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同志自1925年加入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以来,为共产主义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身为革命老同志,他将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直至1995年逝世。 ![]() 陈云 可以说,陈云同志直接或间接的见证和参与了,我党在革命的不同阶段作出的努力。那么,有着七十多年革命生涯的陈云同志,是在何种情况下发出了以上感慨的呢? 而中国人民的精神导师、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又是如何从一名朝气勃勃的青年学子,成长为一国领袖的呢? 初具雏形的卓越认知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远赴重洋,于2月21日11点30分抵达北京,他步伐沉稳的走下飞机。 与周总理的视线交汇在一起,等候多时的周总理也伸出了象征友谊的右手,自此,中美关系正式走入新的历史时期。 ![]() 毫无疑问,尼克松此举成为缓和中美关系、揭开世界发展新篇章的一个契机。新中国的领导人们,对尼克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而这位足以在历史课本上留下深刻印记的美国总统,也在悄悄的打量着,新中国的领导人们,特别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尼克松的心中留下了深刻记忆。
![]() 分别是传统、法理和魅力,而毛主席的领袖魅力,则主要来源于魅力及法理两个方面,延伸到毛主席的人生经历当中,则主要表现为毛主席的个人品质及领袖才能两个方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毛主席在个人品质方面的魅力,一个人的性格与他幼年的经历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而毛主席身为长子,自然承载着父亲毛贻昌的许多期望。
![]() 1906年夏末秋凉之时,毛主席在父亲毛贻昌的带领下,翻山越岭,叩响了毛主席堂兄的大门,拜在了毛宇居的门下,学习四书五经。 毛宇居是毛主席的第七位老师,他精通四书五经,博贯古今,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毛贻昌的本意,是让毛主席在此学习一段时间后,就接手自己的“衣钵”,学习做生意。 但是青年时期的毛主席,此时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在潜心研读古典名著时,经常会提出一些,与他人截然不同的观点。 有一次,毛宇居在教授学生们四书五经之时,突然想到了严子陵立下死誓,宁愿隐居也决不妥协,做汉朝官员一事。 ![]() 严子陵是东汉时期的著名隐士,他淡泊名利,多次拒绝光武帝刘秀的邀请,毅然决然的前往富春山隐居。 后世诗人及学者对严子陵的评价很高,多次称赞其高风亮节,不图名利的得高尚品格,毛宇居饱读圣贤书,自然对严子陵十分敬仰。 只见他饱含深情赞叹道:“严子陵坦然婉拒高官厚禄,甘愿隐居深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学生们听到毛宇居这么讲,也纷纷赞叹起严子陵的高尚品格来。 没想到,毛主席却摇了摇头,表示不赞同毛宇居的说法,在毛主席看来,严子陵多次拒绝刘秀的邀请,不做汉朝官员,只不过是为了引起世人的关注罢了。 ![]() 严子陵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饱读圣贤书,就应当抓住机会,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是严子陵的做法却让人大失所望。 先后几次拒绝高官厚禄,甚至连光武帝刘秀的亲自邀请也充耳不闻,文人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空有一身学识,实乃庸人也。 毛主席的观点让毛宇居啧啧称奇,莫说是放到同年龄段的学生中对比,毛主席的思想即便是和饱读诗书的学者对比,也毫不逊色,鲜少有人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严子陵辞官一事。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青少年时期的毛主席,已经有了远超同龄人的思想和认知,但若要认真的去探讨毛主席思想的奠基期,那么最不应忽略的,当属于毛主席的农民出身。 ![]() 超越常人的领袖魅力对毛主席有一定了解的人应当清楚,这位开创了新中国的伟大人物,心中最惦记的,莫过于劳苦大众。 毛主席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是农民的儿子,所以对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大众们富有同情心,从参加革命的那一刻起,毛主席的心就始终挂念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910年,毛主席17岁那年,他的家乡湖南湘潭发生了一场极为罕见的大饥荒,街边、小河旁、甚至是田间地头。 都能看见一群面黄肌瘦的饥民,穿着破破烂烂的衣裳,挨家挨户的乞讨,更有甚者,还拉起了一支灾民队伍,有针对性的去地主家抢粮。 ![]() 在生存面前,伦理、道德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为了养活一大家子,在街角开了一家粮食店,灾情开始后,成群结队的饥民们涌入他的店铺,将屯粮一扫而空。 毛贻昌虽然生气,但碍于灾民人多势众,也只能作罢。回家后,毛贻昌将一天的遭遇讲给了家人,没想到,毛主席听后,却表示:“我并不同情他。” 在毛主席看来,灾民已经忍耐到极限了,他们才是真正值得同情的对象,毛主席非常了解基层农民的生活状况,明白不是迫不得已,他们也不愿意做出危害他人的事情。 所以从革命开始后,毛主席就一心为民,始终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牢记在心,百姓们也正是看到了毛主席和全体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才愿意跟随毛主席的脚步,拥护党和军队。 ![]() 除了一心为民之外,毛主席的领袖魅力的特质还有意志坚强、胸怀宽广、不畏权贵等等,这些特质都是毛主席从青年学子成长为一国领袖的关键性因素。 