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最可爱的人

 天下文学文摘报 2022-12-30 发布于山东

家乡,是割舍不断的情感;家乡,有说不完忘不了的人和事。

9月24日,家乡的朋友在微信中发了一条信息说“姚国富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看了这条信息后,我和夫人都感到很突然,很惋惜,很悲恸!我俩商量,我去送姚国富最后一程,表达我们对他的怀念之情!

姚国富,今年71岁,是我的家乡-奈曼旗章古台苏木桥东村(现为大沁他拉镇桥东村)的乡村医生。1968年初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当了农民,那时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到农村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而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回到村里参加劳动就没有名字,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待遇,后来民间给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回乡知识青年”。我们村当时有两名初中毕业生和一名高中毕业生。姚国富是高中毕业生,参加一年多的农业生产之后,他被选送到旗里举办的“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培训班结束后,他回到村里当了一名村里的赤脚医生。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我和姚国富属同一时代的人,年龄他比我长三岁,可从乡亲的辈份上论他叫我二叔。我说姚国富的事儿,在今天看来都是很平常的、没人爱听的。但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可是非常的不容易,就是放在今天来看也是十分的需要和推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生活的桥东村还是一个交通不便、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的沙区小村。就医看病自然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大难题。就连平时的头疼脑热在村里也很难及时买到药、打上针。一些人在家里备上一些十分有限的安乃近、正痛片、四环素之类的药,以紧急情况下使用。村里的妇女生小孩,我们村有两个年龄较大、有经验的老太太来接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姚国富成为了村里的赤脚医生。开始时,村里出钱买一些日常急需的药品,他就装在自己的卫生箱里。谁家有人病了,不论深更半夜、刮风下雨,背起卫生箱前往病人家中望诊号脉、服药打针、唠嗑疏解,解除病人的痛苦。遇到大病,他会告诉病人家属将病人送到旗医院医治。

农村妇女生孩子是一件大事难事,姚国富又成了一位接生员。这在那个年代,不论对他,还是对产妇和产妇家属都需要冲破旧观念束缚,以极大的勇气接受这一新的接生医生和接生方法。正是姚国富的勇气和医术,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风俗习惯,用先进的科学的方法护佑着新生命的诞生。在实践中,他的医术越来越精湛了。给婴幼儿打针,有时需要打头皮针,这是一个要求较高的操作技术,姚国富硬是学会了,而且操作非常娴熟准确。静脉输液,基本上一针一准。一些小的手术,他在自己家的医务室就能开刀、缝针、拆线。他那干农活的一双大手,做起这么精细的技术活是那样的准确,也算很神奇了!他虽已七十岁,但凭着手感的触摸就能准确无差错地扎好婴幼儿的头皮针、静脉输液针,在农村牧区来说也算是手法高超了。

姚国富是一名乡村医生,他所做的一切在人们的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在悄无声息的变化中,在人们的轻松聊天中消除着人们因病痛而产生的恐惧和担忧,传递着温暖和希望!

作者:王宝湖

摘自《通辽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