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何为 “拱璧”和“坐进”? (第六十二章)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这一句版本和理解都有分歧,特别是帛书本:“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更是与众不同。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故立天子,置三公’,欲使教化不善之人。'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虽有美璧先驷马而至,故不如坐进此道。” “拱璧”说是美璧,“坐进”没作解释。 王弼注:“言以尊行道也。此道,上之所云也。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为道也。物无有贵于此者,故虽有拱抱宝璧以先驷马而进之,不如坐而进此道也。” “拱璧”是拱抱宝璧,“坐进”没说清楚。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请看天子登基,三公上任,虽有拱璧在前,驷马在后,还不如以道献礼。”(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85页。)没解释“拱璧”和“坐进”。 陈鼓应今译:“所以立位天子,设置三公,虽有进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礼仪,还不如用道来作为献礼。”并引述:“天子三公,拥有拱璧驷马,但仍然不如守道为要。”(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97页。)“用道来作为献礼”讲不通。首先,“道”只能尊敬,不能用作礼物来奉献。再说,谁奉献?献给谁?不好说。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这一句以“故”开头是与前文有联系的。也就是说,不抛弃不善之人,那就要“立天子,置三公”,“教化不善之人”(河上公注)。全天下拥立天子就是为了管理人民,教化民众(不善之人)。为了天子能更好地治理天下,还需要设置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来协助。 在上古时代,“立天子,置三公”当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而举行这种仪式不可而缺的是“璧”,而且不是一般的璧,是“拱璧”。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礼时用作礼器。《说文》:“璧,瑞玉环也。” “拱璧”是什么璧?有解释说,“拱璧”是兩手合抱的大块璧玉。这样说有点夸奖了。拱,古通“珙”。“拱璧”即珙璧。《玉篇》:“珙,大璧也。”做典礼用的礼器“璧”越大越好。我们熟知“完璧归赵”故事中的“和氏璧”,很珍贵,但不大。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虽然有了典礼用的大型拱璧,而且先用隆重的驷马车运进宫中,做好了准备。 “以先”,在古汉语中可以理解为“先以”。 “驷马”,不只是四匹马拉一辆车的意思,而是指隆重、显赫、尊贵。“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说驷马的速度快。 “不如坐进此道。”再高规格,再隆重的典礼,还不如真心诚意地尊重万物之奥的道。用“道”来管理比什么都强。 这一句不好懂的是“坐”字。坐,会意字,也说象形字,像两人坐在土上。古人少板凳,常以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席地而坐,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 “坐进”亦即坐行,以膝着地而行或跪行。《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执羞者坐行而入。” 杜预注:“坐行,膝行也。”“坐进”,即跪拜进入或恭敬而入,也可以理解为稳步推进。 用“道”治理天下的方法就是“无为而治”,简单、方便、高效、自然,不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和管理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