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抛夫弃子”,被祖国雪藏30年之久,却被世人遗忘 所有人都知邓

 新用户8926AVU2 2022-12-30 发布于北京
她“抛夫弃子”,被祖国雪藏30年之久,却被世人遗忘。所有人都知邓稼先、钱学森,唯独不知道这位女英雄,她就是中国研发原子弹的核心人物之一、“两弹一星”功臣——王承书。

王承书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从小聪明伶俐,1930年,她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班里13个新生,她是唯一的女性,让全班男生都望尘莫及,就连老师都沉醉于他的才华。

在燕京大学就读的这六年,她成了燕大名副其实的风云人物,连续三年成为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的女生。并获得学校最高荣誉,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也结识了自己的丈夫张文裕,一个是光芒四射的佳人,一个是奋发有为的才子,彼此吸引,相知相爱。1939年,他们喜结连理。

1941年,王承书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在丈夫的支持下,前往密歇根大学深造。开始进行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研究,与导师威乌伦贝克共同创建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一经发表便轰动世界,并在美国科研界也越来越响亮,短短几年里,王承书在美国拥有了堪称“完美”的生活。尽管在美国拥有更为优厚的物质生活,但在夫妇两人心中,一直有一个“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心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来时,她就迫切想要回国效力。可当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不允许他们回国,认为:“这些中国留学生回去后,一定会成为潜在的原子弹制造者!”重重阻碍下,她只好继续留在美国做研究,可她暗下决心:“我要带着一身本事回国!
到了1955年,中美达成有关协议,她与丈夫马上提出申请,在回国前的一年时间里,王承书细心整理书籍资料,为避免美国政府的检查,她将宝贵的书刊和资料,从美国陆续寄往北京,足足有300多个邮包。

1956年10月6日王承书夫妇,克服重重困难
终于带着6岁的儿子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她暗下决心:从零开始,我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热情拼命工作!

1956年11月王承书顾不上安顿好新家,就以火热的激情投入到工作,就在这一年,我国決定大力发展原子能工业,同位素分离是其中的关键,可是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面对国家的需要,刚回国不久的王承书,毅然投身于原子能事业。

1958年,我国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领导来找她,希望她能从事热核聚变技术,面对一个陌生领域,对44岁、专业已经定型的她而言,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她说:“半路改行我不怕,我愿意接受这个任务!”当天下午她就来到了热核聚变研究室,用短短7天的时间,翻译了厚厚一叠美国受控热核聚变的资料,为我国热核聚变提供了理论支持。

1961年,我国原子弹研制处于攻坚阶段,铀浓缩工厂却因为苏联撤走了技术援助遇到了困难,钱三强思来想去,认为王承书是可以承担起这一工作的最佳人选,面对祖国需要和再次转行的要求王承书只是平静地说了。
“我愿意!从接到任务的那天起,王承书的名字就从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她告别了文夫、孩子。背起行囊,为了工作时常往来于北京与大西北之间。

两年多的时间里,王承书与团队反复论证,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实验,解決了高浓铀的纯度问题,在王承书与团队的努力下,最终比苏联专家留下的原设计方案,提前113天得到符合要求的产品。为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高浓铀装料,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
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1日,王承书作为有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被邀请上天安门城楼观礼,聂荣臻元帅向毛泽东主席介绍王承书时说:她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装料做出了巨大贡献,毛主席听后高兴地说“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当国家决定筹建同位素分离研究所时,钱三强找到了王承书问她:在这里工作还有什么困难没有,没有,那生活上呢?没有。你有什么话要捎给文裕先生吗?没有。那你愿意继续从事,铀同位素分离的工作吗?我愿意!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先生溘然长逝,她在遗嘱中提到,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单位,
个人书籍和科技资料全部都送给核理化院,
点滴积攒的约10万元存款,全部捐给了 “希望工程”零存整取的7222.88元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交给了党组织。王承书将她的一切,
留给了祖国,留给了科学,留给了末来。她是一颗物理学界,闪闪发亮的星,她甘愿为了祖国,隐姓埋名30年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提供了高浓缩铀,从而被称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致敬,王承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