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敢允许孩子这样的父母,值得交

 故事飞船 2022-12-31 发布于北京
本文首发于锋绘
全文约3100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锋绘▲

我们之所以赞赏勇敢,是因为缺失吧?

勇敢的反义词是什么?胆小?软弱?害怕?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希望孩子勇敢。勇敢的人不会被欺负,勇敢的人活得畅快自在。有一只蚂蚱就是这样。

作者:于小漫,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教育研究中心理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20余年专事儿童文学、绘本、儿童剧、儿童科学文艺的教学、研究与创作。

文|于小漫

编辑|星系

近些年,国内出版的绘本很多,可谓目不暇接。读者难免会错过一些好作品。

我知道《飞啊!蚂蚱》这本书,是听绘本画家九儿在一次谈话节目中说的,但当这本书真实地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依然被震撼到了。这大概就是那种直击感官的艺术力量吧!

艺术之道,每一次的创作都是独特的。

这本书在艺术表达中有点 “大力出奇迹”的意思,似乎到处都能看到“力”,到处都在彰显着“力”。

我们大人看绘本一般会先着眼于文字,但是这本书你必须看画,因为图画太抢眼、文字又极简短。

在绘本封面上,干干脆脆地停着一只巨大的青头蓝翅的蚂蚱,它腿脚刚健有力,眼睛瞪得圆圆的,触角机敏地立着,好像随时准备跳起来。

封面上的文字也是画的一部分,“飞啊!蚂蚱”,这四个字,好像是用秃笔蘸着干墨用了很大的力气擦上去的。

确实是炸了毛的蚂蚱。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看,“啊”字还是个笔画写错的字。语文老师看了一定会扣分的。



对此,我个人倒是觉得无所谓,我不会把这个笔画不标准的“啊”,读成别的字。而且从书法艺术来看,就更无对错之说了吧!

由此,也想到松居直先生曾说过,真正的绘本创作者不是在创作中自我炫技,而是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与儿童诚恳地交流。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不用刻意掩盖,也是诚恳吧。

当然,绘本封面上最抢眼的还是这只大蚂蚱,它可真大啊!

环衬是故事的发生地——一片蓝幽幽的草丛。我在草丛里仔细搜寻,没有找到蚂蚱。

这么多年读绘本的经验,已经让我学会了仔仔细细地读图,生怕遗漏了画家在图画里藏起来的小秘密。

一只蚂蚱,躲在一片草丛里。

那里头有好多可怕的家伙,都盯着蚂蚱,想吃掉他。

这本绘本的插图,可能会引起一些“唯美”主义者的不适,画面中,突兀的一只大癞蛤蟆正在咀嚼一只蚂蚱,草丛也如怪兽一般地生硬、狰狞着,色调暗沉。

我们的主角蚂蚱,就在癞蛤蟆的头顶上方,藏在一片草叶的折弯处,那是此处唯一一株温情的草。

这本绘本的另一个特点是,非常符合绘本以图为主的艺术特征。在表达“蚂蚱每天都过的提心吊胆”这个意思时,绘本画面是草页上一只巨大的螳螂举着巨大的镰刀把一只蚂蚱切割的七零八落;一只巨大的蜘蛛在草叶间编织了巨大的网,一只落网的蚂蚱已经被牢牢地打包好了;蜥蜴嘴里有一只没来得及逃跑的蚂蚱,巨大的鸟也没白来。

画家用浓墨重彩、粗大线条以及变形手法充分地表现着蚂蚱身边令人恐怖的世界。孩子们看了会感觉害怕吧,应该会有一点儿。

找找我们的蚂蚱在哪儿,还好,他一直都躲藏得很好,暂时安全,这或许能给小读者一点安慰。

但是,蚂蚱能一直躲过这么多可怕的家伙吗?他应该好好地练习躲藏的技能,还是可以考虑别的选择?

