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们的艺术创作都经历了些什么?

 禅艺惜霜 2022-12-30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在美术馆看展览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较的作品面前更容易获得大众的关注和认同,较不像的作品则容易招来更多的质疑和否定。
这一现象反映出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人们往往对熟悉的事物自带一种安全感,对陌生的事物却容易质疑。例如在美术馆中发现了一件人像雕塑作品(图1)。

图片

▲ 图1 《大卫》局部图 

米开朗基罗 1501年

雕刻的人物动态栩栩如生,那五官精致的刻画让你站在它面前能感受到人像的情绪。由于这一人像雕塑的创作主题是我们熟悉的,并且作者把它创作得很“像”,于是我们很容易就看懂以及接受这件作品。相反,当我们站在一幅当代艺术作品面前,譬如说丰塔纳的作品(图2)。

图片
▲ 图2 《空间概念等待》
卢西奥·丰塔纳 1958年

他的作品只是在刷得特别平的画布上,拿刀子割了几个口子,戳了几个窟窿,却能卖到2000万美元以上的价格。这类型的非具象艺术家会比前者受到更多的质疑,觉得这是哗众取宠的作品,甚至有人会不屑地说:“这也可以卖2000万美元,我也会!”

逐渐地,人们开始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竟然会如此不同?谁的作品更好呢?”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问题很熟悉?在孩子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大部分家长也曾提出过:“为什么相同年龄的孩子,创作同样一个主题,画出来的作品差别如此之大,谁的才是对的?”孩子所创作的那些看上去“莫名其妙”的画面是怎么来的?每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背后都经历些什么呢?这里的症结在于每个孩子都拥有着不相同的创作过程。

创作的过程并没有多么的神秘或者高深难懂,以下简单画了个示意图,便于大家直观地了解:

图片

根据上图,我们观察到导致结果不同的因素有:认知、吸收转化、选择创作方式这三个部分。以下我们通过一些例子进行分析。

    认知阶段

认知是在作品诞生前最初的阶段,也会影响到每种事物在孩子脑海中所留下的记忆点(图3)。

图片

▲ 图3 大脑里的记忆点

因此,这个步骤是引导孩子认知事物本质非常重要的过程。以下有一个简单的自测题,可以检测一下你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没有做出过类似的引导方法。

测试背景:假如你带着4岁的孩子在花园里玩,他看到了花园里有很多漂亮的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妈妈,花很漂亮,我怎样把花画下来呢?”你的回答会是:

A.可以先画一个圆形的花心、椭圆形的花瓣、彩色的花蕊。
B.家里有本教小朋友画花的书,我们等会一起回家学吧。

C.你的想法很好,我们一起先仔细看看花是什么样吧。

通常选择A选项的家长,是将自己画花的方法传授给孩子,妈妈把花的形状概括出来告知孩子,这一做法是较为普遍的。这位妈妈有着很强的概括能力,把复杂的花朵造型概括成几个形状让孩子画下来。但这忽视了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寻找到答案的过程。妈妈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会导致孩子的认知都是成人直接加工后给予的,这个方法虽然让孩子画出一朵“像”的花,但是容易导致这个孩子以后画花的时候都画的一样造型的花。

通常选择B选项的家长,主张借助参考书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市面上的参考书中,有简笔画、素描、油画、水彩画……种类多不胜数。参考书的使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孩子掌握绘画的方法,但也因低龄段孩子普遍未形成成熟的辩证思维,如果没有专业的老师引导如何使用工具书而导致邯郸学步,逐渐失去主观的判断,阻碍个人风格的形成。例如图4:

图片

▲ 图4 儿童简笔画

简笔画在孩子幼儿园阶段非常常见:在右上角的太阳,像皇冠形状的小草,五个花瓣的花朵……但这一创作方法是孩子自身认知得出的吗?不是的,仅仅是孩子学习了那些由成人所提炼的图形而组合在一起,尽管孩子知道他眼前的太阳、小草、花朵都不是这样。这就是典型的没有认知到事物本质的表现。

通常选择C选项的家长,注重引导孩子观察,从观察中学习花的结构及花的生长特点。观察真实的对象是在认知一件新事物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如题目中的例子,通过对真实的花进行观察,孩子会注意到花的颜色、气味、花瓣形状、枝干、叶子等不同特点,也会发现花园里花与花之间的区别,提高孩子对花的认知度。孩子的认知程度加深了,在创作的时候也会有更多个人的想法。

通过以上的测试题,我们发现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开始。在认知过程中,每个孩子脑中形成的记忆点也会因认知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如何找到最合适的认知方法呢?在教学中我常常会用到以下三个步骤:

1.观察对象

观察的对象优先选择可以实地看到的,或可以通过纪录片或者真实图片观察的,避免选择简笔画或经成人提炼概括后的图形。这里的观察不是仅仅用眼睛看,观察需要结合五感(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引导学生全面地认知观察对象的各个方面。例如:我们都知道学生申请国外艺术院校需要有作品集(图5),

