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军事战争史-222》两次巴尔干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2-12-31 发布于上海

两次巴尔干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两大军事集团积极备战的情况下,1905—1913年之间,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爆发,其中有190519081911年的三次摩洛哥危机,1908—1909年的波斯尼亚危机,1911—1912年的意土战争等,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抗逐渐升级。1912—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导致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空前集中、尖锐,巴尔干地区成了欧洲的火药桶,局部战争向世界战争的转化已经不可避免。

巴尔干地区之所以成为欧洲的火药桶,与这一地区的战略位置、历史渊源、民族构成密切相关。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控制了巴尔干地区,就可以控制黑海、地中海,控制通往东方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19世纪以来,统治巴尔干地区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已经衰败到行将崩溃的地步,欧洲列强从各自的海外战略出发,竞相争夺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到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地区已经成为列强利益最集中、战略冲突最尖锐的地区。远东的失败使得黑海成为沙俄向欧亚扩张海陆力量的唯一出口,而要控制黑海就必须加强对巴尔干地区的影响;由于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修筑权,德国在巴尔干有了直接的利害关系;英国竭力保护经过苏伊士运河到印度的航线,这就使得英国对于能直接威胁这条航线的巴尔干地区十分关注;奥匈帝国则一方面竭力阻止沙俄南下,一方面力图占有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镇压汹涌的南方斯拉夫民族解放运动。

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外,巴尔干地区本身还存在着尖锐的民族矛盾。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前,希腊、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等国已经从土耳其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但马其顿地区、色雷斯地区、阿尔巴尼亚地区还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之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则被奥匈帝国所控制。进入20世纪后,巴尔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高涨。尤其是1911年意土战争爆发后,土耳其遭到沉重打击,这就促进了巴尔干地区独立各国联合起来完成民族解放事业。191231日,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同盟条约,512日又签订军事专约。其中军事专约规定:一旦发生对土耳其或奥地利的战争时,塞尔维亚应派出10万到15万人,保加利亚应派出20万人。19125月到10月,保加利亚又与希腊签订了同盟条约和军事专约,规定一旦爆发反土耳其战争,希腊派出兵力12万人,保加利亚派出30万人。在这以前,门的内哥罗也先后同保、希、塞之间达成了关于共同对土作战的口头协定,这样,针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军事同盟便建立起来了。

1912109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土耳其宣战,接着,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也先后参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四国同盟军共50万人,土耳其军共40万人。在同盟军的猛攻下,土军惨遭失败,迅速向掩护首都伊斯坦布尔的防线退却。保加利亚军队推进到伊斯坦布尔外围,希腊占领了萨洛尼卡,塞尔维亚横扫整个瓦达河上游流域、新帕扎尔州和阿尔巴尼亚北部,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土地几乎全部丧失,只是在伊斯坦布尔、亚得利亚那堡、雅尼那、斯库台等处城堡抵御着巴尔干同盟军。1912113日,土耳其被迫请求大国调停。

由于大国矛盾的存在,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不可能仅仅是交战双方的事情。土耳其的请求立即得到了对巴尔干地区野心最大的俄奥两国的响应,而大国的插手,又助长了局势的复杂性。奥匈为了阻止塞尔维亚在阿尔巴尼亚地区向亚得里亚海的扩张,以局部动员、陈兵塞尔维亚边境相威胁,要求塞尔维亚立即从阿尔巴尔亚撤军。奥匈的军事行动得到了德国的支持,德国向奥匈表示,对它们之间的同盟义务信守不渝。威廉二世甚至夸口说,他"甚至连世界大战也不怕,并准备同协约国的三列强作战"。俄国则支持塞尔维亚的要求,法国也保证它对俄国的支持,表示如果德国参战,法国一定要履行自己的义务。

这样一来,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之间的矛盾一变成为俄法和德奥之间围绕塞尔维亚问题上的冲突。由于俄国对于战争尚无充分准备,力求避免与德奥同盟集团发生军事对抗,不得不做出让步,劝说塞尔维亚放弃占领亚得里亚出海口的要求。德国对俄国的让步采取进攻政策,公开声明一旦奥匈受到"攻击",德国一定要履行同盟义务。但英国却明确向德国表示:如果俄法与德奥双方发生战争,英国不会中立。面对这个现实,德奥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军事力量,转而寻求谈判解决。19121217日,列强的大使级会议和交战国会议同时在伦敦召开,大使级会议起决定作用。会上协约国支持巴尔干各国,德奥支持土耳其。会议通过了建立阿尔巴尼亚国家的决议。巴尔干同盟国并要求土耳其交出亚得利亚那堡、雅尼那、斯库台的要塞,要求土耳其放弃爱琴海上的各岛屿。然而土耳其在德国的支持下拒绝交出亚得利亚那堡等地。19121221日,俄国通知土耳其:如果因土耳其坚持不交出亚得利亚那堡而恢复战争行动,俄国不保证恪守中立。俄国军队并向高加索地区集结。德国则警告俄国:它将把俄国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看作是对欧洲和平的威胁。

