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气只会喊叫、哭闹、摔门?高段位父母,都在手把手教娃怎么发脾气

 梦中公园 2022-12-30 发布于河北

承认吧,甭管孩子几岁,他们发脾气的时候,永远都是咱最头疼的时候。

前段时间就有位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他家孩子比CC大两岁,用他的话说:

”按理说大点了,不应该懂事儿点了吗?但你就看吧,脾气比我还大。

上回就因为作业没写完的事说了他两句,人家直接摔东西、摔门。每回闹气都这样,弄得我一点辙都没有...”

同为父母,我很理解他这份苦恼;当然,站在孩子的角度讲,有情绪、发脾气也不是什么错事。

但是说句实在的,10来岁的孩子了, 如果一发脾气就只知道摔东西,或者哭闹喊叫...那多半是因为父母从来没有教过他到底怎么生气。

我把这话说给朋友听的时候,他一愣:生气这事儿还得教?

我估摸着,大部分人都是类似的想法吧。

总觉的,孩子(甚至很多成年人)发脾气的时候都是这样,各种激烈的无理取闹。

从来没有意识到,其实发脾气不是只有摔东西、撒泼打滚或是拍桌子、瞪眼睛...还有很多别的形式,甚至可以是相对平和的。

那么, 怎么才能让孩子学会“平和”的发脾气呢?

关键在于,身为父母的我们要先厘清孩子情绪背后的因果缘由,才能更好的引导他们。

PART 1

觉察自己,保持冷静

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父母,好像都很难容忍孩子的愤怒。

看到孩子发脾气,自己先变得激动起来,第一反应就是压制、威胁——“不许哭、别闹,再哭不喜欢你了!”

这或许与我们对孩子的情绪没有正确的认知有关。

我们之前说过很多次, 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孩子发脾气才有害。

因为发脾气就是情绪宣泄的一个通道。

如果情绪一直得不到释放,一层层在内心堆积,要么会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让他始终压抑自己;要么会以一种更为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这样的结果,反而得不偿失。

所以,如果我们习惯于“压制”或“以暴制暴”这种方式处理情绪,最先应该做的,反而是觉察自己。先尝试改变自己的固定思维和惯有方式。

接受「每天都会发脾气」是一个孩子再再再正常不过的行为,才是「教孩子发脾气」的开端。

PART 2

洞悉孩子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

然后,再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发脾气?

归根结底, 无非就是他们的某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不高兴了,有情绪了。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 《非暴力沟通》里,就有这样一句话:

每一种愤怒的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的期望和需求,表达愤怒,就是充分地将这些期望和需求表达出来。

你看,发脾气,其实就是用某种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提出需求。

可问题就在于,孩子还小啊,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时,情绪脑直接占领高地。

他们没有办法在此刻表达清楚自己的内心需求, 只能用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来提醒我们:我想要的其实是...

就比如前阵子,我刚从杭州出差回来的时候,CC的症状还没完全消失,虽然没有大碍,但毕竟也不舒服,何况还要坚持网课。

而DD呢,那会儿还是个生龙活虎的小人儿。

所以,对CC的关注就比DD多了些。

有天晚上,我正跟CC有说有笑看纪录片时,DD突然跑过来说:“妈妈,我要听那个妈妈走钢丝的故事!”

我一脸懵:啥走钢丝?谁走钢丝?哪来的故事?

但我还是安抚了一句:“等下,马上就看完了,看完了给你讲。”

结果他直接就崩溃大哭大喊,“我就要听,我现在就要听,你立刻去给我找来。”

然后就开始坐地上崩溃大哭,“妈妈,你讨厌!

我原本也一脑袋问号,心想,谁惹你了,真是莫名其妙,发这么大火。

结果后来C爸跟我说,刚刚你儿子喊了你两声你都没听见,他说的是《逃家小兔》。

我随即明白,是我疏忽了。他闹这一番脾气,是因为我先前太忽略他了,他不过是想要我像关心姐姐那样关心他。

再看看《逃家小兔》,讲的还真是一个“嘴上说着想逃离妈妈,其实最爱听的,是妈妈追着爱它的环节。

你们看,孩子每一种情绪背后,其实都有内在的心理需求。

看到孩子发脾气,我们最先要做的,应该是搞清楚情绪背后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身为父母,只有看到了所谓乱发脾气的“因”,才能化解孩子哭闹、喊叫、摔东西这一系列行为的“果”。

PART 3

替孩子做需求的陈述者

当然了,光看到背后的需求还不够,还要“表达”出来。

儿童心理学专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说:

“孩子任性、发脾气,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发育, 超出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孩子心理上知道我发脾气是因为某件事,但从语言能力上来说,他们还没有办法精准表达。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父母帮他们说出来。

怎么表达呢?

