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道[197]-第191篇:重家庭、遵孝道,对“部落”的和谐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赵站长的博客 2022-12-30 发布于北京

第191篇:重家庭、遵孝道,对“部落”的和谐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本节摘自原创书籍《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园!》第四部分:文明4.0--重返家园 (续前节)

二、重家庭、遵孝道,对初心部落的和谐与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千万不要小看家庭和孝道的重要性,不要以为它只是传统文化中的说教,不要以为它是可以丢进历史垃圾箱的陈词滥文。对现代人类的诸多问题寻根溯源,可能更多是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刚刚出发时的样子,和曾经最简单朴素的想法。不肯回头,则一切问题都几乎无解!

1、现代人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很大程度源自于远离了家庭,或者脱离了类似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

前面讲了,在家庭或氏族内除了长幼地位不同以外,你能时时感受到族人之间、村民之间、玩伴之间的平等、对称、互助、共生、透明、极简、限利为特点的关系相处模式,这类相处模式会让你自然安心、减小压力和贪欲。但在其他不少场合,当你脱离了平等与互助的环境,当你感受到诸如层级感、不对称、不透明、竞争互斗、规则复杂、利益冲突的相处模式(包括某些夫妻),就会让人感觉不安全、更焦虑。

因此初心部落只有回归到类似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全面回到人类最初的关系状态,才有可能改变人们“更焦虑、利熏心”的现状。

这就是为何要推崇“部落回归”,因为部落就是大号的家庭,五类共同利益者均为族人、家人。

把公司的“五类利益相关人”都真正看成是部落大家庭的族人、看成共同利益者。既然是大家庭,那么初心部落需抛弃“封闭的层级关系”,迎来“开放的网状关系”,让族人的“互助关系”优先于客商的“甲乙方关系”,才能平衡五类族人的利益、弱化利益矛盾,从而构建一个稳固而忠诚的族人部落。

2、是否重视家庭,将影响人类正常繁衍、孩子的心理健康。

大约在距今6000-4000年前,人类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后,父亲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第一次被稳固下来,父亲终于可以第一次笃定的确认哪个孩子是自己亲生的了,从此父亲就不惜余力的和母亲合作一起照料培养自己的亲生孩子,而不是由整个氏族分散式的共同培育所有孩子。于是孩子们的受教育时间越来越长,人类文明由此开始启蒙发展。

因此,人类从大氏族进展到固定的小家庭的产生带来三个好的影响:受益最大的自然是人类的后代--孩子的成长。其次是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小生产单元”,家庭成员合理分工、内外有别,各安本分,有利于劳动效率的提升。第三是由于父母超长时间的抚养亲生儿女,就带来儿女的反哺--照护老父母,儿女们普遍的反哺行为,又会促进年轻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将来着想,愿意生育并更好的培养子女,从而形成智慧生物繁衍与老少相互照护的良性循环。但这种自人类文明启蒙时期开启的良性家庭关系,在最近一百来年来,被快速削弱、关系变淡,我们亲手抛弃了各自的“小伊甸园”,自己却不得而知,还以为这是时代在进步。

当下推动商业帝国的运行、托起GDP的四种底层力量:利益、贪欲、荷尔蒙、多巴胺!大人们都“兴奋的”沐浴在这四种力量中,却忽视了最亲近的、看似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家庭港湾与成员关系。具体表现为,不少国家的离婚率已经轻松超过50%,很多国家少子化倾向严重、生育率断崖下滑,下降至不到2 .1的正常更替水平。此外,在一份对一万多名大学生进行的调研中,发现其中13 .3%有自杀意念,中小学生有超过20%的人存在异常心理问题,而大多数心理问题的产生来自于成长阶段,与家庭有关。在我小时候小伙伴们很少听说有父母闹离婚的,也极少听说有抑郁症、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的孩子,我们和小伙伴都“玩疯了”,哪有闲功夫去“抑郁”?但现在的生活条件变好了,信息过于丰富,手机电脑人手一台,大人们反而更焦虑,夫妻感情更淡漠,而孩子们更容易抑郁了!

