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病病因病机

 中医知识圈 2022-12-31 发布于山东


1.疫病病因病机
清代徐延祚在《医医琐言》中载:“六淫之邪无毒不犯人”;《秋瘟证治要略》载:“疫毒出表则发热”中医学早已明确指出,疫邪犯人必有毒。疫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自然界大气被污染,清浊之气相混,毒气自生,传染性病毒易侵袭人体所导致

 第二意为疫邪不同的病理之变,可引发多种传染病流行,即“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根据自然界生成的毒气不同,所引起的疫病分类也将不同,可出现热疫、火疫、寒疫、暑疫、湿疫、燥疫、风疫、温疫、水疫等。

 2.疫病传播途径及病位

“疫毒有强弱,故可侵袭人体部位不同,害人的病位也不同。有害于气血营卫,有害于六经,更有害于脏腑,也有直害于脑,损伤神明者。其侵入之途主要有三种:一是由皮毛从玄府而入,肌表受之;二是由呼吸道而进,肺卫受之;三是从口而起,进入中焦,脾胃受之。

到了明清时期,中医学防治温病、瘟疫进入理论成熟时期。明代吴又可编写的第一部瘟疫专著《温疫论·原序》开篇首言:“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从临床证治的鉴别出发,明确提出温疫病因和伤寒证治不同,并认为疠气无关老少强弱,从口鼻入,舍于膜原,在半表半里,专立达原饮治“湿热疫”。且认识到瘟疫每因邪气积阳化火,致使阴液枯涸。此时多数医家们已认识到瘟疫是毒热之邪为害。吴鞠通之“三焦辨证”学说,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六经辨证、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温热病病机理论上的又一创举。清·杨栗山著《伤寒瘟疫条辨》总结了疫病病因病机,并指出瘟病之由来是因杂气由口鼻入三焦,怫郁内炽。他阐明瘟疫皆言热,火热是病机基础,常用升降散治疗“温热疫”。清·陈士铎《石室秘录·瘟疫治法》曰:“瘟疫之症,其来无方。然而召之亦有其故。或人事之错乱,或天时之乖违,或尸气之缠染,或毒气之变蒸,皆能成瘟疫之症也。症既不同,治难画一。然而瘟疫之人,大多火热之气蕴蓄于房户,则一家俱病;蕴蓄于村落,则一乡俱病;蕴蓄于市廛,则一城俱病;蕴蓄于道路,则千里俱病”。至晚清时期,陆九芝著《广温热论》将疫疠、时行外感病全都改为温热之证。王孟英《温热经纬》收录余师愚疫病篇也认同:“疠气乃无形之毒”,“既曰毒,其为火明矣。”创立了清瘟败毒饮治疗“暑热疫”。

明清时期温病学各家学说代表了古代中医学防治瘟疫的最高理论境界!它揭示了瘟疫的病因病机特点:①急性起病;②传染性强;③以火热病机为主,兼有湿邪、毒邪;④六气皆可火化,寒邪入里或湿邪内郁均易化火蕴毒,火与毒邪常夹攻脏腑;⑤病情重者,不按一般传变规律,暴病暴死。从COVID-19证候来看,其病因为疠气侵入,从口鼻途径,证候以标实为主,大多数患者具有发热,或壮热烦渴、舌红、苔白腻或黄腻等,呈湿热郁肺,或湿毒蕴肺之征;或因寒湿郁肺,入里化热,均可表现为疫毒闭肺证。而且重症存在“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并发症,邪盛正虚,多表现为阴液耗竭,或气阴两伤,或气随阳脱,亦可以急转直下,转为危候,甚则阴阳离绝。该病病位在肺、膜原,涉及三焦、脾胃、肝肾、心、心包,病性为火热、湿、毒、瘀、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