《亲密关系》中有这样一个XYZ陈述法,我觉得十分好用,甚至可以直接套用。

也分享给大家,即:你在Y情境下做了X,我感觉到Z。

还拿前面DD生气的事来举例,我们完全可以套用这个公式,帮孩子描述出当前的情况。

“妈妈出差了那么久,才刚刚回来...”( 这是Y,即当前的情境

“但是我光照顾姐姐,你叫我我都没听到...”( 这是X,即做了什么具体的事

“你感觉被忽略了,也想要妈妈关心你,对吗?”( 这是Z,即当前的感受和需求

这样一来,事实被精准陈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也被表达出来,他就会感觉到被理解和被接纳,情绪也便会逐渐缓和下来。

更关键的是,我们看到需求--表达需求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孩子如何发脾气」的过程。

想象一下,如果在孩子每次有情绪的时候,我们都能做到这样,他们难道不会意识到吗:

原来我想要的,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说出来...

都说孩子从来都是依着大人的模样行事,既如此,我们这个“样子”就必须得做出来。

PART 4

强调发脾气时还有其他形式

表达完需求并非结束。越是这个时候,越要趁热打铁,强化他其实可以用别的方式让我知道他生气了。

我的建议是, 不要去去批判孩子的方式,尽管他们的宣泄方式多为消极的、原始的、激烈的,但这个时候挑他们的错无异于火上浇油。

所以,不要有类似“你一生气就知道哭、一生气就摔门,像什么样子...”这样的表述。

我们只需要点醒孩子,他还有其他的选择,就够了。

比如:我们接着前面的步骤,像这样帮孩子表达出感受之后,

“妈妈出差了那么久,才刚刚回来...”

“但是我光照顾姐姐,你叫我我都没听到...”

“你感觉被忽略了,也想要妈妈关心你,对吗?”

我是这样跟DD说的:

没关系,你可以哭的。我刚刚虽然猜到了,但是我下次有可能不知道你想要什么。所以, 下次你可以直接过来告诉妈妈。

类似的情况:

  • 你觉得被冤枉了, 你可以扔东西,但是你也可以过 来找我聊天,去找爸爸聊天;

  • 你这篇字又写错撕掉要重写,你可以大喊大叫,但是也可以 深呼吸,或者 试试从1数到10

  • 你觉得我们说的不对,你可以摔门抗议,但是也可以 写下来,或者 画出来

总之,就是要让孩子明白,你所有的情绪,哪怕是愤怒的,爸爸妈妈都能理解。但是情绪表达,完全可以采用不那么过激的行为。

两遍三遍孩子没变化,就五遍、十遍…反正孩子们每天总是有各式各样的脾气要发 ,这对于咱们来说,都是教育的好机会。

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孩子总会有那么一次学会积极的表达,当他尝到这个甜头,其实也就明白了: 比起过激的情绪宣泄,这样反而更容易得到我想要的。

C妈说:

最后还想要提醒大家的一点是:

我们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和需求, 最终的目的其实是让孩子自己说出来。

所以,任何一种情绪,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开心的,难过的、愉悦的、愤怒的...只要孩子愿意开口向我们吐露,那我们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 耐心的倾听。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大人愿意听他说话,是很重要的。这个咱们前两天的文章中 《孩子有这一表现,证明你将TA养的很好》 也提到过。

当他的每次表达,都能真的被父母听见且尊重。

那么,他就会明白, 我的愤怒、我的感受、我的需求,也可以说与父母听。

我们视频号开通啦,只想看「浓缩精华」的,来找我们玩吧!

孩子一激动就打人、扔东西?谁又知道他们暴躁背后真正的痛苦呢?

不会表达需求的孩子有多亏?这个万能公式让娃告别一遇问题只会哭&生闷气

离家十多天,独守空房的一爹俩 娃,如今是什么景象?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主治医生;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公众号:CC爸妈(cc-bama)

觉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