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把儿子当成“陌生人”,他的叛逆、厌学消失了,效果立竿见影

 伊诺那娃 2022-12-30 发布于广东

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在社会生活当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关于教育,尤其是庭教育,大部分父母都会感到头疼。无论是自己行为的塑造,还是代际关系,是子女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叛逆等行为,都会明显的影响家庭生活甚至是彼此的相处。

所以很多家长就会在家庭教育问题上下很大功夫,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孩子为人处世、与子女相处等事情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为人父母之后,在与子女相处的事情上用心也是很正常的。但很多时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相信很多家庭当中都有这种情况:父母用尽全力去操持与子女相关的一切事物,甚至恨不得什么事都替他们做了,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有时孩子依然会表现很叛逆,不服管;还有的时候则是会发现子女在离开了自己之后就无法顺利生活;还有时会发现子女只在自己面前听话一些......这其实是与子女的相处模式出了问题。

对于年轻的子女,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子女,作为家长而言,应该明确自己与他们之间相处的诸多“分寸”。

代际相处难题:青春期

青春期在人类历史上,属于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处在这个阶段的他们会遭遇许多情绪和身体上的消极情绪,同时不得不和许多自己未曾了解的事情斗争。

对于父母而言,他们眼中的子女会经历一种从“乖宝宝”到“不听话”的转变。许多父母苦于和子女之间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所以也无法太好的解决彼此之间的沟通问题。

曾经也有人试图研究过青春期的本质,比如美国的著名女性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就曾经试图研究过青春期这一现象的本质,究竟是一种生理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她在太平洋的西萨摩亚群岛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调查,研究对象是当地那些并未受到西方文明影响的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她发现在美国等现代国家当中存在的诸多青春期现象,在萨摩亚群岛并不存在。

尽管米德的研究结果在之后的学术界也受到了诸多争论,甚至遭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但她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价值,那就是青春期的许多现象是能够通过各种人为的方式和干预去减少其极影响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的相处过程之中,当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出现了问题,那么其实两方都可以去反思一下彼此的行为存在怎么样的不合理之处,然后再做出一些改正。

父母的奥义:试着放开手

在中国这样的传统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国度之中,社会关系并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外在的事物,而是已经内化到了人们的文化包括伦理生活之中。

比如中国文化当中对于庭、代际、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都有着超越了个体之间理性相处关系的影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也许在西方社会之中,父母对于子女而言仅仅是生物上的父亲和母亲,但是在中国社会之中,父母既是生物层面的,也是道义层面的,更是伦理层面的。

在此基础上,许多父母会产生一种想法:子女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自己作为长辈,作为父母就要对其负责。

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在子女教育方面也有许多传统经典以及方法论,比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很多父母忙着把自己想要孩子成为的样子强行加在他们的身上,而忽视了子女的内心当中是否愿意接受这样一种设定。


多为父母,他们的动机也十分简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这都是为了你好。”但其实我们不妨仔细的思考一下:进入青春期的子女年龄也已经到了十多岁,无论是在个体认知和精神层面都已经到达了想要独立的地步。

所以此时如果在延续之前的、对于未成年人的那种教育方式,采取大多数说教和强制性的交流手段,那么毫无疑问会引起子女的反感。

作为父母,其实可以尝试这样一种新型的相处模式,那就是和孩子“以陌生人的方式相处”。


这当然不是让两代人假装不认识,而是要更加清楚彼此之间的边界,在日常生活的相处过程之中,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越界行为,这样双方都会感到舒适。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