图片

▲ 图5 杨梅红学生的速写本内页

作品集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创作灵感来源的收集,这也是面试官可以直观了解到学生对作品创作初期的一个认知过程。

2.收集资料

通过书籍或网络搜索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例如认知德加这位艺术家的艺术特点,可以通过网上搜索德加原作的高清图,仔细观察艺术家用笔、用色的特点;接下来,搜索艺术史资料,了解德加所在的年代、国家等社会背景,这个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认知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3.探索实验

结合前两步的基本认知,可以结合所理解的创作手法进行小范围的尝试,验证自己的判断,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常常会有意外发现。

图6是杨梅红一位4岁的学员的作品,题目为《彩色的花园》。
图片

▲ 图6 《彩色的花园》Tony 4岁

第一眼看到这幅作品,你是否产生疑问:彩色的花园为什么是咖啡色的呢?这位学生在与同学们分享作品想法的时候说道,他看到花园里有很多不同颜色的花,所以在画画的时候把所有颜色都挤在自己的调色盘了,当他用笔把所有的颜色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他发现原来很多的色彩在一起会变成咖啡色!这就是孩子在探索实验中所获得的意外发现,因此我们看到作品中的咖啡色并不是纯粹的咖啡色,而是孩子所认知的“由很多色彩在一起”所得出的结果。


    吸收与转化阶段

吸收与转化是在作品诞生前经历的第二个阶段。那些已经在认知的阶段就留在孩子脑海中的记忆点会结合孩子的内在条件而连结起来(图7),

图片

▲ 图7 记忆点的连结

逐渐由点变成了线。这里影响到孩子作品差异呈现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每个孩子内在条件的差异化。这些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这三个因素导致的:

1.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的差异存在于:国家、城市、小区、学校等地区因素;和平、战乱等社会因素;干旱、潮湿等自然环境因素;山区、平原等地理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每个孩子的阅历不同。例如生活在沿海城市的孩子看见海是见怪不怪了,但对于居住在内陆而没见过海的孩子来说,当接触到与海洋相关的联想时就比较吃力了。

2.个人情绪

创作时的情绪也是导致作品差异化明显的一个要素。当创作者是心情愉悦的,他会将认知的点与美好的事物连结在一起;若心情苦闷焦虑,尽管所认知的点再美好也会因情绪低落而与丑陋的事物连结在一起,形成具有讽刺寓意的作品。

3.外界舆论

孩子常接触到的外界舆论来源包括以下方面:老师家长的一句赞扬或批评、曾经听到的一个故事、某次与同学间的讨论、拜访某位艺术家时得到的建议……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吸收及转化的过程。

    选择创作方式阶段

选择创作方式是在作品诞生前经历的第三个阶段(图8),

图片▲ 图8 选择创作方式

也是离作品完成最近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要学会选择能表达作品深层次含义的创作方式。

对此,我专门采访了杨梅红OCT PARK教学中心的雷艺晴同学的服装设计作品的诞生过程:

第一步认知:艺晴认知的服饰具有飘逸的美感,但同时“飘”又是一个瞬间的状态,这些逐渐成为她脑海中的记忆点。第二步吸收与转化:艺晴开始思考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需要定格下来才能把服饰飘逸之美留住。第三步选择创作方式:在选择创作方法时,艺晴寻找到雕塑是留下永恒之美的创作方式,也与她心目中想表达的效果切合,于是她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最终诞生了这件作品(图9)。

图片

▲ 图9 《梦境》 雷艺晴 16岁

创作方式有很多,如油画、水彩画、国画、摄影、雕塑、服装设计等。在杨梅红的课程设置中,我们考虑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一系列创作方式分类为:2D(平面)、3D(雕塑)、4D(多媒体)及艺术史论。学生在学院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系统、更全面地学习不同领域的创作方式,在创作的过程中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

艺术作品的诞生并不是一件神秘或者高深难懂的事情,它需要经历认知、吸收转化、选择创作方式这三个过程。

(1)认知:会影响到每种事物在孩子脑海中所留下的记忆点。因此,这个过程需要引导孩子认知事物的本质属性。

(2)吸收转化:在认知的阶段就留在孩子脑海中的记忆点会结合孩子的生活环境、个人情绪、外界舆论等因素而连结起来,因而导致每个孩子认知程度的差异化。

(3)选择创作方式:多种艺术创作方式的系统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出用于表达作品深层次含义的最佳创作方式。

当你看到孩子刚完成的作品时,试着不要过早地评价孩子的作品,用心去了解孩子的创作过程,聆听孩子创作过程中的每一点经历,肯定会发现很多让你脑洞大开的事情!

《early》是一本什么样的杂志?

这是一本由杨梅红艺术教育集团主办,定期展现杨梅红最新的艺术教育研究成果、理论思想、学术讨论的刊物。当中汇聚了权威的教育专家、学者,资深一线老师,集中展现了杨梅红艺术教育的精彩现场,内容丰富,观点深刻。读者朋友可以在《early》中看到许多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的心得体会,相信这些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方法和育儿经验,能够启发老师、家长从早期艺术教育的角度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助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排版/布布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