蚂蚱已经不想待在这里,战战兢兢地过日子了。

有一天,他下定了决心。

其实,下这个决心,很不容易。蚂蚱思考了很久,也观察了很久。这一页的画面有大块留白。蚂蚱看上了一块大石头。

他决定离开阴暗的草丛,结束这心惊胆战的生活,到那块大石头上舒舒服服地晒晒太阳。他知道这很危险,但是他还是这么做了。

在阳光的照耀下,蚂蚱的颜色更鲜艳了,绿的更绿,蓝的更蓝,真可谓是一只美丽的蚂蚱。

但是好景不长,在这么醒目的地方,大蛇发现了他,螳螂也扑了过来,在生死攸关之际,蚂蚱拼尽全力往前一跃……

蛇扑了个空,螳螂也被撞成碎片,蜘蛛和蛛网都被撞得乱七八糟。蚂蚱继续向上冲,天上的鸟还以为自己中弹了……

蚂蚱冲破了高空中的云朵。

他现在比谁都高。

儿童本位的绘本,一定要具有浓郁的儿童趣味。

其中虚实结合、幻想发生在身边的艺术表达就比较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

这种创作构思方式也是我们国内原创绘本作者需要加强学习的。我们的原创绘本大多写实的偏于重,虚幻的偏于轻。

如何将真实与想象结合起来,同时在深重与清浅两个向度上都有所掘进,是优秀儿童绘本的努力方向。

《飞啊!蚂蚱》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夸张与变形手法的运用也增加了儿童趣味。

这本书中形象塑造的夸张、情节发展的夸张、构图设计的夸张综合呈现着情绪、情感的力量。巨蛇与螳螂的夹击激发了蚂蚱一跃而起的巨大力量。

看,这被撞的鸟,身上的羽毛一根不剩,飞满天空;看,蚂蚱已经跃到了云朵上面。

读这部分时,如果跟孩子一起表演出来,比如由孩子来扮演蚂蚱,让爸爸来扮演大蛇、螳螂和坏鸟,前面被压迫的恐惧感肯定会得到极大的释放。

让孩子感受一下,那些看似可怕的东西其实也很脆弱,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就能取得胜利。

不过,好景不长,蚂蚱没有力气再冲得更高了,他一头栽了下来……落啊落,落啊落,眼看就要栽进水塘里了,一只巨大的青蛙正在荷叶上张着大嘴等他,大鱼也紧紧盯着他。好的故事常常一波三折起起落落。

这时,蚂蚱发现自己背上长着两对翅膀。

可他从来没有用过。

他以为这下肯定逃不掉了。就胡乱扇了扇翅膀。

想不到身体一下变轻了,飘了起来。

是啊!我们不会飞,是不是因为没有发现自己的翅膀。只有危急时刻,翅膀的能力才被激发出来,看,蚂蚱飞起来了——

×



“你看你飞的样子,多难看啊!” 

“哎呀,好奇怪的姿势啊!”

蚂蚱才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呢。他靠自己的力量飞,就足够他高兴的了。

蚂蚱飞啊飞,飞得好高、好高……

他扇动翅膀,乘着风,朝自己想去的地方飞去。

蚂蚱越过荒野,蚂蚱飞向远方。

难以想象吧,一只能够穿越荒野、跨过山海的蚂蚱!多么了不起啊!

这就是一只勇敢的蚂蚱

这个故事其实也是一则寓言,我们,你和我都可能是一只躲在草丛里寻求安全感的蚂蚱。

我们敢不敢走出去晒晒太阳?

假如您的孩子想要走出草丛去晒太阳,您会支持他吗?

勇敢总是伴随着危险。生在草丛、长在草丛里的蚂蚱,每天躲躲藏藏的生活,虽然提心吊胆,但至少能常常找到能救命的拿一根稻草。是躲的阴暗处苟且偷生,还是去争取享受阳光的权利?

这,是个问题……

不愿意苟且偷生的“这一只蚂蚱”选择了铤而走险,勇敢地走出草丛,去享受一下,哪怕是片刻的晒太阳的美好时光。

如果不迈出这一步,我们可能永远也不知道那一刻所能激发出的巨大力量!

这巨大的力量来自哪里呢?

