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图源:《他乡的童年》截图 豆瓣有这样一部高达8.8分的育儿纪录片,叫做《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曾是全球唯一驻巴勒斯坦加沙地区的战地女记者,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她充满了困扰和疑问,她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下一代沟通。眼看着中国父母们对教育普遍焦虑,大部分孩子都在按照同一种方式长大,她不禁想到:他乡的孩子又是怎么长大的呢?为此她走访了日本、芬兰、英国、印度、以色列等国家,展现了不同国家的教育方式。
芬兰:没有考试的国家 芬兰是这部片子中最特别的国家,这里的学校简直和中国天差地别。 “我们没有考试,三年级没有任何考试,四年级也没有,因为我们想要避免竞争、任何形式的竞争。我们唯一评估的,不是他们在学科中学了多少知识,而是他们如何学习,如何自己学习、如何搭档学习,如何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这里不仅没有考试,也没有数学、语文这样的学科划分,更没有任何规训。 上课吃零食,下课倒挂在桌子上,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老师不看重学生的成绩,甚至不看重一个人的能力、擅长的才艺。“哪怕我们中某个孩子,不擅长数学或者科学,又不擅长艺术,但他们依然能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能是为人公正、有创造力、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或者很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同情心……” 周轶君采访了两个小男孩,问他们:“在这里什么是成功?” 其中一个答:“这里没有成功,如果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你已经算是成功了。”另一个则说:“这里每个人都一样的好,没有人是最好的,大家都是平等的。” 在片尾,老师带领小朋友去老人中心做活动,其中有一个画画的环节,周轶君也参与其中。 “这(指会不会画画)不是重点。每个人都可以画,这些画不是用来彼此竞争的,所以可以用更有创意的方式去看事物,可以在纸上自由地表达自己。” 从小被竞争枷锁束缚的周轶君总被父母、老师告知“你这不行,你那不行”,以至于她做事情常常害怕错误、落后、出丑。为了避免这些尴尬,她选择压抑自己,久而久之忘记了如何像个孩子那样,无所顾忌地自由表达自己。诚然,这种无竞争教育更多得益于社会的高福利保障、国家给教育的自由空间,毕竟“全球最幸福国家”的称号可不是白叫的。 这里的新生儿会收到来自国家发放的“百宝箱”,其中育儿物品多达63种;学校的午餐永远免费;妇女产假长达3年,在家待着也可以拿至少80%的薪资;对妇女和孩子包容度极高,在芬兰,妈妈最大。在这种大环境下,国民心态都很平和,社会很公平,没有竞争,钱和地位根本不是芬兰人认同的成功指标。 但凡事都有着两面性,高福利社会让芬兰人的生活太过容易,孩子们也因此丧失了曾经民族性的“西苏”精神。缺乏竞争的社会能否一直这样安稳进行下去,是芬兰教育者现在的担忧。 英国:重视体育的精英教育 与芬兰相反,英国所崇尚的精英教育应该是和中国最像的,志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英国更注重其中“体”的培养,这里学校常见的情况是,最受欢迎的往往不是成绩最好的孩子,而是体育出色的学生。 英式的精英教育包含了英国人对绅士礼仪的古老传统,他们认为礼仪不仅是外表装扮,更来源于身体健壮带来的自信感。因此让孩子们快乐地玩耍,是一种内在的礼仪,是一种团体化的表达,是社交圈层的工具,更是建立自信很重要的一部分。每个英国孩子都要学习马术,但老师想教他们的远不止这项运动本身,还有如何与自己的马建立联系,如何表达自己和倾听队友的想法等等。 片中的骑士华天还说:“体育让人自信,而自信就是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当然除了马术学校也鼓励孩子利用课外时间,广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学校早晨7点多就有学生过来学校游泳、练习乐器;有的学校艺术教室全天为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行决定研究学习什么兴趣爱好; 老师介绍道:“其实体育最基本的就是玩,很多家长习惯把体育想得很高,但其实体育是你每天都可以做的事情,没有小孩不会玩。这些孩子很少将来会把打板球作为职业生涯,但是不妨碍他在小学和中学时期享受打板球的乐趣。”没有目标感、没有胜负欲,孩子在自由的选择中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而英国人也有着和我们同样的焦虑,精英教育使公学与私校变成了提升一个人社会阶层的基本“入场券”。即使多年来,政府不断提倡教育改革,也在社会包容性上做出了努力,可却没有有效地改进从教育阶段就开始的“阶级分裂”事实。精英教育的确是很美好的,但却也是一种不平等的存在,一直都是英国民众抱怨阶级固化的主要原因,内卷与焦虑皆由此而来。英国政府的社会流动委员会(Social Mobility Commission)表示,英国社会流动性“停滞不前”,一个人的出身极大地决定着他未来的职业生涯。 印度:混乱中的Jugaad文化 提起印度,很多人脑子里会浮现出网红刘墉的那句:“干净又卫生啊,兄弟们!”这是对印度的一种调侃,实际上这里给人的感觉总是脏、乱与无序。 然而在全球500强的公司中,有30%的公司是由印度人担任CEO的,甚至最近当选上英国首相的苏纳克也是印度裔。纪录片中译者认为Jugaad硬要翻译的话,就是——替代方案。 印度由于贫穷,资源匮乏,一些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另寻替代的办法,比如没有淋蓬头,他们就在铁桶上戳几个洞。在如此的混乱中,培养了他们在每个困境中寻求新的解法与秩序的思维。而Jugaad文化在教育上,则体现为:不接受正确的答案,即所谓的标准答案。即使自己的答案还不太成熟,也要积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边行动边思考,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哪怕只想到了一半,不会等想完美了去做,我会马上去做。只要我想的不一样,那我就要质疑你。”“在任何好大学,挑战老师是课堂重要的一部分,一个课堂上,老师被挑战了那么这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在不断地辩论中,最终就会找到一个答案,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没有了统一的答案,让印度人脑洞大开,他们善于思辨,哪怕思维逻辑不够缜密也会优先表达出来。而这种在混乱中制造秩序的能力也是一个成功的CEO所必备的,在纪录片中,周轶君采访了一位在知名企业从事领导力培训的主管,他谈到: “印度是最没有规则的,所以印度人才擅长管理不确定的事情。我去过很多次中国,中国人擅长完成事情,但不像我们印度人这么能言善辩。印度人不羞于表达意见,即便这些意见只是考虑了一半,印度人不会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而是开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完善它。”印度是混乱的,也是多姿多彩的,然而印度的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令人称道。 在混乱与落后之中,他们只能依靠个体的努力去改变,让个体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由此成就社会进步的动力与希望。除此之外,还有集体纪律大于一切的日本、鼓励创新与宽容失败的以色列,以及导演最终回到中国探讨我们的教育与未来。如果大家喜欢我们可以在下篇文章中继续讨论,只不过当我们在看别国教育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看什么呢?《他乡的童年》其实立场很客观,不卑不亢、不推崇盲目效仿、也没有妄自菲薄,正如古人云:取其所长,避其所短,那些出发点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值得每一位父母去了解,思考。而对于“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不必去寻求一个标准答案。不同的教育才能造就出不同的孩子,有了鲜明且独特的个性,未来才会充满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