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疫明理论

 johnney908 2014-05-21

  关键词 疫病 中医药疗法 中医学术发掘
  
  中医治疫,源远流长,回顾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部与疫病作斗争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历史。治疫必须明理,即是要明白中医治疫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明白中医治疫所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这是治疫的必备知识和基本功,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兹择要论述如下:
  
  1 明病因,分类型,方能审因论治,伏其所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意思是说要抓住并制伏疾病的本质,首先必须要搞清引起疾病的原因,此即“审因论治”理论的渊薮。疫病的成因,关乎正邪两个方面。对疫病的感染与否,《素问遗篇·刺法论》指出:“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正气的强弱在发病上起着主导作用。《灵枢·百病始生》还指出:“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明确地说明了疫病的发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外界致病因子的侵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于疫病的外因,综观历代医学文献,大致有三种学说:其一是“时气说”。持这种观点的代表医家是晋代王叔和,他在《伤寒例》中说:“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很显然,王氏将四时不正之气视作引起疫病的主要原因。后世踵之者甚众,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李仲南《永类钤方》,明·陶华《伤寒全生集》、李梴《医学入门》等等,均沿袭此说;其二是“戾气说”。明末清初温疫学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温疫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异气即“戾气”,又称“疠气”、“杂气”。吴氏这一观点,突破千年的旧说,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宗其说并作了很大发挥,尝谓:“杂气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燥、非火,天地间另为一种偶荒旱潦疵疠烟瘴之毒气也”,“毒雾之来也无端,烟瘴之出也无时。湿热熏蒸之恶秽无穷无数,兼以饿殍在野,胔骼之掩埋不厚,甚有死尸连床、魄汗之淋漓自充,遂使一切不正之气,升降流行于上下之间,人在气交之中,无可逃避。”对“杂气”内涵的解释,较之吴又可尤为具体清晰。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吴鞠通辈对疫病的病因,亦持此说;其三是“瘴气说”。这是特指某些疫病的病因,又称“瘴毒”、“瘴疠”。明·虞抟《医学正传》说:“岭南闽广等处曰瘴气,盖指山岚雾露烟瘴湿热恶气而名也。”武之望《济阳纲目》引宋潜溪曰:“凡人感冒山岚烟雾,蛇虺毒气,其证恶寒战栗,发作头疼,休作无时。”可见此类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有一定的地域性,并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很大关系。其典型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恶性疟疾”。
  此外,清·王孟英在《霍乱论》中提出霍乱的病因是“臭毒”,阐述了恶浊自然环境对“臭毒”生成的影响及其霍乱发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发人所未发。还值得一提是现代黄星垣氏等提出“邪毒致热说”,认为温病(含温疫)毒寓于邪,毒随邪入,热由毒生,毒不去则热不除,变必生。其突出“毒”邪在疫病发病学的作用,颇有新意。
  以上有关疫病的病因学说,除“瘴气”、“臭毒”有特定的含义外,对影响最大的“时气说”与“戾气说”实有分析和比较之必要。笔者认为,“时气说”的内涵是指四时不正之气即气候的反常变化是导致疫病的主要原因,其实这与传统的“六淫”致病学说无实质差异。从今天流行病学来看,四时气候的反常变化,会给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蔓延提供有利条件,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但限于历史条件,古人未能也不可能说明直接的致病因子。至于“戾气说”,能进一步认识到疫病致病因子的暴戾性即强烈的传染性和严重的危重性,与“六淫”所致的寻常疾病有明显不同,这无疑是有其先进性的一面,但不能以此否定“六淫”和“四时不正之气”说。不能想象,凡见疫病,对其病因不分感受何种病邪及其性质,一言以蔽之曰“戾气”,这显然无法予以“审因论治”,只有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结合起来分析,才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审因论治”始能落到实处。如有人根据《温疫论》所述疫病的症状及其主方达原饮(槟榔、草果、厚朴、知母、芍药、黄芩、甘草),认为其疫当属“湿热疫”的范畴,尽管吴又可竭力否定“六淫”致疫说。
  由于感邪有别,病性有异,临床当严格辨别瘟疫的病种及其类型。历代医学文献有关瘟疫的病种繁多,吴又可《温疫论》提及的就有大头瘟、虾蟆瘟、探头瘟、疙瘩瘟、霍乱吐泻,疟、痢、绞肠痧等病名,不一而足。笔者认为,临床区分疫病的类型尤为重要,对此古人已有示范,如清代瘟疫学家刘奎《松峰说疫》将疫病分为温疫、寒疫和杂疫三大类,各有证治。陆九芝《文十六卷》也指出:“夫疫有两种,一为温之疫,一为寒之疫。”至于治法,“疫之温者宜寒,疫之寒者宜温”;“大抵以温而疫,则论中芩、连、栀、柏统于膏、黄者可用也;以寒而疫,则论中吴萸、蜀椒之统于姜、附可用也。”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今人继承前贤之说,多将疫病分为热疫(含温疫、暑热疫、湿热疫)和寒疫两大类,各有治法方药,如热疫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主方为清瘟败毒饮、白虎汤、黄连解毒汤之类;寒疫以散寒解毒为法,主方为麻黄汤、圣散子、荆防败毒散之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