句“时雨乃涯”之“涯”被黄元御注解为“涯,尽也,水岸曰涯”,亦有一定道理,而且本篇大论后文有言“少阳司天……三之气……少阳临上,雨乃涯”,亦可佐证之。 “还于”即“交司于”。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太阳之政,太阳司天主司岁半之前,主气三之气少阳之后就是岁半之后,太阴在泉主司岁半之后,故太阳当交司于太阴,是为“还于太阴”。 另从主气的角度来说,主气三之气,少阳中治,少阳之后,是主气四之气太阴湿土主时,故“还于”亦可理解为少阳中治“还治于”主气四之气太阴湿土。 附录六气司天、在泉、间气位置关系图如下: 三、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 云朝北极。王冰注“北极”为“雨府”,何以“北极”为“雨府”呢?本篇大论后文有言“太阴所至为雨府”,亦有“云趋雨府”、“云驰雨府”、“云奔雨府”等言。 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云趋、驰、奔雨府,说明太阴湿土之气上升为云,待时而下降为雨,太阴湿土本位在主气四之气“西南”之位,何以会说云朝“北极”呢?难道是因为客气太阴湿土在泉于正北之位的缘故? 或许可以从传统民谚中找到答案,湖北当阳地区有民谚曰:云朝东,一阵风;云朝南,雨满潭;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北,雨没得。其他地区亦有云朝北好晒麦,云朝北下不彻等谚语。地气上升为云,云彩飘向北方,则云过无雨,飘向北方至极远处,更是下雨无望。 故“云朝北极”乃上承“止极雨散”而言,意为云彩北飘,汛期雨季结束。 湿化乃布。小满至小暑期间,时雨止极方散,说明雨水偏多,云雨过多则不利于植物坐果、膨大之化,甚至花蕾早早败落。主气四之气太阴湿土主时之季,时当大暑至秋分,其中大暑至立秋时分,时当季夏,正是湿土所化之“化气”主令之时,惟有雨水适度,湿令之“化”方能正常发生作用,故以布政、布令之“布”点明之,而“湿令乃布”的一个重要条件即是“云朝北极”,云过天晴,植物之“化”方能正常起作用,是以下文有“四之气,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之语。风化为雨乃常态风温之雨,并非主气三之气时那样的暴雨、连阴雨、寒化雨。 泽流万物。不像太阳寒水加临主气三之气少阳相火时那样寒化为雨,厥阴风木加临主气四之气太阴湿土时,风湿交争,风化为雨,风温而土湿,土湿之气周备,雨泽流被于万物,正是植物长、化、成的好时节。 明日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