我想,是争取享受阳光的权利,是生命力量的召唤。

为了享受那阳光下的一刻,我们的蚂蚱鼓足了勇气,他发挥了自己的力量,跨越山海,飞向远方。

在绘本封底,我们看到了一只巨大的展翅高飞的蚂蚱,他实现了生命的成长与蜕变。

而这一切都不过是生命应然的历程,所以,飞吧!蚂蚱!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是的,田岛征三的绘本许多在表现自然生命的力量。他大多选取这种粗笨的力道,用浓墨下重彩,呈现出一种不讨喜的泥土般的“脏兮兮”的质感。

甚至面对评论界的批评,画家依然倔强地保持着自己的艺术气质。直到后来,世人接受这“脏兮兮”的美感

《飞啊!蚂蚱》初版于上世纪80年代,是田岛征三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据说作者小时候生病,经常走过一段小路去就医,路边草丛里常常有蚂蚱起起落落,这景象令其印象深刻。

童心更敏感,成人感觉不到的东西,他们能感觉到,成人觉得无所谓的小事,可能在儿童那里就是很大的事。故事中的“夸张”可能都是真的,人生本来危险重重。

父母每天都在思考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本关于“勇敢”的书,你敢不敢读给孩子听?

一个勇敢的孩子,可能是不听话、注意正的孩子;一个勇敢的孩子,可能会遭遇危险,付出代价;一个勇敢的孩子,必定是翅膀很硬的孩子、必定会远走高飞的孩子……

宝爸宝妈,我要问问,你敢不敢培养一个勇敢的孩子?


编辑的话

我们常常想,勇敢和勇气的根源到底在哪儿呢?

有的人觉得,来自家庭背景和教育,让自己的内心强大;

有的人觉得,需要一定的挫折才能滋生勇气;

有人觉得,勇气只能在扛不住的某个瞬间爆发,日常是无法激发的。

其实都有道理。勇气萌生,和每个人的性格和经历有关系,有人天生拥有强大的自信和勇气,而有的人,需要在某个时刻才发现,自己并不是懦弱的胆小鬼。

在2021年11月上的《锋绘》中,有一只胆小的灰林鸮,名叫小小。小小一直在忧虑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导致爸爸妈妈和小伙伴们都无可奈何……

就是这样一只让你“恨铁不成钢”的小鸟,突然有一天,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她被狐狸捉走,马上就要成为一顿佳肴。

但是,在内心无比恐惧的时刻,她一直记得,要逃走,要离开这里!

她像火箭般不顾一切地向前冲,无论雨水还是寒风,

都无法让她停止飞翔!于是

大雨滂沱,冷风呼啸,不要管身后是否有追击了!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就是最好的!

什么都不会让小小停止奔跑和飞翔……

这只勇敢的小鸟,最终回到了温暖的家。

这样短小的故事,却让人感动泪目。

那会是怎样的速度,怎样的,带她逃离危险和恐怖呢?

小小不是一个被“培养”出来的勇敢的孩子,她过去的生活一直都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小小有把全部爱和尊重都给她的父母,有无论怎么无奈都不会嫌弃她的朋友,还有精神世界中的“护航者”——图书里的“闪电雀”形象,她一直都崇拜又喜欢,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小小的内心是安全的,自信的种子慢慢萌芽,只是不自知而已。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支持、鼓励,但不强求孩子勇敢,但在TA突破自我,战胜胆怯、跨越山海的那一刻,为孩子鼓掌,给孩子拥抱,就是最暖心的鼓励了。



于小漫教授在这篇专门针对“勇敢”的独家解读中,向家长们提出了一个看似容易,却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要问问,你敢不敢培养一个勇敢的孩子?

这份勇敢包含着很多维度:

可能会遭遇危险,可能会翅膀很硬,飞得离你很远很远,

可能会做出让你意想不到的举动,

也有着无数未知的结局……

但是,勇敢还可以带来很多:

生机、转折、改变、更多的视角、更灿烂的阳光、更大的未来……

所以,我们还是会希望孩子勇敢,即使伴随着代价和挫折,

因为不勇敢的结局可以一眼看见,而勇敢带来的人生才是真正无限的。

敢于鼓励和支持孩子“勇敢一把”的家长,真的值得称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