由于得到大国的支持,交战双方寸步不让,191323日,双方战火再起。土耳其很快又遭到了失败,不得不再次求和。19135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国签订伦敦和约,将依诺斯——密地亚一线以西的属地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各国,它在欧洲仅仅保存了该线以东的小块土地,即伊斯坦布尔在内的黑海海峡以西的一块土地。关于阿尔巴尼亚和爱琴海问题,留待列强解决。

对于协约国和同盟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也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以战争相威胁的一次交锋;对于各军事集团内部来讲,则是各自力量的一次集结和考验。可以看出,虽然在巴尔干问题上有各自的甚至是矛盾的利益,但协约国军事集团还是能够统一行动,互相支持,履行各自的军事义务。至于同盟国集团,德国虽然表示了对奥匈的忠诚,奥匈在许多问题上却并没有与德国站在一起。如在压迫土耳其交出亚得利亚那堡问题上,奥匈没有与德国一起支持土耳其,却参加了协约国对土耳其施加压力的集体行动。

对于德奥军事集团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还有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削弱了它的阵地:巴尔干军事力量的改变使得奥无法再依靠土耳其牵制俄国的高加索部队,相反,一个协约国支持下的巴尔干同盟的存在,却直接威胁着奥匈的后方。这就意味着一旦大战爆发,德奥必须从加里西亚同俄国作战的前线抽调大量军队到巴尔干战线。而这势必对德奥的整个战争计划产生严重的影响。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战略格局,德奥两国开始利用巴尔干同盟在分配原土耳其属地问题上的争夺,唆使巴尔干同盟之间火并,以达到瓦解同盟的目的。

巴尔干同盟内部的矛盾在战争期间即已经暴露出来,战争结束后,各国对领土的争夺日益激烈。塞尔维亚由于没有获得亚得里亚海的出口,便要求从保加利亚所占领的马其顿领土得到补偿;希腊也企图从保加利亚得到马其顿南部和色雷斯,罗马尼亚则借口在对土作战中保持中立,要求保加利亚割让多布罗加。巴尔干同盟国内部的关系迅速恶化。19136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订立反保同盟,罗马尼亚也参加了进来。在三国的巨大压力下,保加利亚请求俄国支持,但俄国从保全巴尔干同盟的角度着想,不能给保加利亚单方面的支持。保加利亚转而向奥匈接近。奥匈乘机答应给保加利亚贷款,保证保的领土完整,还允许在阿尔巴尼亚组织武装,从后方威胁塞尔维亚。

在奥匈的煽动下,1913629日,保加利亚突然进攻塞尔维亚,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都站在塞尔维亚一方参战,土耳其也趁机对保加利亚展开反攻。保加利亚四面受敌,很快失败。

保加利亚失败后,奥匈担心一个强大的塞尔维亚的出现,便不顾俄国参战的危险,计划从后方进攻塞尔维亚,以援助陷入困境的保加利亚。奥匈并希望获得德国的支持,然而德国警告奥匈说:"如果想用武力来达到这个目的,就会引起欧洲大战。"奥匈被迫放弃行动。孤立无援的保加利亚只好求和。1913810日,交战国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根据和约,保加利亚被迫同意马其顿由塞尔维亚、希腊瓜分,南多布罗加归罗马尼亚。929日签订的土保条约,又将亚得利亚那堡划归土耳其。这样一来,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它从土耳其得到的一部分土地,还丧失了原有的一些领土。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导致这一地区战略格局又一次发生变动。统一的巴尔干同盟已经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对立的巴尔干集团;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希腊站到了协约国一方;抱着复仇计划的保加利亚则与德奥接近起来,与土耳其一起站在同盟国一方。与此同时,奥匈与斯拉夫国家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塞尔维亚的领土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几乎增加了一倍,并与另一个斯拉夫国家门的内哥罗包围了奥属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一部分。它的大塞尔维亚计划要求它下一步夺取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等奥匈控制的南斯拉夫地区,这些地区的斯拉夫人也要求摆脱奥匈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因此,日益强盛的塞尔维亚对奥匈构成了最大的威协,奥匈决心要"采取坚决措施来粉碎斯拉夫民族运动的主要策源地塞尔维亚",奥匈帝国的参谋总长认为,只有发动对塞尔维亚的战争才能挽回奥匈的局势。

