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数学知识点解读与学习策略57——对应思想

 慢点数学 2022-12-31 发布于江苏

小学教材中没有给出对应的定义,只是在建立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蕴含着对应的含义。如比多比少时,学生通过一个对着一个的摆或连线活动,便体会着对应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便可以理解“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在倍数、分数解决问题中,抓住量和率的对应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等等。

植树问题是研究植树路段的全长、间隔数(段数)、棵数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基本分为两类:直线植树和圆形植树。

解答植树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直线植树

两端都种

棵数=全长÷间隔+1

两端都不种

棵数=全长÷间隔-1

只种一端

棵数=全长÷间隔

2、圆形植树

棵数=全长÷间隔

对于直线植树问题,虽然总结出计算公式,但在实际练习时,学生常常分不清该加1、该减1,还是不加不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得出结论,而没有挖掘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与思想方法,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结论,因此在进行综合练习时产生了困惑,造成了混淆。

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找到规律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一一对应,并用这种思想指导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有一段路长1200米,在路的一边每间隔3米种1棵树。问可以种多少棵树?

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用1200÷3=400,也就是1200米里面包含400个3米。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在路的一边每间隔3米种1棵树”,就是对应400段中的每一段都植一棵树,假设都种在段首,这样就植了400棵树。如下图:

这正好是只植一端时段数与棵数的对应情况,是其它两种情况的基础。当两端都种时,只是在最后一段的末尾多植一棵而已,并不影响前面的段数与棵数的对应关系。至于两端都不种,就是把与第一段对应的1棵去掉,其余各段与棵数的对应关系也不变。

理解并掌握了这种对应关系,至于计算公式还有必要去记忆吗?

南京大学教授郑毓信在《“植树问题”教学之我见》一文中指出:植树问题真正重要的是“一一对应”这样一种数学思想。对两端植树、只一端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三种情况的讨论,一定不能落脚于规律和计算方法的机械运用,而是要引导学生利用间隔()与树()这两者之间存在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而根据所谓的“加一”、“减一”等法则知识针对具体情况做出适当变化,从而实现思维的灵活性,即如何能够依据基本模式并通过适当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利用对应的思想是理解植树问题点段关系的根本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