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做卢森堡人

 元祉心育 2022-12-30 发布于河北

文/元祉百味桃花林

世界上有座“人人都是语言学家的城市”,然而,就是这座每位市民至少都会三种语言的城市,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大文豪。

这个以语言见长的国家即卢森堡。它处于欧洲“十字路口”,夹在德、法、比三国当中,人口仅四十万,其中外籍人口占26%。其首都卢森堡市,有八万人,是欧洲金融中心和钢铁基地之一,外国人占的比例更高。

由于对国外经济的依赖性,在卢森堡,每人精通三种语言是未出娘胎就注定的。

当婴儿牙牙学语时,母亲首先教其说本国的卢森堡方言,这是国人日常交谈的口语;进入幼儿园后开始学德语和法语,因为二者是官方语言,而德语更是教学宣教的语言,不懂德语就不能跟着神父念圣经唱圣诗;小学同时用德、法两种语言授课;中学修第三门外语,如英语、拉丁语等,因为国内没有大学,要深造必须出国留学。

 在卢森堡,约定俗成的是,报纸用德文出版,杂志用德、法文出版,学术杂志只有法文。广播用德、法语,电视用法语。招牌、菜名、各种票证、车票、单据也是法文。议会辩论语言只许用法、卢两种。法庭审讯犯人使用卢语,宣判用法语,判决书用德文打印……走进一户人家,你会看到父亲在读德文报,儿子在念法文书,女儿在唱英文歌,母亲在用卢语唠叨。

对于外国人高度赞美的语言水平,卢森堡人却不以为然,他们埋怨为了谋职和生存,将大半精力都消耗在三四种语言的学习运用上,满脑子的单词、音符。

虽然他们懂得的语言多,但能够真正精通的却太少。透视卢森堡,该国之所以难以诞生一个文学巨匠,并非是其文化底蕴的匮乏,而是各种泛滥的语言阻碍其走进文学殿堂的纵深处。

术业有专攻,如果不能专一的去做一件事,就和卢森堡人没什么区别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今天看到这个行业挣钱想去试一下,明天看到那个行业赚钱也想去实现一下,就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终什么也干不好。

所以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更没有创新精神,总爱追随前人的脚步。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因此导致自己一生碌碌无为。

曾仕强教授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下来的目的,就要让你先了解自己,到这个世上干什么来的?你有什么使命?有什么任务”。

香港四大才子蔡志忠,一位著名的漫画家,从15岁开始专攻自己的爱好~画漫画一直到现在。他30岁时就已经挣得80岁都花不完的钱。他说:“我只做我喜欢做的一件事,做好它,就够了”。他的定位很早就有了,所以他知道他来人世间是干什么来的。

《庄子·人间世》中说:“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南怀瑾先生解释这句话时说,“夫道不欲杂”,这里提及的“道”不是形而上的道,而是人生的大原则。生于天地,立于人世,不管做哪一行,无论做任何事,都要精神专一,有始有终。修行之人想得自在,修成正果,须一门心思深入,方法毋杂。方法多了,智慧不及,不能融会贯通,反而一无所成。一言概之,人生中应该坚持这个大原则——心无旁骛,一门深入。

愿我们人有所精,物有所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