随着传统家庭的渐行渐远、夫妻隐藏利益博弈加深、家庭分工淡化之后,孩子们不出意外的成为最大受害者,而原本安定的社会环境最终也因此受到反噬。

3、是否重视家庭,影响到男女天然的和谐关系及家庭成员幸福。

当男女表面上趋向所谓“平等”,当传统家庭的夫妻分工方式被抛弃,男女婚姻关系与婚姻产生之初的设计诉求相比,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家庭成员已不再是传统的“稳定的最小生产单元”,而是各自为“经济独立”、“自立自强”而战。在“只羡金钱不羡仙”的欲望时代,对家庭某些很重要的付出却得不到社会认可,人类原本最重要的事却无法用金钱来计算(如生育哺乳、教育孩子、家务、照顾老人等等),夫妻在家庭里的地位竟然也与金钱挂钩。家庭成员(尤其是女性)毫无办法只能丢弃部分家庭事务,去同样工作争取收入,甚至还要“双肩挑”。在“男女平等”的口号的光环下,在人猿演化史上第一次出现“阴盛阳衰”现象,雌性被逼无奈的更加刚毅,雄性却趋向文弱或“娘炮”,部分现代女性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像现在这样辛苦又焦虑,尽管也有人把这称为“进步”、女权解放。

随着家庭传统的稳定性就被打破,部分男女突破了“婚姻家庭”这个人类主观意识规则的束缚(如婚姻道德),又回到被非主观意识控制的原始时代(如被荷尔蒙或多巴胺控制;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自由与解放呢?)。据相关数据显示,仅中国每年做亲子鉴定的人数在每年以20%的增速逐年递增,好似又回到了六千年前男士难以或者无需确定孩子是否亲生的古老时代,世界范围内未婚生育或离婚造成的单亲家庭所占比例在3%~11%之间,还有提升趋势,这都好似又部分回到母系社会(也有随父单亲的)。

对于一些人来讲,家庭也许不再是可以休憩放松的港湾,而是又一张带给别人看的“面具”而已。之所以还必须举办热闹非凡的婚礼,只是因为别人到了年纪都要结婚、都举办了热闹的婚礼,热闹非凡与海誓山盟越来越像逢场作戏,以博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之所以要生孩子,只是因为别人都在生孩子,父母也要求生孩子。之所以呕心沥血培养培训孩子考名校,是因为别的父母都在培养孩子考名校。婚姻的所有“配套工作”好像都在“内卷”,不得不做,但请想想还有多少事是夫妻发自纯粹初心、自觉自愿行动的。而自古以来婚姻的本质和作用到底是什么,已经少人记得,人类发展史上最稳定、最幸福的男女相处关系模型就此变形,甚至被利益化。很难说,这还会是文明的进步。

记得仅仅在几十年前,我亲眼见过许多极其简陋的婚礼,婚礼上没有大摆酒宴、没有戒指、没有海誓山盟,只有单纯和腼腆,只有心有灵犀、无需争论的家庭分工。虽家境十分艰苦,对下生养三五个孩子却是常态,对上能尽心尽力照护老父母直到终老,鲜有怨言。在携手经历几十年的风雨后,他们却真的能做到像当初祝福里说的那样白头偕老、相濡以沫、牵手黄昏,很少听说上几代人有中途离婚的,老后继续安享儿女对自己的照护。一代一代的责任周而复始的传承,直到最近几十年,奇异的不生养、也不赡养的现象才普遍出现在人类社会。

女人像茶,男人像水,纯粹的婚姻就像茶与水融合浸泡。热情的水让内敛的茶叶焕发出应有的芬芳和舒展生机,茶在水中舞蹈,那清纯的茶叶也慢慢让清水改变了味道,变得更加成熟厚重和清香甘醇,几千年来的婚姻原本应是简单清纯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话糙理不糙,也是一种对淳朴婚姻的另类写照。但当婚姻关系掺杂过多地位、金钱与利益等元素后,就像在茶水里人为添加了糖、奶、咖啡因,同时还丧失了茶水应有的温度,于是便失去了茶水原有的简单与清香,短期喝感觉过瘾很爽,但长期喝就会让人得病,“七年之痒”不就是这样引发的吗,这不就是当前某些婚姻状态的写照吗。

古人极少为自己身处的婚姻所纠结,极少在典籍里看到“休妻、和离”的事情,但为何现在太多的男男女女正为婚姻所困扰和纠结?那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已死。

4、是否重视家庭,将影响所有人的晚年幸福。

秉持个人利益最大化各自为战的夫妻,假如夫妻无法实现相濡与沫,没有利他融洽的家庭环境,没有互助为纽带的家族氛围。那么在多年耳濡目染之后,更有可能培养出精致、利己、浮躁的下一代,而较难培养出懂爱、感恩、厚积薄发的青年。这样的下一代,假如遇到反哺照护老父母和自己事业发展十分矛盾时,你猜孩子将来会优先选择哪一个?每个家庭夫妻的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请您先别急着回答,请先观察你身边十几年来的案例。先不要为孩子找理由推脱,想一想父母20年如一日抚养子女有没有找理由推脱,父系社会以来儿女要给父母养老,有几个人找理由推脱。

