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相,用 昨天只是粗略的介绍了一下什么是体相用 今天再详细的举

 伟天英 2022-12-31 发布于河北
体,相,用。
昨天只是粗略的介绍了一下什么是体相用。
今天再详细的举例说明一下。因为浏览网页的时候,发现有些人分不清“相”指的是什么,“体”又指的是什么。其实以前的文章已经说过这方面的知识了。只是叙述的角度不一样。
那么,“体”说的是什么?
体指的是能起作用的本体。比如火以木为体,火是木之用。
用就是作用,能做什么事就是什么样的作用。顺便再说一次,怎么做即是法。
相就是作用发生时的样子。
比如木头可以用来烧水,着火就是木之用。火着起来的样子就是相。这个相是人观察到的,所以是以人的视角来描述的。比如火的特点对人来说是热。这个热就是一种相。
相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一声,另一个读四声。读一声时做动词用,表示观察。读四声时做名词用,指的是观察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的都是四声相。
热对人来说是什么?
热其实是人的一种触感。这个触感是人对火作用于自己时的一种反应。上一篇短文讲过了,种种反应体现的是性质。
人能产生感觉这就是人的体性。
种种感觉的产生是对事件的描绘。所以产生感觉也叫做色法。(色是上色的意思)。也可以说人是通过感觉画出了事物的样子。怎么画的呢?有诗云: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
感觉即是色,包括视觉上的色彩,听觉上的声音,嗅觉上的气味,味觉上的味道,触觉上的触感,知觉上的看法。
举个例子,比如夜里你要开灯,用手摸索时,你是怎么判断自己摸到了开关?
你可以现在就闭上眼睛试一下。这个试一试就是验证的过程。
单独一个触感的现起,可以让你知道所摸到是什么吗?肯定不行。必须是相续现起的一连串触感的总和,才能让你得出结论。注意我的用词。这个相续触感的积聚就叫做色蕴。前面的文章也讲过了,蕴的两种方式,一是相续,二是组合。
结论也叫作见地,这个见地是种种见解的沉淀。藏于你内心深处,遇缘即显。
你之所见,其实是你自心画出来的,你察觉到了没有。我们平常多关注于认知内容,对认知的过程没有体察过。这个体察需要细心专注。所以平时可以针对专注力的提升做些这方面的练习。
“法”是怎么做,相是做时呈现的样子。一定要分清楚了。比如怎么想是想法,想时有念头现起,念头是什么就是什么相。说的够明白了吧?
虽然我们经常把念头称作想法,但其实这是一种省略的称呼。就好比我们问:“你的想法是什么”也可以说成“你是怎么想的”。指的都是想的结果。就是想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相。你可以现在就体会一下“想”时发生了什么。
念头包括观念,理念,欲念,信念……等等,都是心之所藏。人的种种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后天慢慢积累形成的。成形的观念不能轻易转变时叫做成见。你可以内省一下自己内心都有哪些顽固的成见。
能觉察到吗?人心里最典型的成见都是因为二分法所形成的种种念头。很难破除。所以通常情况下,初期我们要顺应这些见地并慢慢引导。比如身心内外之分,能见和所见之分,能知和所知之分等等。但是当你到达实地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明悟所有差别相从体上讲其实是一个,只是因为规则的不同呈现了不同的样子。这是后话。前提是你要学会观心。
不管你看了什么样的书,或是听谁说了什么样的话,理解的同时一定要对自己心里产生的看法进行验证。怎么验证?静心观察自身发生的事情。看看和你听说的是不是一样。
比如书上说,“想无所得,故无知相。识无所得,故无觉相”。你照着这句话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印证一下,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就这么简单。
我们通常说的理解,是对语言概念的理解。并不针对事实,事实只能被体认。语言需要理解时,说明对话双方的文化底蕴或者语言环境有差异,理解就是把对方表达的概念转化为我心里所知道的。有些人说的话,你听不懂,一种情况是因为语言差异太大,不知所云。另一种情况就是他所说的事情是他想出来的,不是现实中发生的。头脑构建的东西,叫做猜想。他自己都没有验证过,你又怎么能听得懂?
如果你听闻的不是外国话也不是古语,就是实实在在的大白话,就不存在理解这一说。如果别人说的事情你经历过,当下就知道他说的对不对。如果没有经历过,就想办法经历一遍。这就是体证。经历一遍就是知道别人说的对不对了。
比如我说“听时无所得”,或者说“所听不可得”,这句话你就不需要理解。因为你当下就在听,听时发生了什么,如实体证就可以了。
听说过《猴子捞月》的故事没有?没听说过的,可以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