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380条

 新用户1258N1Wf 2022-12-30 发布于陕西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伤寒论》.第380条)。 

作者:蒋远东

本条文通过大吐、大下、大发其汗告诉我们,看病一定要有理有据、中规中矩,不能主观臆断,否则,遗患无穷;这里的胃中虚冷,极虚都是遗患。

陶节庵在《伤寒金口诀》中讲,伤寒是一个实表证,是外界的寒邪把毛细血孔堵住了,体内的热散发不出去,这个时候就要用走表的药,增强人体在表的热量,冲破闭塞在毛细血孔上面的寒邪,使体内的热通过毛细血孔散发出去。这个能调动体内热量冲破闭塞在毛细血孔上面的寒邪的药就是发表的药;这个发表的过程就叫发汗。

发汗实际上是一个调动体内热量抵抗外邪的过程,当体内的热量被调集到体表的时候,体内一定空虚。大吐是用了大剂量的催吐的药把体内的热量调集到了体表了,是把邪气从口腔在往出撵。这个催吐的药调动的实际上是胃气,这里所讲的体内空虚实际上是胃气空虚。大下的时候,下药下掉的仍然胃气,由此可见,本条讲的极虚是胃中极虚,胃气空虚。

伤寒大吐大下后,胃中极虚,医生这个时候意识到了伤寒是一个表证,表证是不可以吐下的,才重新发汗。第44条讲: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以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这个时候的医生不是用桂枝汤解外,而是用了发汗的重剂麻黄汤在发汗,即本条讲的极汗出。复是又的意思。第35条的【方解】讲,麻黄汤是一个纯阳性的药,只能在一不能再二,这里的复极汗出是用了发汗的重剂麻黄汤发汗了,故极汗出。

把这句话连起来看,本条的复极汗出是伤寒大吐大下后,在胃中极其空虚的情况下,医生又在调兵遣将。这个时候的体内已经无兵可调了,在这种无兵可调的情况下在调兵,囤积在皮下的兵马,马上就会由表而出。因为,大吐已经把兵调到上焦去了,大下已经把兵调到下焦去了,大吐大下已经把兵调到前线去了。这里所谓的兵实际上就是内热,是胃气。这个气是以水湿的形式存于皮下的,即便是不用发汗的重剂发汗,其汗也会一跃而出,现用了麻黄汤发汗了,故知其人复极汗出。

复极汗出后的表现是外气怫郁,这个外气怫郁实际上是外气怫郁在表,即在皮下的水湿之气一跃而出体外,郁 在了阳明之表了。第48条讲: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由此可见,这里的外气怫郁实际上就是《合病并病篇》48条讲的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这里的外气怫郁实际上是一个阳脱之象。因为,它是在极汗出的情况下出现的外气怫郁,这个外气应该是第20条讲: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于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如果是单纯的外气怫郁,没有汗出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第23条讲: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医生见病人阳气怫郁在表以为是热,就让病人多喝水。这里的多喝水就相当于桂枝汤方中讲的以助其汗,岂知这里的外气怫郁在表是体内空虚,胃气已脱,即胃阳已脱与外引起的外气怫郁。

须知大吐、大下的时候就已经把胃中的胃气调到上焦或下焦去了,这个时候的寒气已经占据胃中了,胃中已经处于虚冷状了;复极汗出调的是皮下的兵。水是寒性的,名北方水,北方主寒,水走下焦。此时此刻,病人多喝水,寒水就会入脾而导致脾不运化。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阳相搏,胃气上逆,其人必哕。哕者,有声无物也;吐者,有物无声也;呕者,声物并出。第74条讲: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