假设将曾经为你付出过的、所有需要你去真心感恩的人按优先级排序,您认为排在最前的应该会是谁?假设某人的善良与感恩,更多的交给了对自己付出并不多的人,而为自己付出最多的人却被晾在一边,那么此人的善良与感恩之心是真挚的还是伪装的?伪装的目的又是什么?“优先照顾好曾经为自己付出最多的人”,是智慧生物展示善良的基石,否则世界都会因此颠倒和变得虚伪,但如今正是变得逐步虚伪。人性的真挚展示,需从对待父母开始,否则极可能仅是利益权衡下的伪善。

《论语·里仁》写到“父母在不远行,远行必有方”,以及"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古训,这些是几千年来即使在不同民族但都基本相同的家庭伦理,直到近百年来才被逐步抛弃。有的人说,养育儿女不是“做生意”,父母带儿女长大,只需享受这份相伴成长的快乐,而不要自私的奢望儿女将来给什么赡养回报。乍一听好像说得有道理,父母心胸要宽广而无私,值得敬仰,但细细一想却惊出一身冷汗:因为这个思想相当于否定了几千年来亿万人类父母的小小“奢望”,把他们都按在“自私”的搓衣板上摩擦。他把人类父母看做像花豹、羚羊一样,对待孩子“只需精心哺育、养大既走、生养继续、老死不相干、无需护老”的动物伦理形态,从而全盘否定了人类最初原本"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家庭内部互助形态。

照以上说法,当年轻人都发现,原来自然生育只是“基因程序陷阱”,人类和花豹羚羊一样生孩子原来是“养大既走、没有养老”的,那么聪明的年轻人会如何应对这个人生选择呢?聪明的读者一定想到了,那就是“不生”,在各项鼓励“房事”却狙击生育的“伟大发明”问世后,人们竟还可以做到“爽歪歪、却不生”,直接把“基因自动繁衍程序”给整懵了。是啊,还有那么多既好玩又有价值的事情等着我去做,那我干嘛要为人类生孩子呢?

所以,在现有家庭关系淡漠、不予养老、利己优先、科技加持的大环境下,低生育率问题几乎无解!现在仅从降低一点育龄青年的生活、工作压力,提高一点生育补贴等入手,不可能根本解决低生育率问题,因为多数人没有看清这件难以启齿的事情的本质。假如老人们已不能再从儿女那得到照顾和幸福,那么就不要奢望生育率会提高。

假如现代人甚至包括老人自己,给子女找出了一百条合情合理的不养老不护老的理由,把养老责任从家庭合理合法的交给了社会和老人自己。那么造成的现实结果是,“眼见为实、担心未来”的部分年轻人可以找出两百条更加合情合理的理由少生育,甚至拒绝生育抗拒婚姻,在若干年后人类的繁衍重任极有可能要交给“试管机器”和社会。一个对上不养老,对下不生育,日益紧张的自己逐步远离了亲情的温馨,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社会是不是已经生病了,谁又是这场百年流行病的受益者?您受益了吗?

如此这般之后,家庭与社会问题无法逆转的显现:加速老龄化、老无所依,甚至即使有儿有女的老人,竟然也会孤苦无依,还美其名曰“有社会来照顾”。其他人的照顾给老人带来的安心和快乐,都不如在亲人儿女的陪伴下来得更强烈和深厚,儿女的每一次呼唤和抚摸都会带来满满的回忆和满足,这就是血缘所隐含的巨大力量。而我们却选择性的忽视了这些,明知故犯的找各种“合情合理”的理由削弱了这些血缘纽带和亲属责任,把所有亲人包括自己悄悄推向一个“无缘社会”,几十年来在这种“无缘”的大趋势下,人人都将是受害者,将来无人幸免。

那些老来并不富有,无法再继续劳动,又没有话语权的老人是十足的弱者,假如他们还失去了子女的关爱,就更加孤苦伶仃。假如到了生活已不能完全自理,那么这批老人可能是世间最为悲凉的一批人,他们共同的标志是那忧郁无光的眼神,仅有在儿女前来探望时才会泛出一点柔光。讲到这,对于身体健康的人估计还没找到感觉,但这些老人的现状可能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当我们将孝道、护老、父母在不远行等等思想全都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那么在我们老后就注定要接受上一代人落幕时同样的感受和眼神。

回归的初心部落,能任由这些事情发生吗?

我是一位70岁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学习体验与分享(其中会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话并结合我的一生体会与经验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谢!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与我联系,我会妥善处理,谢谢!)我写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应注意的事儿!退休后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广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更多文章请参看http://www.赵站长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临与指教哦^0^!欢迎大家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