但其中影响最为深远、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无异于毛主席从青年时期就树立起的伟大志向,对一个独立个体来说,拥有一个伟大的志向,是其规划未来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而毛主席自幼起,就树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志向”,他将家国情怀放在了心中,致力于拯救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众。 辛亥革命爆发后,毛主席为了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理想,决定参加起义新军,并仅仅过了半年,这次起义就不得不宣告失败。 ![]() 这之后,毛主席又领导了“驱张运动”,与同仁一起,探索过“新村试验”,但无一例外的,这些运动最终都宣告失败。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蛮横敛取,而进步人士发动的一系列拯救中华民众的救亡运动,也在三座大山的压制下,失去了生机。 恰巧在这时,十月革命的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在一系列的失败事实下,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国民党的代表人物蒋介石,将毛主席与蒋介石做一个对比就能发现,蒋介石的领袖气质完全比不上毛主席。 具体体现在处理事情的方式、思想的高度,及个人的独特性格上。 ![]() 毛主席作为最广大人民的精神导师,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他对各军队,各种类型的人才,都采取平等对待的方式来看待。 在毛主席看来,对待所有军队就应一视同仁,不应偏袒或区别对待。反观蒋介石,对待中央军和“杂牌军”的态度是各阶层人士都有目共睹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毛主席的胸襟和气魄远不是蒋介石可以相提并论的。 重庆谈判时,蒋介石的小心思被毛主席一眼看穿,他大手一挥,毅然前往重庆,击碎了蒋介石泼脏水的企图。 此种胸襟,此种气魄,无不让人为之震撼。 ![]() 可以说,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开创者,作为中华人民的精神导师,时常以自身领袖魅力引导民众跟随他的身后,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熟悉党史的人都很清楚,毛主席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是逐步确立的,并且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和漫长的过程。 然而在毛主席参加革命的初期,一个人却早已预知到了毛主席未来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此人就是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柳亚子。 那么,柳亚子与毛主席究竟是何种关系,又是依据什么得出毛主席领袖地位之结论的呢? ![]() 毛主席与柳亚子 以诗相交情更浓柳亚子,是苏州吴江人,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毛主席的党外朋友之一,两人在政治、诗词上有着许多共同话题,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这份友情显得尤为珍贵。 1926年5月,毛主席和柳亚子相识在广州珠江畔,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政治和诗词上有着许多共同语言。 毛主席也很乐意和这个学识渊博的诗人一起,品香茗、谈古今,畅想未来。 广州珠江畔初次相会后,两人为了心中的思想各奔东西,此一别,就是十余年,虽然两人相处的时间很短暂。 ![]() 但无论是毛主席还是柳亚子,都对那短暂的会面念念不忘,尤其是毛主席,还写了一首诗,将其与柳亚子的相处称为“饮茶粤海未能忘。” 而谈起柳亚子关于毛主席领袖地位的预言,则要回溯到那遥远的1927年,当时,中国革命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央中央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 决定召开“八七会议”,并在会议上确立了“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而毛主席则作为中央特派员,前往湘赣边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秋收起义。 此时,距两人初次会谈,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政治上相谈甚欢的毛主席和柳亚子,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 柳亚子 1929年春,对蒋介是失望透顶的柳亚子,写出了著名的《存殁口号六首》,公开赞扬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时的英姿,并将全部希望都放在了共产党的身上。
柳亚子作此诗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夸赞毛主席和孙中山是“中国的列宁”,并领导人民发动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柳亚子是中国第一个预见毛主席领袖的文人,他的《存殁口号六首》也是最早歌颂毛主席功勋的诗作。 ![]() 对柳亚子而言,虽然他和毛主席只有极为短暂的交谈经历,但是他却从毛主席的谈吐中发现了毛主席思想的不平凡之处。 秋收起义前,柳亚子因为和蒋介石的错误思想产生了严重分歧,便在广州会议上公开斥责蒋介石,并下定决心,全力支持共产党。 1927年,毛主席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秋收起义,这让柳亚子又一次看到了毛主席卓越的领袖才能。 1932年,毛主席正处于艰难之中,柳亚子为了鼓励毛主席,再次提笔,作《怀人四截》,以勉励陷入低谷期的毛主席。 ![]() 这些诗作从精神上给了毛主席极大的支持,建国后,毛主席仍会时不时的抽出时间,和柳亚子畅谈人生。 那个年代的友情大抵如此,书信虽慢,却饱含真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