奥匈的对塞战争政策得到了德国的支持和鼓励。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时,德国曾经制止了奥匈对塞尔维亚的进攻。但到1914年,德国已经比任何对手都迅速而充分地做好了战争准备,而法、俄却还在武装自己,德国认为现在正是奥匈进攻塞尔维亚的最佳时机,因为即使与塞尔维亚有密切关系的俄、法两国卷入这场冲突,也很快就会因为战备不足而被德奥轻而易举地击败。19145月,德奥两国的参谋总长小毛奇和康拉德举行了卡尔斯巴德会议;6月,德皇威廉二世又同奥匈皇储弗朗茨.斐迪南举行了会谈。双方讨论了发动对塞作战的方针。威廉二世明确向弗朗茨.斐迪南表示:假如俄国插手奥塞冲突,奥匈可以得到德国的援助。

在德国的怂恿下,19146月,奥匈帝国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在毗邻塞尔维亚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夫妇在628日这个塞尔维亚人的全国哀悼日,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军事演习。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认为,这次军事演习是进攻塞尔维亚的准备,他们决定刺杀斐迪南回敬奥国的挑畔。628日,当斐迪南的车队驶过萨拉热窝的狭窄街道时,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青年波斯尼亚"组织的会员加弗利尔.普林西波用手枪刺杀了斐迪南夫妇。

刺杀事件给了奥匈发动对塞战争一个极好的借口,参谋总长康拉德主张立即开战。为了取得德国的支持,奥匈派出使者赴德。德国比奥匈更迫切需要发动这场战争,威廉二世听说了刺杀事件后曾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75日,威廉二世在波茨坦接见了奥匈大使,听取了奥匈的战争计划后,表示保证"忠于奥方",竭力怂恿奥匈立即采取军事行动。随后,威廉二世又召见了陆海军元帅,通知他们战争已经临近,并要他们做好战争准备。

得到德国的许诺之后,723日,奥匈向塞尔维亚政府提出了条件极其苛刻的最后通牒。塞尔维亚忍辱求全,几乎接受了全部条件。但奥匈挑起战争的决心已定,仍然借口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于25日,宣布断绝两国外交关系,并于当天签发针对塞尔维亚的奥军局部动员令,动员的第一天定为728日。这项局部动员令暂时不涉及部署在靠近俄国边境的部队,但是在德国的坚决要求下,奥匈终于签发总动员令,于731日下达陆军部。728日,奥地利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

俄国对于奥匈的行动做出了强烈反应。塞尔维亚是俄国在巴尔干的前哨,俄国决不允许奥匈削弱塞尔维亚。724日,俄国刚一得知奥国最后通牒的内容,即宣布对基辅、敖德萨、莫斯科、喀山四个军区和一个舰队进行动员。725日,俄国决定暂停动员,但要采取一切措施,以便在必要时能迅速动员。731日,俄国公布了总动员令。俄国的盟国法国也保证全力以赴支持俄国。

731日当天,德国得到俄国总动员的消息后,立即向俄、法两国同时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停止总动员,要求法国在未来的冲突中保持中立。但德国的要求遭到拒绝。81日、3日,德国分别对俄、法宣战。

德国匆匆忙忙地向俄、法宣战,部分原因是相信英国在未来的大战中会保持中立。一个月来,英国不止一次向德国明确表示中立的立场,并把未来的战争叫做俄法与德奥的四国战争。然而,所谓的"中立"不过是英国的一个手腕,它一方面借此怂恿德国放心参战,一方面在窥伺时机,寻找参战借口。82日,德国政府破坏比利时的中立,要求从比利时假道。英国向德国提出的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最后通牒遭到拒绝后,84日,英国便以此为借口,对德宣战,从而不慌不忙地进入了战争。至此交战双方已经阵营分明:一方的同盟国军事集团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一方为协约国军事集团的英国、法国、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了。

三国同盟的另一成员国意大利早已表现出与德奥貌合神离的迹象。战争开始后,它借口德奥进行的不是防御性战争,拒绝承担条约义务,在一段时间内宣布中立,暗中却与协约国进行交易。19155月,在协约国答应满足意大利的领土要求之后意大利便背弃了同盟国,转而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便参加了协约国方面作战,土耳其则加入了同盟国方面作战。此后,两大军事集团陆陆续续又将一系列国家拉入大战,战火从欧洲扩展到亚洲、非洲和美洲。到1918年,共有30多个国家参加了战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